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水泥行業回顧以及啟示:產能利用率及競爭格局共同影響行業盈利。對于水泥行業而言,產能利用率水平無疑是影響行業盈利的首要因素。2012年新增熟料產能接近2.1億噸,新干法熟料有效產能增速達到12.2%(考慮落后淘汰,則增速為8.9%);而需求端增速較2011年明顯下滑(2012年水泥產量增速預計為8%,熟料產量增速預計為1%);供需關系惡化導致行業2012年產能利用率下行了近6個百分點,1-9月份的累計利潤同比下滑了52%。然而,伴隨行業競爭結構的改善,水泥行業盈利中樞在提升,這是行業出現的新格局。盈利中樞的提升主要體現在:(1)部分區域(例如山東、東北)由于區域較高的集中度以及良好的封閉性,在行業需求低迷的情況下,依舊維持了較高、較穩定的盈利;(2)在行業集中度較高的區域(例如泛華東區域),水泥價格下降速度明顯較以往周期緩慢,而產能利用率提升時價格上升速度又明顯較過往周期更快;水泥價格呈現明顯的“慢跌快漲”特征,從而帶來了價格及盈利中樞的提升。因此,產能利用率之外,行業競爭格局已經顯著地改變行業的原有的價格規律及盈利模式。
回顧華東水泥行業從2000年以來的盈利變化,我們將市場分為3個階段:需求高增長期(~2005)、市場整合期(2006~2009)、市場成熟期(2010~)。在需求高增長期,需求和盈利都呈現高增長期,供需錯配導致產能利用率波動幅度大;高產能利用率使得行業在2003年迎來盈利高峰,但隨著產能的爆發式增長及需求增速的下滑,行業迅速進入嚴重過剩時代。在2005-2009年期間,低產能利用率、低市場集中度導致水泥價格及行業盈利無彈性,體現為低盈利中樞的弱勢波動特征。行業的長期低迷使得“去產能”得到推進:落后產能淘汰、中國建材聯合重組,行業產能利用率及競爭格局都得到改善。再往后,行業進入市場成熟階段,需求和供給段增速都較低,但由于市場供需回到弱平衡狀態,同時競爭結構已經出現明顯改善。在市場成熟期,我們看到了行業盈利彈性的恢復以及盈利中樞的上移;競爭結構的改善顯著地改變了行業傳統的價格規律及盈利模式。
回顧華東水泥行業從2000年以來的盈利變化,我們將市場分為3個階段:需求高增長期(~2005)、市場整合期(2006~2009)、市場成熟期(2010~)。在需求高增長期,需求和盈利都呈現高增長期,供需錯配導致產能利用率波動幅度大;高產能利用率使得行業在2003年迎來盈利高峰,但隨著產能的爆發式增長及需求增速的下滑,行業迅速進入嚴重過剩時代。在2005-2009年期間,低產能利用率、低市場集中度導致水泥價格及行業盈利無彈性,體現為低盈利中樞的弱勢波動特征。行業的長期低迷使得“去產能”得到推進:落后產能淘汰、中國建材聯合重組,行業產能利用率及競爭格局都得到改善。再往后,行業進入市場成熟階段,需求和供給段增速都較低,但由于市場供需回到弱平衡狀態,同時競爭結構已經出現明顯改善。在市場成熟期,我們看到了行業盈利彈性的恢復以及盈利中樞的上移;競爭結構的改善顯著地改變了行業傳統的價格規律及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