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杭州市召開一年一度的安全生產年度工作會議。盡管會議流程并沒有太多創新之處,但是由于臺下就座的13個區縣市負責安全生產的領導中,有11位是新面孔,所以很多人管這次年度會議是“新領導安全生產教育會、安全生產履職動員會”。
不過,分管安全生產的副市長沈堅在會上披露的一組數據,很快就讓這些剛剛“走馬上任”的新領導們進入了各自“角色”:2011年,全市共發生各類事故4132起,死亡845人,直接經濟損失6647.6萬元,與上年相比,分別下降4.06%、3.54%、3.4%。這也讓杭州市安全生產創造了連續8年“三個負增長”。
“各類事故起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平均每年下降14.2%、6.17%和10.94%,放在全國也十分難能可貴。”一位參加會議的安全生產專家對記者說。
“天眼”保護
下午3點45分,行駛在東新路上的浙AXX564混凝土攪拌車時速為68公里,比額定時速60公里超出了8公里,超速時間為1秒。
但就是這“滴答”一聲中的瞬間超速,立刻出現在杭州市商品混凝土管理站的監控視頻上。
這,就是杭州最新研發成功的混凝土攪拌車超載超速監控系統的神奇之處。對于這套系統,杭州市商品混凝土管理站書記徐勝貼切地形容為“天眼”。目前,全市有1300余輛工程運輸車已全部安裝GPS監控系統,商品混凝土攪拌車裝載信息監控平臺也已在西湖區試點安裝使用。
“一輛工程車裝GPS,改裝防護網,成本僅1萬元左右。發生一起死亡事故,損失起碼在30萬元以上。”江干區安監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對工程車行業來說,安全就是贏利。
江干區安監局算的這本賬,說服了企業老板,轄區672輛工程車,無一不聽話:“停車回看”、改裝防護欄、裝GPS,所有措施他們都一一響應。
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據不完全統計,江干區目前在建工地占全市主城區一半左右,但2011年以來,納入江干區GPS監控管理的工程運輸企業未發生一起交通死亡事故。
“江干GPS工作站建設全省領先,先后被評為全省動態安全監管試點單位,公安部選定的全國6個教育基地之一。”江干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市安監局相關負責人說,市、區兩級財政部門安排資金26萬元,補助主城區71家企業837輛工程車安裝GPS定位儀,“用科技手段提升事故防范能力,充分利用物聯網、GPS、計算機網絡等現代科技手段,對電梯安全運行、混凝土攪拌車、工程運輸車和建筑施工實行過程監管。”
數字“說話”
權威統計顯示,杭州市各類事故起數從2003年的19635起下降到2011年的4162起,8年實現了每年事故起數減少15503起;死亡人數從2003年的1407人下降到2011年的845人;直接經濟損失從2003年的16803萬元下降到2011年的6647.6萬元。
“盡管數字看上去有些抽象和枯燥,但正是這些數字的變化,反映出多少群眾幸免傷亡,多少家庭免遭不幸,多少財產免遭損失。”昨日,一位從事了10年的安全生產專家對記者說。
去年8-9月份為期兩個月的安全生產大檢查中,市委、市政府所有領導分成16個督查組,對全市安全生產重點行業、領域、地區開展了全面檢查,這在杭州是史無前例的。
“如此高規格、大手筆地進行安全生產大檢查,放在全省范圍內也是少有的,這也讓杭州市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監管、行業管理、企業負責、社會監督”的安全生產工作格局。”市安監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上述負責人說,杭州抓安全生產,還從制度創新上下工夫,先后頒布實施了《杭州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條例》等10多個地方法規和標準,以及相配套的20多個文件。
這套1+X的管理制度,從立法上解決了安全生產監管有章可循、按章辦事,走在了全國前列,受到了國家安監總局的批示表揚。近日,國家安監總局派出專門的工作調研組來杭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