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人辛苦,在舟曲進行重建的建筑工人更辛苦。”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后,在施工條件相對較差的舟曲,援建者們克服各種困難,按時、保質、保量地施工,使得災后重建工作順利而快速的進行。在舟曲重建全面啟動一周年之際,記者在舟曲采訪時通過親身體驗,真正體會到這句話的含意。
11月下旬的一個下午,記者早早地趕到舟曲縣城外的省建投一公司混凝土攪拌站,這里處于縣城和峰迭小區之間,是舟曲縣最大的一個混凝土攪拌站。征得攪拌站負責人同意后,記者決定乘坐商砼車全程感受混凝土出廠、運輸和澆筑的過程。
下午2時,一輛商砼車停在攪拌機下面準備裝車。不一會兒,隨著機器轟隆隆的攪拌聲,混凝土慢慢地裝進商砼車的大罐中。
2時30分,記者坐進商砼車高高的駕駛室,開始了體驗之旅。司機是一位敦實憨厚的漢子,記者上車之后他有些拘謹。這位司機名叫袁起,家在河南省商丘市,今年33歲,他是7月份來舟曲后就一直在運送混凝土,一天也未間斷過。
“一個單趟就得40分鐘。”袁起師傅說,這趟混凝土是送往峰迭新區工地的,從攪拌站到峰迭新區有7公里路,由于路不好走,他得非常小心的駕駛。
3時08分,商砼車來到峰迭新區,進入了省建投六公司的工地內。就在袁師傅駕著車慢慢靠近井樁孔時,現場施工人員突然示意他停車,袁師傅下車詢問情況。“剛剛挖好的井孔塌了。”施工員南鑫說,要重新挖井孔。隨即,他便指揮著旋挖機開始挖井樁。當挖到10米深時,突然旋挖機停了下來,駕駛員說地下有石頭,需要將石頭破碎。旋挖機換上直徑約一米大的鉆頭,又開始施工,這時已經是4時30分。
半個小時后,終于將石頭破碎,繼續向下挖。旋挖機邊向下挖,邊向下注泥漿。南鑫介紹,這種施工方式是泥漿護壁樁技術。由于這里地下水多,漂石多,并且井樁深,只能用旋挖機施工,注泥漿是防止井壁坍塌。
5時40分,17米深的井樁重新挖好,袁師傅將車開過去開始澆筑,10分鐘后,7立方混凝土全部倒進井孔內。
袁起師傅說,一般正常的澆筑一個半小時,今天是特殊情況,遇到塌孔,一趟耗費了4個小時。
再沒有睡好一個覺
一建集團混凝土攪拌公司經理張景楠說,在他幾十年的施工經歷中,舟曲算是最艱難的。這個攪拌站原來叫三美攪拌站,舟曲重建工作開始時剛剛建成,由于當地的工人沒經驗,新建的攪拌站產量小,每天僅幾十立方。今年7月份,受上級委派,他帶著6名技術人員從蘭州趕到舟曲,無償進行幫助,3天以后可以正常生產。看到這種情景,舟曲方面負責人決定將攪拌站交給一建混凝土攪拌公司來管理。
說起來舟曲第一天的遭遇,攪拌站張建勛站長說,剛來的那天晚上,他們被安排住在彩板房,那個房子無門無窗,半夜下起大雨,屋內的水漫到床的半中腰,床單都濕了,他們一夜無法睡覺。而從那以后,攪拌站工作人員就再沒睡好一個覺。
“最高峰時,我們同時供應130棟樓的混凝土。”張建勛感嘆地說:“舟曲攪拌站的產量超過了蘭州!一建集團混凝土攪拌公司在蘭州的年產量為10萬立方,但從7月份到11月份,舟曲攪拌站產量已經12萬立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