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工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自1990年~2005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47%,相當于節約了8億噸標準煤,減少CO2排放約1億噸;同時,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強度下降46%。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噸水泥熟料燒成耗標煤約為115千克標準煤,比2005年下降20%;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約為8.2噸標準煤,比2005年下降41%,萬元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35%。
水泥工業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戶,其排放量約占人類活動所產生二氧化碳總量的5%,全球水泥工業在未來發展中必須攻克減排二氧化碳的課題。理論分析表明,按照水泥行業的現有水平,生產1噸水泥熟料約排放940千克二氧化碳。水泥行業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我國工業生產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0%,水泥工業面臨著二氧化碳減排的巨大壓力。
水泥產量嚴重過剩碳減排任務艱巨
水泥生產過程中占比75%左右的石灰石分解和煤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碳排放源,根據我國水泥能耗水平,據測算,每生產1噸水泥約產生0.7噸~0.8噸二氧化碳,所以削減過剩產能是我國水泥工業碳減排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有專家指出,雖然經過大規模的淘汰落后產能,但是目前產能過剩仍然嚴重,主要是因為立窯被淘汰后,基本剩下都是較為先進的新型干法窯,因此再次淘汰的力度將會大大減弱。而新增的產能基本以新型干法為主,并且規模都比較大。
近年來水泥全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力度不斷加大,2009年~2012年共淘汰落后產能將近6億噸。相關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淘汰水泥落后產能3.7億噸,其中2010年淘汰1.4億噸,是之前四年淘汰總量的61%。2011年我國淘汰水泥落后產能1.66億噸,任務完成率108.2%,比2010年淘汰量增加2524萬噸,增長約18%。2012年淘汰的量比2011年還要多出30%。
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累計投產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1570條,設計熟料產能15.33億噸,實際熟料產能達到17億噸以上。目前仍有150余條的在建生產線,預計熟料產能超過2億噸,預計最終熟料產能將達到19億噸,折合水泥產能大約超過26億噸。而2011年全年水泥產量也僅為20.6億噸,產能嚴重過剩。
水泥熟料生產中與燃料相關的CO2排放占到1/3,因此使用替代燃料減少CO2排放的潛力很大。減少使用傳統化石燃料(主要是煤或焦炭),使用更多的替代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料,替代燃料包括那些可能在焚燒爐中被焚燒、填埋或處置不當的廢棄物。水泥窯特別適合替代燃料,其原因是替代燃料其能源組成與化石燃料相近,且其無機部分如灰可與熟料相結合。我國水泥工業的燃料替代尚在初期,僅有個別企業正在開展示范項目工作。預計未來將有相當的減排潛力。
據了解,發達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使用替代燃料,其數量和種類不斷擴大,水泥工業成為這些國家利用廢物的首選行業。根據歐盟的統計,歐洲18%的可燃廢物被工業領域利用,其中有一半是水泥行業,是電力、鋼鐵、制磚、玻璃等行業的總和。
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使用替代燃料對節能、減排和環保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燃料替代的普及和替代率。使用替代燃料能夠在熟料生產能耗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節約一次能源的使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享受無排放待遇,同時實現利廢、減排和降低成本,可謂一舉多得。
經過30多年的探索,歐美等發達國家逐步建立起貫穿于廢物產生、分選、收集、運輸、儲存、預處理和處置、污染物排放、水泥和混凝土質量安全等一系列法規和標準,水泥行業替代燃料技術和經驗已經成熟,成為發達國家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發達國家有2/3的水泥廠使用替代燃料,可燃廢物在水泥工業中的應用替代比例平均達20%。
發達國家的大量生產實踐和實驗結果表明,水泥行業使用替代燃料和處置廢物,回收廢物中的能量和物質符合廢物管理模型,新型干法水泥窯的工藝特點決定其技術優勢,在生產合格產品的同時,利用和處置廢物,避免二次污染,是產品質量和環保指標雙達標、技術和經濟均合理的有效途徑。
國內水泥防污標準收緊環保和經濟效益兩手抓
據悉,環境保護部于2012年8月20日公布《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和《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這兩份文件所傳達的信息是,國家將通過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標準的收緊,全面削減水泥工業的污染物排放,同時化解水泥業產能過剩問題;不論是技術政策還是技術指南,都應該具有強制性。
來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水泥協會的數據顯示,水泥行業是重點污染行業,其顆粒物排放量占全國顆粒物排放量的20%~30%,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6%,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國氮氧化物排放量的12%~15%,有些立窯生產中加入螢石以降低燒成熱耗,還對周邊地區造成氟污染。
水泥行業是我國繼電力、鋼鐵之后的第三用煤大戶,我國水泥熟料平均燒成熱耗115千克標準煤/噸,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0%左右。水泥行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僅次于電力行業,位于全國第二。水泥企業的礦山資源消耗和生態破壞問題也很突出。
《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編寫組介紹,2005年國家修訂收嚴了《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規定現有水泥生產線自2010年1月1日起執行與新建水泥生產線相同的嚴格排放控制要求。統一后的排放要求達到國際較先進的控制水平,實現了所有水泥生產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的統一。
“十二五”期間,我國在原二氧化硫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增加了氮氧化物總量控制要求,并將進一步修訂收緊《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2010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編制組對158家水泥企業進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對于每條5000噸/天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而言,企業每年需繳納排污費約90萬元~100萬元,其中,氮氧化物排污費約占85%,即每年的氮氧化物排污費約76萬元~85萬元。
如果通過技術改造和監管到位,顆粒物排放減少50%,氮氧化物減少25%,其每年可減少排污費約30萬元,相當于每年每噸水泥少交費0.15萬元。按全國水泥量為18.6億噸計算,今后5年可減少排污費達13.95億元。同時,還減少了粉塵、二氧化硫等污染。
據了解,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近日為首批獲得中國環境標志低碳水泥產品認證示范企業頒發證書。在首批獲得中國環境標志產品低碳水泥認證的15家水泥企業中,包括海螺、中國建材、中材、冀東、拉法基等行業巨頭。
業內專家表示,如在水泥行業全面開展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按環境標志產品占總量的30%來測算,每年至少可以減排約2070萬噸二氧化碳。首批15家水泥企業認證具有行業引導示范作用,通過產品認證,便于消費者進行綠色選購,可以引導企業自覺調整產業結構,采用清潔生產工藝,生產對環境有益的低碳產品。
與此同時,如果水泥行業能在今后5年內達到30%的原料/燃料替代率,則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億噸,同時因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而節省成本3720億元,產生巨大的環保和經濟效益。
水泥行業率先試水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
碳排放權是具有價值的資產,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減排困難的企業可以向減排容易的企業購買碳排放權,后者替前者完成減排任務,同時也獲得收益。這就是碳交易的基本原理。碳交易,也往往被稱為“買賣空氣的生意”,實際就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權交易。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環境災害正在明顯增加,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是造成暖冬的“罪魁禍首”,減排成了擺在人們眼前的迫切問題。為了平衡各國利益,鼓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減排機制”:給每個發達國家確定一個“排放額度”,允許那些額度不夠用的國家向額度富?;蛘邲]有限制的國家購買“排放指標”。自此,人們可以像買賣股票一樣,在交易所里進行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
在國外,電力、鋼鐵行業首當其沖。在國內,鋼鐵和電力也是排放大戶。全球水泥行業生產所排放的CO2占全球總量的5%,超過整個航空業的年排放量。其中,我國的水泥產量就占到世界總量的50%。相較于中國的電力行業,它的市場化程度較高。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已經擁有一套接受度頗高的碳排放計算審計標準。
早在2001年,全球水泥可持續性倡議行動(CSI)通過了《水泥行業CO2減排議定書》,旨在為水泥企業提供一套工具,讓其能在各種應用中報告CO2排放情況。
2012年9月11日,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正式啟動,廣東成為全國第一個啟動碳交易試點的省份。當日,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揭牌,并且做了第一單“生意”:廣東省內4家水泥企業以6799萬元認購了1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權配額,為中國基于碳排放總量控制下的首宗配額交易。
中國首批開展碳交易試點的省市有7個。在廣東試點啟動之前,北京、上海已宣布啟動,接下來,天津、湖北、深圳、重慶也將陸續展開試點。
按照決策層的部署,中國將在2013年底啟動7個試點地區的碳交易,在2015年建成一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一個與股市并行的交易市場。
按照交易設計,4家水泥企業認購的配額,是為未來新增水泥產能購買的碳排放配額,其中政府免費提供90%的配額,企業自行購買10%的配額。從認購情況來看,塔牌集團、海螺水泥、中材水泥和華潤水泥分別認購47萬噸、41萬噸、21萬噸、21萬噸,與此對應的花費分別為2458萬元、2144萬元、1098萬元、1098萬元。企業可以根據對未來配額價格走勢判斷,將配額出售或囤積。
按照《京都議定書》,中國目前作為發展中國家不需要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自愿減排的中國企業主要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參與碳交易。在CDM項目中,中方將碳排放指標賣給發達國家,換得資金和技術,發達國家則獲得了減排配額。但作為賣方的中國企業沒有定價權,完全處于劣勢。這也成為中國積極推動碳市場的動力之一。
7個試點地區將于2013年底全部啟動碳交易,最終指向一個統一的全國性市場,并形成與全球接軌的碳市場。
水泥工業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戶,其排放量約占人類活動所產生二氧化碳總量的5%,全球水泥工業在未來發展中必須攻克減排二氧化碳的課題。理論分析表明,按照水泥行業的現有水平,生產1噸水泥熟料約排放940千克二氧化碳。水泥行業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我國工業生產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0%,水泥工業面臨著二氧化碳減排的巨大壓力。
水泥產量嚴重過剩碳減排任務艱巨
水泥生產過程中占比75%左右的石灰石分解和煤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碳排放源,根據我國水泥能耗水平,據測算,每生產1噸水泥約產生0.7噸~0.8噸二氧化碳,所以削減過剩產能是我國水泥工業碳減排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有專家指出,雖然經過大規模的淘汰落后產能,但是目前產能過剩仍然嚴重,主要是因為立窯被淘汰后,基本剩下都是較為先進的新型干法窯,因此再次淘汰的力度將會大大減弱。而新增的產能基本以新型干法為主,并且規模都比較大。
近年來水泥全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力度不斷加大,2009年~2012年共淘汰落后產能將近6億噸。相關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淘汰水泥落后產能3.7億噸,其中2010年淘汰1.4億噸,是之前四年淘汰總量的61%。2011年我國淘汰水泥落后產能1.66億噸,任務完成率108.2%,比2010年淘汰量增加2524萬噸,增長約18%。2012年淘汰的量比2011年還要多出30%。
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累計投產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1570條,設計熟料產能15.33億噸,實際熟料產能達到17億噸以上。目前仍有150余條的在建生產線,預計熟料產能超過2億噸,預計最終熟料產能將達到19億噸,折合水泥產能大約超過26億噸。而2011年全年水泥產量也僅為20.6億噸,產能嚴重過剩。
水泥熟料生產中與燃料相關的CO2排放占到1/3,因此使用替代燃料減少CO2排放的潛力很大。減少使用傳統化石燃料(主要是煤或焦炭),使用更多的替代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料,替代燃料包括那些可能在焚燒爐中被焚燒、填埋或處置不當的廢棄物。水泥窯特別適合替代燃料,其原因是替代燃料其能源組成與化石燃料相近,且其無機部分如灰可與熟料相結合。我國水泥工業的燃料替代尚在初期,僅有個別企業正在開展示范項目工作。預計未來將有相當的減排潛力。
據了解,發達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使用替代燃料,其數量和種類不斷擴大,水泥工業成為這些國家利用廢物的首選行業。根據歐盟的統計,歐洲18%的可燃廢物被工業領域利用,其中有一半是水泥行業,是電力、鋼鐵、制磚、玻璃等行業的總和。
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使用替代燃料對節能、減排和環保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燃料替代的普及和替代率。使用替代燃料能夠在熟料生產能耗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節約一次能源的使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享受無排放待遇,同時實現利廢、減排和降低成本,可謂一舉多得。
經過30多年的探索,歐美等發達國家逐步建立起貫穿于廢物產生、分選、收集、運輸、儲存、預處理和處置、污染物排放、水泥和混凝土質量安全等一系列法規和標準,水泥行業替代燃料技術和經驗已經成熟,成為發達國家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發達國家有2/3的水泥廠使用替代燃料,可燃廢物在水泥工業中的應用替代比例平均達20%。
發達國家的大量生產實踐和實驗結果表明,水泥行業使用替代燃料和處置廢物,回收廢物中的能量和物質符合廢物管理模型,新型干法水泥窯的工藝特點決定其技術優勢,在生產合格產品的同時,利用和處置廢物,避免二次污染,是產品質量和環保指標雙達標、技術和經濟均合理的有效途徑。
國內水泥防污標準收緊環保和經濟效益兩手抓
據悉,環境保護部于2012年8月20日公布《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和《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這兩份文件所傳達的信息是,國家將通過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標準的收緊,全面削減水泥工業的污染物排放,同時化解水泥業產能過剩問題;不論是技術政策還是技術指南,都應該具有強制性。
來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水泥協會的數據顯示,水泥行業是重點污染行業,其顆粒物排放量占全國顆粒物排放量的20%~30%,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6%,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國氮氧化物排放量的12%~15%,有些立窯生產中加入螢石以降低燒成熱耗,還對周邊地區造成氟污染。
水泥行業是我國繼電力、鋼鐵之后的第三用煤大戶,我國水泥熟料平均燒成熱耗115千克標準煤/噸,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0%左右。水泥行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僅次于電力行業,位于全國第二。水泥企業的礦山資源消耗和生態破壞問題也很突出。
《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編寫組介紹,2005年國家修訂收嚴了《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規定現有水泥生產線自2010年1月1日起執行與新建水泥生產線相同的嚴格排放控制要求。統一后的排放要求達到國際較先進的控制水平,實現了所有水泥生產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的統一。
“十二五”期間,我國在原二氧化硫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增加了氮氧化物總量控制要求,并將進一步修訂收緊《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2010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編制組對158家水泥企業進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對于每條5000噸/天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而言,企業每年需繳納排污費約90萬元~100萬元,其中,氮氧化物排污費約占85%,即每年的氮氧化物排污費約76萬元~85萬元。
如果通過技術改造和監管到位,顆粒物排放減少50%,氮氧化物減少25%,其每年可減少排污費約30萬元,相當于每年每噸水泥少交費0.15萬元。按全國水泥量為18.6億噸計算,今后5年可減少排污費達13.95億元。同時,還減少了粉塵、二氧化硫等污染。
據了解,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近日為首批獲得中國環境標志低碳水泥產品認證示范企業頒發證書。在首批獲得中國環境標志產品低碳水泥認證的15家水泥企業中,包括海螺、中國建材、中材、冀東、拉法基等行業巨頭。
業內專家表示,如在水泥行業全面開展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按環境標志產品占總量的30%來測算,每年至少可以減排約2070萬噸二氧化碳。首批15家水泥企業認證具有行業引導示范作用,通過產品認證,便于消費者進行綠色選購,可以引導企業自覺調整產業結構,采用清潔生產工藝,生產對環境有益的低碳產品。
與此同時,如果水泥行業能在今后5年內達到30%的原料/燃料替代率,則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億噸,同時因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而節省成本3720億元,產生巨大的環保和經濟效益。
水泥行業率先試水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
碳排放權是具有價值的資產,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減排困難的企業可以向減排容易的企業購買碳排放權,后者替前者完成減排任務,同時也獲得收益。這就是碳交易的基本原理。碳交易,也往往被稱為“買賣空氣的生意”,實際就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權交易。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環境災害正在明顯增加,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是造成暖冬的“罪魁禍首”,減排成了擺在人們眼前的迫切問題。為了平衡各國利益,鼓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減排機制”:給每個發達國家確定一個“排放額度”,允許那些額度不夠用的國家向額度富?;蛘邲]有限制的國家購買“排放指標”。自此,人們可以像買賣股票一樣,在交易所里進行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
在國外,電力、鋼鐵行業首當其沖。在國內,鋼鐵和電力也是排放大戶。全球水泥行業生產所排放的CO2占全球總量的5%,超過整個航空業的年排放量。其中,我國的水泥產量就占到世界總量的50%。相較于中國的電力行業,它的市場化程度較高。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已經擁有一套接受度頗高的碳排放計算審計標準。
早在2001年,全球水泥可持續性倡議行動(CSI)通過了《水泥行業CO2減排議定書》,旨在為水泥企業提供一套工具,讓其能在各種應用中報告CO2排放情況。
2012年9月11日,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正式啟動,廣東成為全國第一個啟動碳交易試點的省份。當日,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揭牌,并且做了第一單“生意”:廣東省內4家水泥企業以6799萬元認購了1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權配額,為中國基于碳排放總量控制下的首宗配額交易。
中國首批開展碳交易試點的省市有7個。在廣東試點啟動之前,北京、上海已宣布啟動,接下來,天津、湖北、深圳、重慶也將陸續展開試點。
按照決策層的部署,中國將在2013年底啟動7個試點地區的碳交易,在2015年建成一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一個與股市并行的交易市場。
按照交易設計,4家水泥企業認購的配額,是為未來新增水泥產能購買的碳排放配額,其中政府免費提供90%的配額,企業自行購買10%的配額。從認購情況來看,塔牌集團、海螺水泥、中材水泥和華潤水泥分別認購47萬噸、41萬噸、21萬噸、21萬噸,與此對應的花費分別為2458萬元、2144萬元、1098萬元、1098萬元。企業可以根據對未來配額價格走勢判斷,將配額出售或囤積。
按照《京都議定書》,中國目前作為發展中國家不需要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自愿減排的中國企業主要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參與碳交易。在CDM項目中,中方將碳排放指標賣給發達國家,換得資金和技術,發達國家則獲得了減排配額。但作為賣方的中國企業沒有定價權,完全處于劣勢。這也成為中國積極推動碳市場的動力之一。
7個試點地區將于2013年底全部啟動碳交易,最終指向一個統一的全國性市場,并形成與全球接軌的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