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所發“財稅[2007]90號”文“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于2007年7月1日起取消水泥出口退稅,水泥出口退稅畫上了句號。
水泥、熟料出口在1994年和2005年出現過兩次增長高峰,其主要原因是國內水泥產能過剩、市場價格走低,國際市場成為調節市場壓力的一個出路。但兩次出口有所不同:1994年國內的水泥生產是以立窯為主,出口地大多是東南亞及非洲地區,由于當時水泥出口質量不穩定,在國際上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出現了港口拒絕中國水泥運輸船到岸停靠的尷尬局面。
2004年國家采取了宏觀調控政策,水泥行業是重點調控的行業。2005年,由于華東一帶產能增長過猛,投放區域過于集中,造成這一區域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在這一區域,“十五”期間我國水泥結構調整中迅速成長起來的大企業,為了避免在國內同一市場的價格競爭,加之國際水泥市場需求旺盛,迅速開辟了國際出口市場。水泥、熟料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歐美地區,要求按英標或美標生產高質量的產品,所以在這一輪出口的高潮中,大企業集團成為了出口的主導者,保證了出口產品質量和交貨期信譽。
2005年是個分界嶺。此前,年出口量不足1000萬噸,占全國的產量在1%以下;2005年由于國內市場的壓力,出口量迅速增加,達到2216萬噸,增速215%;2006年,國際市場需求仍然旺盛,水泥出口增速雖然大幅下降,但出口量突破了3000萬噸大關,2007年增幅幾乎接近零,但占全國產量的比重超過了3%。國家對“兩高一資”限制出口是一項基本國策,面對水泥出口問題,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早在2004年就多次指出:對水泥出口不要過于樂觀,期望值過高,作為國家是不會支持的;但企業從市場經營和發展角度考慮出口,這是企業行為。企業的行為和國家的政策要保持一致,這是企業要認真考慮的。
上海海螺國際貿易公司汪鵬飛副總經理對“取消水泥出口退稅”表示:這項政策的實施對海螺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海螺對此有所準備,我們會依據政策調整出口量。
山水集團趙利平副總經理說:“取消水泥出口退稅”對山水集團還是有一定的影響,主要是價格問題,公司正在和水泥貿易商協調價格,為保持出口合同的執行,雙方共同承擔由于退稅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山東港源國際貿易經理徐東說:“取消水泥出口退稅”政策的發布很突然,雖然我們有所準備,但沒想到這么快,而且一刀切,影響比較大。我們正在研究今年出口量的規模,也在和客戶協調價格問題。
冀東水泥徐高金副總經理表示:對“水泥出口退稅”已有準備,去年冀東水泥出口已經縮量,冀東在國內區域的市場都不錯,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湖北建材投資促進中心王化平主任:華新只是通過在江蘇南通的粉磨站出口水泥,數量有限,可以忽略不計,熟料在國內的市場供不應求。
但出口比重較大的日本太平洋、三菱、韓國大宇等外資企業對此反響比較大,這將對其經濟效益產生很大的影響。
2007年上半年出口的增速已發出趨緩的信號,水泥出口呈負增長。
在下表中可以看出水泥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江蘇和山東兩省,3年的統計數據表明:兩省的出口比重占全國的70%以上,2007年前5個月出口數據占78%.江蘇的出口主要是海螺、江南小野田和臺灣嘉新;山東的出口主要是山水、港源、叢林和外資韓國大宇、日本三菱。
熟料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安徽和山東兩省,三年的統計數據表明:兩省的出口比重占全國的80%以上,2005年出口數據曾達到90%.安徽省的比重在50%以上,安徽的出口主要是海螺;山東的出口主要是山水。
可以看出受退稅影響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華東的山東、安徽和江蘇,企業主要集中在海螺、山水、華新和外資日本太平洋、三菱、韓國大宇。
預計今年的水泥和熟料出口應該在3000萬噸左右。隨著退稅政策的調整,必然會分攤到生產商、銷售商和最終用戶。我們了解到水泥的出口退稅政策在國外是沒有的,可以說,這也是和國際接軌了。
國際間水泥的價格問題又重新提起:國際水泥市場價格一般在每噸80~100美元左右,有些甚至在100美元以上,而我國大部分地區在30~40美元,一些地區甚至在25美元,但也有些地區在50美元。運輸費用從中國到美國大約需要40~60美元。
另一方面,退稅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提升國內水泥的出口價格;
加快落后產能的退出,促進結構調整;
促進我國水泥企業走出去發展的決心。
“兩高一資”出口退稅的取消,說明我國經濟實力在提升,加快和世界接軌。水泥出口可以說是一個權宜之計,僅作為市場調劑的砝碼。
可以預計,今后以國內需求作為最基本的水泥市場已被大家所公認,國外大企業在國內建線,正是看中了國內這一巨大而又有發展前景的上升市場,離我們最近、摸得著、看得見的市場,我們應該要加倍愛惜。為什么我們要舍近求遠,遠隔重洋去銷售我們的水泥呢?其根本原因是:我們自己沒有將家門口的市場保護好,相互之間的競爭把市場的正常秩序破壞,價格低迷,被迫遠征。
縱看我們的上下游產業:上看煤炭、電力;下望房地產、運輸,價格都在大幅提升,而我們雖然在技術結構中取得了巨大進步,提供了更好的產品質量,改善了環境,但價格非但沒有提升,反而下降。這說明在水泥行業內的市場整合、組織上的結構調整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