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比傳統建筑方法可節約70%的水泥、大大縮短建設周期、節約大量成本的堆石混凝土技術備受關注。堆石混凝土技術是由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主任金峰教授、清華大學“百名人才引進計劃”安雪輝教授聯合發明的一項新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主要應用在大壩等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上,具備綠色節能優勢。目前,該技術已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這種新技術一改傳統混凝土的施工方法,首先將大粒徑的塊石入倉,形成有空隙的堆石體(1.5~2.0米/層),然后從堆石體上部澆入堆石混凝土專用的自密實混凝土,利用其特有的高流動、抗離析、強填充粘結性能,依靠自重完全填充堆石體空隙,形成完整、密實、有較高強度和低水化熱的大體積混凝土。該混凝土的堆石界面與專用自密實混凝土的膠渾然一體,其強度、抗滲、密實性能等完全達到工程技術的要求標準。
該技術與傳統的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法相比優勢明顯,可實現低水泥用量與低水化熱,能減少70%的水泥,節能減排效益明顯;具備高密實度、高強度、高容量、抗裂性能突出的特點;可提高工效,縮短工期,經濟效益高;實現固體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可把難以消化掉的塊狀廢棄混凝土再利用。經過近十年全面的試驗和30余個工程項目的實際應用,堆石混凝土技術的可靠性和獨特優勢已得到廣泛檢驗和證實。
這種新技術一改傳統混凝土的施工方法,首先將大粒徑的塊石入倉,形成有空隙的堆石體(1.5~2.0米/層),然后從堆石體上部澆入堆石混凝土專用的自密實混凝土,利用其特有的高流動、抗離析、強填充粘結性能,依靠自重完全填充堆石體空隙,形成完整、密實、有較高強度和低水化熱的大體積混凝土。該混凝土的堆石界面與專用自密實混凝土的膠渾然一體,其強度、抗滲、密實性能等完全達到工程技術的要求標準。
該技術與傳統的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法相比優勢明顯,可實現低水泥用量與低水化熱,能減少70%的水泥,節能減排效益明顯;具備高密實度、高強度、高容量、抗裂性能突出的特點;可提高工效,縮短工期,經濟效益高;實現固體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可把難以消化掉的塊狀廢棄混凝土再利用。經過近十年全面的試驗和30余個工程項目的實際應用,堆石混凝土技術的可靠性和獨特優勢已得到廣泛檢驗和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