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地區采訪時,不少水泥企業的負責人向我們訴苦:業界其實早已意識到西南地區水泥產能過剩的現實,也積極想辦法挖潛力,力爭擺脫產能過剩之困。但令人無奈的是,西南地區水泥產能過剩的局面幾乎愈演愈烈。
盡管地方已經承諾不再批新線,但新的水泥生產線仍然一條接一條地上馬,有些地方的小山溝里居然建了4條生產線,有些地方的貧困縣幾乎縣縣都有水泥廠,有些地方剛完成水泥企業重組,就繼續招商引資,再上新的水泥項目……
這一個個水泥產能擴張的亂象背后,從表面上看是市場調節機制滯后、企業盲目投資所致,但本質上卻是政府行為所致。多年以來,不少地方在惟GDP論成敗的狹隘政績觀指導下,長期倚重大項目、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反而忽視了市場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正常規律,一味大干快上、重復建設,導致不少水泥產能過剩愈演愈烈。
最近幾年,為緩解水泥產能過剩的困局,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限制產能過快增長的政策文件。不過,在熱衷追求GDP和稅收沖動之下,不少地方開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導致政策文件幾乎淪為一紙空文。
我們在采訪中還發現,一些地方在水泥產能布局已經完成的情況下,仍然在招商中給投資者提供所謂的“政策優惠”,違規審批、隨意審批大量新建、擴建項目;一些地方主動幫助企業開路條、拿批文,甚至允許企業未批先建、邊批邊建;有些地方還在水泥兼并重組完成后,繼續新上生產線,導致產業兼并重組的努力付之東流。
不過,這些旨在帶動GDP增長的盲目投資,往往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導致水泥產能急劇增加,企業惡性競爭和低價傾銷,使企業成本最低化、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變成了肥皂泡,最終搞亂了市場、搞砸了企業。同時,產能過剩也使全行業在調整結構、淘汰落后、推動技術進步等方面的努力付之東流,更使國家和社會浪費了巨大的資源能源,付出了慘重的環境代價。
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水泥產能過剩的問題,必須首先改變地方政府惟GDP論的傳統思維,抑制地方的盲目投資沖動,不再盲目審批新建水泥生產線,真正從源頭上遏制水泥產能過快增長。其次,政府部門還應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堅決推進淘汰落后產能的相關工作,讓高能耗、高污染的立窯水泥沒有生存空間,加快引導和推動水泥產業加快轉型升級,鼓勵水泥企業向技術要效益。此外,還應加大政策監管力度,努力確保相關行業政策實施收到實效。
盡管地方已經承諾不再批新線,但新的水泥生產線仍然一條接一條地上馬,有些地方的小山溝里居然建了4條生產線,有些地方的貧困縣幾乎縣縣都有水泥廠,有些地方剛完成水泥企業重組,就繼續招商引資,再上新的水泥項目……
這一個個水泥產能擴張的亂象背后,從表面上看是市場調節機制滯后、企業盲目投資所致,但本質上卻是政府行為所致。多年以來,不少地方在惟GDP論成敗的狹隘政績觀指導下,長期倚重大項目、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反而忽視了市場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正常規律,一味大干快上、重復建設,導致不少水泥產能過剩愈演愈烈。
最近幾年,為緩解水泥產能過剩的困局,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限制產能過快增長的政策文件。不過,在熱衷追求GDP和稅收沖動之下,不少地方開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導致政策文件幾乎淪為一紙空文。
我們在采訪中還發現,一些地方在水泥產能布局已經完成的情況下,仍然在招商中給投資者提供所謂的“政策優惠”,違規審批、隨意審批大量新建、擴建項目;一些地方主動幫助企業開路條、拿批文,甚至允許企業未批先建、邊批邊建;有些地方還在水泥兼并重組完成后,繼續新上生產線,導致產業兼并重組的努力付之東流。
不過,這些旨在帶動GDP增長的盲目投資,往往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導致水泥產能急劇增加,企業惡性競爭和低價傾銷,使企業成本最低化、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變成了肥皂泡,最終搞亂了市場、搞砸了企業。同時,產能過剩也使全行業在調整結構、淘汰落后、推動技術進步等方面的努力付之東流,更使國家和社會浪費了巨大的資源能源,付出了慘重的環境代價。
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水泥產能過剩的問題,必須首先改變地方政府惟GDP論的傳統思維,抑制地方的盲目投資沖動,不再盲目審批新建水泥生產線,真正從源頭上遏制水泥產能過快增長。其次,政府部門還應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堅決推進淘汰落后產能的相關工作,讓高能耗、高污染的立窯水泥沒有生存空間,加快引導和推動水泥產業加快轉型升級,鼓勵水泥企業向技術要效益。此外,還應加大政策監管力度,努力確保相關行業政策實施收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