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淮安“墻改發散”走生態文明之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2-01-11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淮安新聞
核心提示:淮安“墻改發散”走生態文明之路
  驅車在淮安境內,無論你行駛在寬闊的公路旁,還是在空曠的自然保護區等特殊地帶,已經看不到一個磚窯廠的影子,各城區建筑工地更是見不著一個現場攪拌混凝土的場景,這些原先大量侵蝕土地、污染空氣的小窯廠和灰塵飛揚、空氣污濁的工地都在淮安“十一五”墻材革新和散裝水泥的推廣應用中退出了歷史舞臺,淮安的天更藍、水更清了。

  正處在中心城市建設大發展、大飛躍關鍵時期的淮安,新墻材和散裝水泥事業在市住建部門的科學引導下,堅持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指導,以“禁實限粘”與“發散禁現”為重點,走生態文明之路,加快發展,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齊豐收,成為淮安市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的兩大“明星”。

  “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生產新型墻體材料98.3億塊,應用新型墻體材料建筑竣工面積1300萬平方米,發展散裝水泥1223萬噸,推廣應用預拌混凝土1559萬立方米,實現節約土地1.7萬畝、節能82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7萬噸。這一成績不管是在國家住建部節能減排督查組來淮檢查時,還是在省政府節能減排考核中和省人大代表來淮視察時,都得到了他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淮安市新墻材與發散工作,連續多年受到省相關部門的表彰,市墻改辦2009年在獲得國家先進墻改辦榮譽稱號的同時,還獲得了全省“十一五”先進墻改辦一等獎,2010年度在省目標考核中榮獲一等獎;市散辦獲得了全省“十一五”先進散辦一等獎,在2010年全省散裝水泥工作目標考核中榮獲一等獎;淮安市四縣兩區均成功創建省級散裝水泥“達標縣”和縣城城區商品混凝土“禁現縣”,成為繼蘇州之后全省第二個創建工作全覆蓋的地級市。上月中旬,在全省墻材革新和散裝水泥工作會議上,淮安市這兩項工作再次受到省相關部門的表彰,捧回了金燦燦的獎牌,副市長唐道倫還應邀代表淮安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向各兄弟市介紹了相關經驗。

  “十一五”亮點閃爍

  機制別樣,管理順暢。

  機制是決定管理功效的核心。據市墻改辦主任胡斌和市散辦主任尹家美介紹,淮安在墻改與發散工作中機制獨特,管理順暢,大大地推動了工作深入開展。

  市政府成立了墻材革新與發散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區)也相應成立組織機構和網絡,在全市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并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激發了工作自覺性。

  兩辦均歸口市住建部門統一領導,這一管理機制使新墻材和散裝水泥的應用、建筑節能工作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有力地促進了新墻材與散裝水泥的推廣與應用。

  建立規劃引領機制。在城市總規的指導下,編制新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發展規劃、《淮安生態新城低碳生態發展規劃》,與住建部門在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合作,積極尋求高層次的技術和人才支撐,不斷提高墻改發散工作水平。

  督查考核機制完備。加大了督查執法力度,專項檢查、日常巡查和突擊抽查制度化,使墻改與發散工作按照既定目標規范發展。

  制定標準科技引路  “墻改發散”突飛猛進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十一五”期間,墻改發散工作堅持把標準體系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組織編制了《淮安市建筑節能常用設計指南》,2010年在淮安市實施后,填補了淮安市省級節能設計標準的空白,為淮安市新墻材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結合省《發展新型墻體材料條例》和《散裝水泥促進條例》,出臺了30多項墻改發散工作的政策文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策體系,為淮安市墻改發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

  5年來,不斷加強科研開發,以先進科技引路,帶動墻改發散工作快速發展。5年里,累計投入墻改基金補貼500余萬元,帶動社會項目103個,實施技改49個,資金總投入近4億元。成功研發節能自保溫空心砌塊等節能產品,預拌混凝土質量控制系統等技術,12個節能產品取得省級新技術成果推廣證書,5項技術獲得省市科技成果獎。

  推廣應用面廣量大  節能減排成效明顯

  “秦磚漢瓦”在我國已延續了幾千年,這些實心粘土磚需要大量用土,燒磚的輪窯工藝條件簡陋,產生的大量有害氣體直接排放,造成難以挽回的土地資源和環境破壞。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淮安市將大力開發節能自保溫新墻材與建筑節能發展相結合,建立墻改基金退返制度,以經濟為杠桿,明確規定民用建筑工程必須達到節能設計標準,使用合格的非粘土新墻材,并要求達到一定比例,才可退返墻改專項基金,以此加大新墻材的推廣。

  “十一五”期間,淮安市共關停各類磚瓦輪窯190多座,全市規劃范圍內、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等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國道、省道、鐵道等兩側直觀可視范圍內無一處輪窯廠。全市新增新墻材企業200多家,引進和新建了多條上規模、上檔次的新墻材生產線,自保溫新墻材總生產能力達到4億塊,全市新墻材產量占墻材總量比例,由“十五”末的68%上升到85%,土地保護與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每生產使用一萬噸散裝水泥,和包裝水泥相比,可節約標準煤222噸,減少粉塵排放492噸、二氧化碳排放607噸、二氧化硫排放1.89噸;生產和使用每一萬立方米預拌混凝土,可綜合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近800噸。這是市散辦的負責同志給記者算的一筆賬,他們介紹:傳統的袋裝水泥從出廠到使用,需經數次搬運,在裝、運、卸、搬、垛過程中,勞動強度極大,粉塵飛揚。大力發展散裝水泥,除了節約資源與能源外,它對改善城市環境,減輕工人勞動強度,保障職工身體健康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十一五“期間,淮安市全面加快散裝水泥市場化步伐,充分利用散裝水泥專項資金的杠桿調節作用,鼓勵重點鄉鎮、中心鎮及新建筑使用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目前全市綜合發散能力為420萬噸,為“十五”末的1.75倍;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控制在25家,新建設農村發散網點35個,年生產能力達2165萬立方米,有效遏制了傳統包裝水泥的使用,為節能減排以及改善城區環境作出努力。

  “十二五”精彩紛呈

  淮安墻改發散工作輝煌的“十一五”,給“十二五”行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在市住建部門的精心謀劃下,墻改與發散工作的“十二五”規劃已開始實施。

  “十二五”,淮安市墻改發散工作將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文件精神,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作用;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以節約資源、能源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理念,加快產業升級與產品結構調整步伐。

  墻改方面著重提高節能新墻材發展與應用水平;在市區(含楚州、淮陰區)、漣水、洪澤和金湖縣建成加氣砌塊、混凝土自保溫砌塊、輕集料節能磚、河湖淤泥燒結節能磚和配套砌筑節能砂漿等墻體保溫材料生產與新產品研發基地4個;鞏固和深入開展“禁粘”城區創建工作,推動“禁實限粘”向縱深發展;加大磚瓦窯業整治工作力度,淘汰24門以下磚瓦輪窯,全面實現粘土實心磚“禁產”目標;加強宣傳與監管,推動墻改工作再上新臺階。

  發散工作主要以城區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農村發展散裝水泥和市區重點工程禁止現場攪拌砂漿為抓手,進一步推進散裝水泥工作向縱深發展;挖潛散裝水泥新的增長點,大力新建農村發展散裝水泥網點,大力扶持預拌砂漿生產企業,拓寬“禁現”范圍;加強散裝水泥專項資金的征收管理工作,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和科技攻關力度,加大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力度,重點抓好預拌砂漿的推廣應用工作,穩步推進淮安市散裝水泥工作,實現散裝水泥工作三位一體均衡協調發展。

  墻改與發散工作主要目標計劃分別為:

  墻改工作到2015年底,新型墻體材料占墻體材料總產量比例達95%以上;全面實現粘土實心磚“禁產”目標;全市城鎮應用新型墻體材料房屋竣工面積占當年房屋竣工面積90%,農村新墻材建筑應用比例達60%;新上總投資5000萬元規模以上新墻材項目10個,新增新墻材生產能力5億塊(折標磚)。新墻材總生產能力達到30億塊。全市節能自保溫新墻材建筑應用面積達500萬平方米。

  發散工作到2015年,全市發展散裝水泥量達440萬噸,“十二五”期間累計發展散裝水泥1900萬噸;全市水泥散裝率達70%;全市綜合發散能力達680萬噸;“十二五”期間累計推廣應用商品混凝土4030萬立方米;2013年底主城區基本實現禁止現場攪拌砂漿,并逐步向淮陰區、楚州區、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推進;“十二五”期間每年每個縣區新增1-2個農村散裝水泥銷售網點,確保累計新增40個農村散裝水泥銷售網點;確保完成科研項目3項;加大江蘇省發展散裝水泥示范鄉鎮的創建工作。

  透過兩項目標的規劃,展望未來5年淮安墻改與發散的發展,帶給人們的必將是一幅更加環保、生態、文明的美麗畫卷。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山市| 沅江市| 勐海县| 平顺县| 新竹市| 南漳县| 东安县| 宁蒗| 察哈| 龙山县| 石门县| 当阳市| 宁阳县| 遂川县| 宁都县| 建平县| 隆尧县| 莎车县| 洛扎县| 彭山县| 商丘市| 东阳市| 交城县| 阜新| 万盛区| 临沭县| 洞头县| 卓资县| 合水县| 柳州市| 芦溪县| 涞水县| 贡嘎县| 吉林省| 潜江市| 邳州市| 千阳县| 汨罗市| 怀来县| 佛山市|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