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工信部、財政部、發改委等12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詳見中國水泥網12部委聯合發布水泥等重點行業兼并重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了汽車、鋼鐵、水泥、船舶、電解鋁、稀土、電子信息、醫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這九大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目標和任務。
就水泥行業來說,事實上在《意見》發布之前,已有種種跡象表明兼并重組將高調推進。比如,現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點了幾個行業的名,水泥行業在列,習近平表示產能過剩將影響效率、影響投資,如果發展下去會影響社會的穩定,潛伏著危機和風險,要把化解部分產業產能嚴重過剩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任務。又如,符合準入條件的水泥生產線名單一批批公布,落后產能淘汰目標任務接連下達,皆為控制產能過剩的政策措施,因此,該《意見》的出臺可以說也是意料之中,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通過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
中小企業面臨出局危機。《意見》明確,到2015年,前10家水泥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35%,形成3-4家熟料產能1億噸以上,礦山、骨料、商品混凝土、水泥基材料制品等產業鏈完整,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強的建材企業集團。從中國水泥網統計的2012年度水泥企業熟料產能百強榜來看,目前國內熟料產能1億噸以上的有兩家,中國建材集團以3億多噸居榜首,海螺集團1.5億多噸列第二位,中材、冀東、華潤則分別以7275.7萬噸、6751.8萬噸、5415.7萬噸緊跟。意味著從2013年起至2015年,這些優勢骨干水泥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將成主流,兼并改造困難企業和中小企業,實現產能合理布局,或者強強聯合,如中國建材集團相繼與海螺集團、臺泥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海螺集團與中材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等,大佬們均對中國水泥行業產能過剩有著切身感受,互相融合、不計前嫌,對行業來說實屬好事。加上現在有了國家政策在重組風險及項目方案制定方面加以引導,利于行業轉型升級。
巧妙化解地方保護主義。雖然去產能迫在眉睫,但執行情況并不樂觀,在嚴控產能、淘汰落后的大方針下,多數行業卻始終走不出“越減越多”的怪圈。中國水泥網記者曾采訪過遼寧省水泥協會,得知遼寧水泥產能年年淘汰卻年年過剩,企業將直徑2.2m的磨機換成3.2m的,或許就能躲過淘汰,甚至不計入增量,企業高興,地方政府收入也不減,“瘦身不成反增肥”的情況時有發生。
據調查統計,2012年行業產能過剩的狀況分別是:鋼鐵21%,汽車12%,水泥28%,電解鋁35%,不銹鋼60%,農藥60%,光伏95%,玻璃93%。其中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瞞報、誤報、轉移產能等不良做法將成為制約水泥行業兼并重組的重要因素。該《意見》在營造環境和做好管理服務方面提出了更加明確和具體的意見,指出尤其要堅決取消各地自行出臺的限制外地企業對本地區企業實施兼并重組的規定,在不違背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的前提下,地區間可根據企業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簽訂企業兼并重組后的財稅利益分成協議。這一意見可以幫助地方政府更加積極的淘汰落后產能,巧妙化解了地方保護主義,利于兼并重組順利進行,同時也能防止落后產能死灰復燃。
兼并重組做強做大整個產業鏈。《意見》鼓勵水泥企業在做強做大主業的基礎上兼并重組上下游關聯企業,優化物流配送,整合發展預拌砂漿、商品混凝土及建筑預制構件產業。支持重組企業整合內部資源,走以內涵為主的發展之路。在我國,水泥上下游行業也同樣存在散、亂、集中度低等問題,由于準入門檻較低,市場競爭激烈,同樣存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潛在危險。大水泥集團可以憑借自身在資金實力和人才、資源等方面比上下游行業強大得多的優勢,通過企業兼并重組,快速整合這些企業,迅速做強做大,利于全產業鏈的合理布局,有序發展。
目前華潤水泥、冀東水泥、海螺水泥和華新水泥均已率先搶入商品混凝土領域,臺灣水泥、天瑞水泥等則引進砂石骨料生產線進軍砂石骨料業。不到產能過剩的市場爭擠,而是到有潛在需求并能有效掌控的上下游產業發展,不為是一種規避風險、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好辦法。未來砂石骨料、水泥、混凝土一體化經營將成為水泥巨頭的發展方向之一,可提升企業的“防御能力”。另外,大企業的進入,對保證產品質量,規范和提升行業的標準、優化行業秩序方面也能產生正面影響。不過,水泥企業也要做好未來全產業鏈競爭的準備,精耕細作,增強資源控制能力,降低研發成本、物流成本、裝備成本。此外,要摒棄低價競爭和牟取暴利的心態,以確保行業健康發展。而除了發展砂石骨料、商品混凝土,還可發展水泥制品、粉體加工、礦業開采、綠色生態建設和節能環保產業等。
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兼并重組將是未來一段時期水泥行業的重頭戲。不可否認,大規模的兼并重組在短期內確實可能影響到地方GDP增長,但這是水泥行業轉型過程中必須要做的事情。不過,應防止為了盲目追求規模而進行的兼并重組。
就水泥行業來說,事實上在《意見》發布之前,已有種種跡象表明兼并重組將高調推進。比如,現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點了幾個行業的名,水泥行業在列,習近平表示產能過剩將影響效率、影響投資,如果發展下去會影響社會的穩定,潛伏著危機和風險,要把化解部分產業產能嚴重過剩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任務。又如,符合準入條件的水泥生產線名單一批批公布,落后產能淘汰目標任務接連下達,皆為控制產能過剩的政策措施,因此,該《意見》的出臺可以說也是意料之中,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通過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
中小企業面臨出局危機。《意見》明確,到2015年,前10家水泥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35%,形成3-4家熟料產能1億噸以上,礦山、骨料、商品混凝土、水泥基材料制品等產業鏈完整,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強的建材企業集團。從中國水泥網統計的2012年度水泥企業熟料產能百強榜來看,目前國內熟料產能1億噸以上的有兩家,中國建材集團以3億多噸居榜首,海螺集團1.5億多噸列第二位,中材、冀東、華潤則分別以7275.7萬噸、6751.8萬噸、5415.7萬噸緊跟。意味著從2013年起至2015年,這些優勢骨干水泥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將成主流,兼并改造困難企業和中小企業,實現產能合理布局,或者強強聯合,如中國建材集團相繼與海螺集團、臺泥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海螺集團與中材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等,大佬們均對中國水泥行業產能過剩有著切身感受,互相融合、不計前嫌,對行業來說實屬好事。加上現在有了國家政策在重組風險及項目方案制定方面加以引導,利于行業轉型升級。
巧妙化解地方保護主義。雖然去產能迫在眉睫,但執行情況并不樂觀,在嚴控產能、淘汰落后的大方針下,多數行業卻始終走不出“越減越多”的怪圈。中國水泥網記者曾采訪過遼寧省水泥協會,得知遼寧水泥產能年年淘汰卻年年過剩,企業將直徑2.2m的磨機換成3.2m的,或許就能躲過淘汰,甚至不計入增量,企業高興,地方政府收入也不減,“瘦身不成反增肥”的情況時有發生。
據調查統計,2012年行業產能過剩的狀況分別是:鋼鐵21%,汽車12%,水泥28%,電解鋁35%,不銹鋼60%,農藥60%,光伏95%,玻璃93%。其中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瞞報、誤報、轉移產能等不良做法將成為制約水泥行業兼并重組的重要因素。該《意見》在營造環境和做好管理服務方面提出了更加明確和具體的意見,指出尤其要堅決取消各地自行出臺的限制外地企業對本地區企業實施兼并重組的規定,在不違背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的前提下,地區間可根據企業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簽訂企業兼并重組后的財稅利益分成協議。這一意見可以幫助地方政府更加積極的淘汰落后產能,巧妙化解了地方保護主義,利于兼并重組順利進行,同時也能防止落后產能死灰復燃。
兼并重組做強做大整個產業鏈。《意見》鼓勵水泥企業在做強做大主業的基礎上兼并重組上下游關聯企業,優化物流配送,整合發展預拌砂漿、商品混凝土及建筑預制構件產業。支持重組企業整合內部資源,走以內涵為主的發展之路。在我國,水泥上下游行業也同樣存在散、亂、集中度低等問題,由于準入門檻較低,市場競爭激烈,同樣存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潛在危險。大水泥集團可以憑借自身在資金實力和人才、資源等方面比上下游行業強大得多的優勢,通過企業兼并重組,快速整合這些企業,迅速做強做大,利于全產業鏈的合理布局,有序發展。
目前華潤水泥、冀東水泥、海螺水泥和華新水泥均已率先搶入商品混凝土領域,臺灣水泥、天瑞水泥等則引進砂石骨料生產線進軍砂石骨料業。不到產能過剩的市場爭擠,而是到有潛在需求并能有效掌控的上下游產業發展,不為是一種規避風險、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好辦法。未來砂石骨料、水泥、混凝土一體化經營將成為水泥巨頭的發展方向之一,可提升企業的“防御能力”。另外,大企業的進入,對保證產品質量,規范和提升行業的標準、優化行業秩序方面也能產生正面影響。不過,水泥企業也要做好未來全產業鏈競爭的準備,精耕細作,增強資源控制能力,降低研發成本、物流成本、裝備成本。此外,要摒棄低價競爭和牟取暴利的心態,以確保行業健康發展。而除了發展砂石骨料、商品混凝土,還可發展水泥制品、粉體加工、礦業開采、綠色生態建設和節能環保產業等。
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兼并重組將是未來一段時期水泥行業的重頭戲。不可否認,大規模的兼并重組在短期內確實可能影響到地方GDP增長,但這是水泥行業轉型過程中必須要做的事情。不過,應防止為了盲目追求規模而進行的兼并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