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中國進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華東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其中以上海為龍頭的江蘇、浙江經濟帶組成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十五”、“十一五”的10年間,華東地區走完了從高速發展、市場角逐、價值回歸的一輪行情,交上了一份有分量的答卷,為其他地區的水泥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
市場發展:引領中國水泥產業結構調整
21世紀初,中國水泥工業還是以落后產能為主,華東地區經濟建設需要大量高質量的水泥,大規模、高速度建設為水泥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市場機遇。以海螺水泥為代表的水泥產業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進行產業技術結構調整,實現幾代中國水泥人的夢。2004年,華東地區投產76條新型干法生產線,新增熟料產能8094萬噸,率先實現產業升級,進入以新型干法水泥工藝為主導的階段。
經濟發展的周期性有升有降,2005年市場供需關系發生了變化,產業的技術進步難抵市場的走低,企業間在拼成本的競爭中難以自拔,價格成為犧牲品一路走低,優勝劣汰低價走量是企業得以生存的信條。
周期性市場走低正是收購的好機會,中國建材借助政策與資本雙輪驅動,敢為人先進入浙江進行大規模、大范圍的收購。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回憶當時的情景動情地說道:“當時如此大規模的收購是史無前例的,但要解決市場的混戰局面,一條線一條線的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宋志平有遠見、有魄力,他是看到了企業發展的機會,我是在考慮產業的出路,我們想到了一起,一拍即合,只有背水一戰。信心有了,但關鍵是整合,中國建材在市場整合方面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工作,它的成功為產業的健康發展探索了一條非常有益的道路。”
競爭格局:“兩軍獨大”
海螺水泥、中國建材所取得的成績將載入中國水泥發展史冊。“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集中反映了國內外業內人士對海螺水泥的評價;今年年初,南方水泥在聯合重組和管理整合方面的成功經驗,被列入哈佛商學院管理案例。以上都說明了中國的水泥企業取得了世界公認的業績,被世界看好。可以說中國的水泥企業在技術、經濟管理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華東以海螺、南方水泥為代表的8家水泥集團熟料產能占到華東地區的58%;海螺、南方水泥兩家占到35%,華東地區的集中度在“十一五”期間有了很大提高。
華東水泥市場走完了從上升期到回落期的過程,作為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海螺,借助市場的上升,大力推進新型干法水泥,引領中國水泥產業技術結構調整,跨出安徽寧國,推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海螺在華東六省一市布局熟料基地與粉磨站,憑借精細化的經營管理與得天獨厚的“基地+物流+市場優勢”,難有敵手相抗衡。海螺48條線,生產線平均規模4600t/d,裝備精良且標準化,今年將新投3條12000t/d生產線,關鍵技術與裝備采用當今世界頂級產品,可以看出海螺仍然站在產業的技術高端。海螺在“十一五”向裝備制造進軍,旗下銅陵水泥獨辟蹊徑,利用水泥工業新型干法窯及氣化焚燒爐相結合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技術(簡稱CKK技術)將是“十二五”水泥工業的亮點。
南方水泥在華東的熟料產能略低于海螺,分布在四省一市。南方水泥的整合,并非一開始就得到外界認可。曾有媒體把中國建材的聯合重組稱為“瘋狂收購”、“大躍進”。實際上南方水泥當時最大的風險是市場究竟探到底了嗎?南方水泥市場整合的資本和“靈丹妙藥”來自何方,否定者不少,肯定者不多,更多的是“看官”,南方的“底氣”只有進入水泥行業的后來者、但深諳行業發展邏輯的宋志平心里有數。他敏銳地感覺到,整合“機會就在當下,一定要及時抓住”。如何抓?中國建材引入了“央企市營”的動力機制。其核心:一是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二是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三是職業經理人制度。
南方水泥2006年年底從浙江進入,2008年遇到國際金融危機,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了挑戰,中國政府出臺強有力的“4萬億投資”,扭轉了經濟下滑的趨勢,南方所處區域遇到了難得的市場機會。2010年,國家出手通過限電措施節能減排,對水泥來說,好似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可以說,宋志平把握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政策和走向,依靠他的軟實力與膽略迎來了今天的滿堂喝彩。
華東地區經歷了市場從成長到成熟的過程,率先享受了經濟拉動產業發展的大潮,也經歷了長久的低價惡性競爭,企業難以自拔的困境,華東水泥市場的風風雨雨培育了國內兩大巨頭──海螺和中國建材。我們看到了未來市場發展的新曙光,但更要看到存在的問題:區域的產能過剩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熟料、粉磨能力不配套,被整合的企業無論是內部環境還是區域間的系統配置還遠遠未完成;經濟發達地區對節能減排、環保要求更高,華東市場的上升空間不是無限大,而拐點的出現也將來得最早,華東地區將是最先面臨市場挑戰的地區,但事實已經回答,華東的水泥產業有能力、有智慧接受挑戰。
區域分析
上海:中國第一大城市,是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的長江口,擁有中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最大的工業基地。有超過2000萬人居住和生活。如今上海已經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市場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水泥消費市場,本地自產水泥滿足不了市場消費,便由周邊地區江蘇、浙江、安徽輸入,湖北、江西沿長江,山東通過運河也很容易進入上海。
上海水泥消費量在2006年達到高峰,2008年開始出現下滑,水泥消費量走完了一輪行情,隨著2010年世博會的結束,將逐步下滑,這也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規律。
上海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幾年前是煤價、房價最高的地區,然而2005年后,卻成為全國水泥價格最低的地區,企業間的競爭成為常態。如何破解市場走低,在南方水泥進入后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2010年是市場的轉折點,國家為節能減排,限電抑制了高能耗產業的生產,改變了水泥市場供需關系,年底水泥價格沖高600元/噸,后回落至500元/噸。如何避免大起大落,保持合理的價格,在已經產能過剩的地區保持市場的穩定性,只有控制產量的發揮。
企業上海建材集團水泥有限公司是上海建筑材料(集團)總公司所屬的核心企業。公司凈資產6億多元。公司在外省市建設熟料基地——在上海進行粉磨配制水泥——發展商品混凝土及制品、商品砂漿——各類外加劑縱向一體化經營。年生產和經營熟料350萬噸,水泥450萬噸,是上海地區最大的水
泥及延伸產品綜合性生產企業。下屬企業有:上海水泥廠、浦東水泥廠、萬安企業總公司、上海聯合水泥公司、上海白水泥廠。
目前,上海建材集團與上海聯合水泥有限公司計劃在外高橋地區建設5000t/d生產線,以處理該地區脫硫石膏、粉煤灰、污泥、生活垃圾等廢棄物為主,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國內水泥窯處理城市廢棄物的樣板工廠。
江蘇:位于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州,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一直處于前列。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40903億元,總量在廣東之后,位居大陸第二;全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700美元,名列全國各省區(不包含直轄市)第一。
全省總面積10.26萬平方千米,其中平原面積7.06萬平方千米,水面面積1.73萬平方千米。江蘇以地形地勢低平,河湖眾多為特點,平原、水面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國居首位。
市場
江蘇水泥消費市場集中在蘇南地區,擁有最便利的水路運輸條件,東西向長江,南北向運河,加之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江蘇曾是山東的傳統目標市場,由于安徽水泥工業的崛起,尤其是長江物流的優勢,山東南下水泥已經有限,到蘇南地區就更少了。蘇南的水泥,一是由本地企業金峰、盤固、鶴林、磊達供應,安徽海螺通過長江運入熟料在江蘇境內完成水泥粉磨。
江蘇北部經濟正處于發展時期,普遍看好這個市場。中聯水泥在徐州的生產基地擁有萬噸線,運行指標表現有佳,在連云港、宿遷配套粉磨站,水泥產能超過了1000萬噸;海螺在鹽城、淮安,泰州建有大規模粉磨站,尤以鹽城海螺最具規模,是我國獨立粉磨能力最大的粉磨站,水泥產能達到600萬噸/年。
南京市水泥價格2005年開始走低,較2003年下滑100元/噸,連續3年在低位徘徊,2008年煤炭價格大幅飆升,華東地區水泥價格得到強力反彈,起因是由于山東和浙江在2007年通過市場整合,企業集中度提高,成功地將上游上漲的成本堅決地向下游轉移,江蘇也隨行就市。2009年市場再度下挫,2010年華東地區大面積限電,江蘇8月份由于限電水泥供應緊張,水泥價格從295元/噸上調到380元/噸,年底更是逼近500元/噸關口,創歷史新高。2011年雖有回落,但也力挺在高位。
企業
溧陽金峰是本地民營企業,做到如此規模的民營企業,溧陽金峰要豎大拇指。2003年建設投產首條2500t/d線,2004年一鼓作氣再建兩條5000t/d線,一發不可收,“十一五”期間一地又建5條5000t/d線。是當前國內一地最大規模的生產基地。
2006年,中聯水泥收購徐州萬噸線,這不僅僅意味著技術、管理、市場的收購,重要的是由此中聯出現了戰略上的轉折,也奠定了今后中國建材在水泥發展史上的基石。今年中聯在重慶多邊收購競爭中得手,說明中聯在并購的博弈中經驗豐富,極具競爭性又有靈活性,視野開闊。“十二五”市場整合是行業的重頭戲,并購重組是企業擴張的重要手段,中聯可謂是游刃有余。
中材天山在江蘇做的不容易,當年天山走出新疆在國內經濟最發達地區江蘇、廣東分別落子,2004年在江蘇5000t/d線投產,趕上了好日子,而當時正值天山在新疆最不好過的日子,所以雪里送炭最為重要。2005年市場一路下滑,江蘇天山老總徐克瑞一談起江蘇和新疆水泥市場兩重天就深有感觸。去年年底江蘇市場出現轉機,可以說徐克瑞在里面起了很大作用,天山在做市場方面很有經驗,做了大量工作。
海螺在江蘇的熟料基地規模不大,但在江蘇的粉磨站是非常可書的。據不完全統計,海螺在江蘇有10個以上大型粉磨站,生產能力達到3000萬噸,其中鹽城八菱、泰州楊灣粉磨能力在500萬噸以上。
浙江: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江西、安徽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海岸線總長6400余公里,居全國首位。
市場
浙江新型干法生產線的條數最多達89條,2003~2005年是新線投產的高峰期,2004年當年建設投產22條線,新增產能高達2145萬噸。國務院103號文,提出關于防止水泥行業盲目投資加快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浙江省應該是首當其沖。而后浙江產能過剩現象嚴重,價格一直處于全國洼地,企業難以自拔。2007年,中國建材馬不停蹄,一口氣和10多家浙江民企簽約,讓大家還沒有回過味來,事情已經辦成了。實際上事情發展這么快的背后,是一些企業無意久戀下滑的市場,盡早脫手是他們的想法,有家企業老板已買好機票就要登機啟程和外資簽約,一旦簽成其示范效應會迅速蔓延。聞知此訊后,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果斷行事,一定要攔下,不然要壞大事。這是宋志平繼2006年果斷拿下徐州海螺的又一重大決斷。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企業發展戰略專家委員、國資專家金思宇對宋志平的評價是:“做事態度堅決、手段溫和”。“堅決”兩字在中國建材戰略發展的關頭,宋志平是絕不含糊的。
2008年8月,中國建材與浙江省國資委簽約,收購了屬于浙江國資委的建德三獅水泥有限公司60%的股份;2009年南方水泥7.5億元收購三獅旗下10家公司的若干股權,表明了三獅整體進入中國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從此,浙江水泥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宋志平在對發達國家水泥行業發展規律分析后,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水泥行業的發展不能再延續過去的那種大規模建設新線和大規模企業進入的方式,而是要走一條存量整合和減量發展的道路。
存量整合,減量發展。從何做起,從理念到行動,在行業、企業有不同認識,尤其是出自沒有做過水泥的宋志平之口,當時大部分人認為只是說說而已,在充分競爭的水泥產業根本就不可能。但南方水泥先從內部做起,再延伸到外部。南方總裁肖家祥是堅決的執行者,不懈的努力終于迎來了“回報”,2010年國家采取措施節能限電,抑制了產量的發揮,使因產能過剩頑癥致使長期低迷的市場出現轉機。行業明白:過剩產能只是現象,控制產量是理性解決市場供需矛盾的根本,宋志平對市場的觀點得到了行業的認同。
業內有“浙江現象”說詞,實際上就是產能過剩,業內低價惡性競爭的縮寫版。浙江水泥P·O42.5水泥價格一度曾賣到二百多元一噸,每噸水泥掰著手指頭也只有幾元的賺頭。浙江省率先發展新型干法,最后落到如此尷尬局面是誰也不曾料到的。水泥價格跌到了低谷,反彈的動力最迫切,可以說浙江是產業價值回歸的先行者。
企業
浙江三獅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獅集團)前身為1978年國家投資建設的長興水泥廠,1983年改名為浙江水泥廠。1994年浙江水泥廠聯合浙江省物資開發公司等5家單位設立浙江三獅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以浙江三獅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國有資產作為國家資本金注冊設立。21世紀初開始進行行業結構調整,通過混合經濟模式投資10條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水泥發展到年產2000萬噸。
2008年8月,三獅集團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轉入中國建材,三獅完成了歷史使命。“十五”期間,三獅走在了水泥行業變革的前沿,但在“十一五”,面對市場的急劇變陣,三獅沒有做好應對,不是向大多數浙江民企走向全國發展,而是幾乎把所有雞蛋都放在“浙江”這個籃子里,三獅這個“龐然大物”是被下滑的市場所吞噬,而不是在企業競爭中敗下陣來的。三獅的案例值得正在做大的企業清醒。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在審視A股水泥上市公司的成敗時說出他的觀點:這些公司都是水泥行業里的佼佼者,又獲得了融資渠道,應該說都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但一些企業衰敗了,究其原因是一念之差,決策失誤。對市場發展的錯誤判斷應該是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優勝劣汰是市場法則,也是市場普遍的規律,但犧牲者總是會有的,今天的勝者并不意味著是明天的贏家,百年老店的字號是值得敬畏的。
紅獅水泥是繼三獅水泥之后浙江最大的水泥企業,紅獅從立窯發端,最終成為全國12強民營企業中的一員,有其制勝的竅門:布點合理,成本控制、先進工藝裝備、提升管理水平、企業創新能力、提高員工素質。紅獅在進入新的區域時,采取統一管理模式,將其內容不斷完善、升華,推進紅獅的整體管理水平,這是紅獅能在“大塊頭”中夾縫求生存的法寶。
安徽:位于中國東南部,是中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長江流經安徽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中部崛起戰略全面實施,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有利于安徽省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加速崛起。
市場
安徽省水泥產量7870萬噸,列全國第十;熟料產量從2008年取代山東成為全國第一,2010年熟料產量達到9800萬噸,其中海螺生產6400萬噸,占全省的65%。
安徽是我國重要的水泥生產基地,境內豐富高品位的石灰石礦山、流經南部的長江、下游經濟最發達的城市群———造就了全國最具發展大規模水泥生產基地的得天獨厚條件。海螺有如今的輝煌成就,天時、地利賦予了它最優厚的條件,郭文叁沒有錯過機遇,在最佳的時間從寧國走向安徽,走向全國,交出了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及他個人最輝煌的答卷。“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用最簡短精練的語匯,準確地描繪了海螺在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史的地位。
寧國水泥廠4000t/d生產線是從日本三菱重工引進的第一條生產線,1987年投產,而后,設備國產化2500t/d、5000t/d線先后投產,3條萬噸線先后落戶安徽,銅陵、池州、縱陽3個萬噸生產基地的誕生,表明了中國水泥裝備制造、中國水泥生產經營管理走在了世界前列。
2004年、2009年是安徽水泥工業的兩次高潮,當年新增產能都在1200萬噸以上,目前在建15條,熟料產能3000萬噸,其中海螺在蕪湖、銅陵建設3條12000t/d線,年內投產;池州2條5000t/d線,北部宿州、滁州各1條。大家都在問,如此大規模的新增產能出路在哪?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探索,不僅華東經濟成熟的地區存在,高速成長的西部地區也存在,目前很多地區的限產實際上實在迫不得已,其實質都是前期市場高成長期留下的產物———產能過剩所致,這也將是“十二五”期間的一個重要課題。
安徽的水泥價格要高于長三角,主要得益于集中度高,海螺不會在家門口打價格戰。長三角地區2005年價格下降了100元/噸,合肥僅下調了30元/噸,可見其抗跌性。2010年限電水泥價格升高,可見區域價格的傳遞性是非常強的。
企業
寧國水泥廠是海螺集團的搖籃,而后沿長江建起銅陵、池州、縱陽3個萬噸熟料基地,同時在蕪湖、荻港、寧國、宣城、懷寧等地建設大規模熟料基地,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同時向長三角、沿海輸出水泥乃至水泥出口海外。海螺靠礦山建熟料基地,靠市場建粉磨站,通過長江沿江沿海物流形成的“T”型戰略,是我國水泥工業發展的里程碑。上峰水泥是一家浙江民營企業,現有安徽銅陵、安慶懷寧和浙江諸暨三大生產基地。上峰水泥從浙江走出選點安徽,理由很簡單,海螺能在安徽做成,采取跟隨主義絕對不會錯,上峰水泥在銅陵3條5000t/d線投產后取得成功,在懷寧再建2條5000t/d線,沒有成功的底氣不會易地再建。
巢東水泥,1999年11月8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秘(1999)228號文批準,巢湖水泥廠、東關水泥廠合并組建安徽巢東水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后由于巢東水泥公司管理失控、投資失誤、虧損嚴重,已經到了瀕臨破產的地步。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海螺集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進行托管,解決資金問題;在省政府、省國資委的主導下,引入香港昌興集團進行資產重組。2006年6月2日,香港昌興礦業投資有限公司與安徽巢東水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根據該協議,巢東集團將其持有的巢東股份的全部國有股計11938.57萬股轉讓于昌興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和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昌興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受讓8000萬股,占巢東股份總股本的40%;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受讓3938.57萬股,占巢東股份總股本的19.69%。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央企中國建材南方水泥、中材集團先后入皖,江蘇盤固、河南天瑞也都進入。
市場發展:引領中國水泥產業結構調整
21世紀初,中國水泥工業還是以落后產能為主,華東地區經濟建設需要大量高質量的水泥,大規模、高速度建設為水泥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市場機遇。以海螺水泥為代表的水泥產業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進行產業技術結構調整,實現幾代中國水泥人的夢。2004年,華東地區投產76條新型干法生產線,新增熟料產能8094萬噸,率先實現產業升級,進入以新型干法水泥工藝為主導的階段。
經濟發展的周期性有升有降,2005年市場供需關系發生了變化,產業的技術進步難抵市場的走低,企業間在拼成本的競爭中難以自拔,價格成為犧牲品一路走低,優勝劣汰低價走量是企業得以生存的信條。
周期性市場走低正是收購的好機會,中國建材借助政策與資本雙輪驅動,敢為人先進入浙江進行大規模、大范圍的收購。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回憶當時的情景動情地說道:“當時如此大規模的收購是史無前例的,但要解決市場的混戰局面,一條線一條線的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宋志平有遠見、有魄力,他是看到了企業發展的機會,我是在考慮產業的出路,我們想到了一起,一拍即合,只有背水一戰。信心有了,但關鍵是整合,中國建材在市場整合方面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工作,它的成功為產業的健康發展探索了一條非常有益的道路。”
競爭格局:“兩軍獨大”
海螺水泥、中國建材所取得的成績將載入中國水泥發展史冊。“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集中反映了國內外業內人士對海螺水泥的評價;今年年初,南方水泥在聯合重組和管理整合方面的成功經驗,被列入哈佛商學院管理案例。以上都說明了中國的水泥企業取得了世界公認的業績,被世界看好。可以說中國的水泥企業在技術、經濟管理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華東以海螺、南方水泥為代表的8家水泥集團熟料產能占到華東地區的58%;海螺、南方水泥兩家占到35%,華東地區的集中度在“十一五”期間有了很大提高。
華東水泥市場走完了從上升期到回落期的過程,作為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海螺,借助市場的上升,大力推進新型干法水泥,引領中國水泥產業技術結構調整,跨出安徽寧國,推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海螺在華東六省一市布局熟料基地與粉磨站,憑借精細化的經營管理與得天獨厚的“基地+物流+市場優勢”,難有敵手相抗衡。海螺48條線,生產線平均規模4600t/d,裝備精良且標準化,今年將新投3條12000t/d生產線,關鍵技術與裝備采用當今世界頂級產品,可以看出海螺仍然站在產業的技術高端。海螺在“十一五”向裝備制造進軍,旗下銅陵水泥獨辟蹊徑,利用水泥工業新型干法窯及氣化焚燒爐相結合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技術(簡稱CKK技術)將是“十二五”水泥工業的亮點。
南方水泥在華東的熟料產能略低于海螺,分布在四省一市。南方水泥的整合,并非一開始就得到外界認可。曾有媒體把中國建材的聯合重組稱為“瘋狂收購”、“大躍進”。實際上南方水泥當時最大的風險是市場究竟探到底了嗎?南方水泥市場整合的資本和“靈丹妙藥”來自何方,否定者不少,肯定者不多,更多的是“看官”,南方的“底氣”只有進入水泥行業的后來者、但深諳行業發展邏輯的宋志平心里有數。他敏銳地感覺到,整合“機會就在當下,一定要及時抓住”。如何抓?中國建材引入了“央企市營”的動力機制。其核心:一是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二是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三是職業經理人制度。
南方水泥2006年年底從浙江進入,2008年遇到國際金融危機,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了挑戰,中國政府出臺強有力的“4萬億投資”,扭轉了經濟下滑的趨勢,南方所處區域遇到了難得的市場機會。2010年,國家出手通過限電措施節能減排,對水泥來說,好似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可以說,宋志平把握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政策和走向,依靠他的軟實力與膽略迎來了今天的滿堂喝彩。
華東地區經歷了市場從成長到成熟的過程,率先享受了經濟拉動產業發展的大潮,也經歷了長久的低價惡性競爭,企業難以自拔的困境,華東水泥市場的風風雨雨培育了國內兩大巨頭──海螺和中國建材。我們看到了未來市場發展的新曙光,但更要看到存在的問題:區域的產能過剩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熟料、粉磨能力不配套,被整合的企業無論是內部環境還是區域間的系統配置還遠遠未完成;經濟發達地區對節能減排、環保要求更高,華東市場的上升空間不是無限大,而拐點的出現也將來得最早,華東地區將是最先面臨市場挑戰的地區,但事實已經回答,華東的水泥產業有能力、有智慧接受挑戰。
區域分析
上海:中國第一大城市,是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的長江口,擁有中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最大的工業基地。有超過2000萬人居住和生活。如今上海已經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市場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水泥消費市場,本地自產水泥滿足不了市場消費,便由周邊地區江蘇、浙江、安徽輸入,湖北、江西沿長江,山東通過運河也很容易進入上海。
上海水泥消費量在2006年達到高峰,2008年開始出現下滑,水泥消費量走完了一輪行情,隨著2010年世博會的結束,將逐步下滑,這也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規律。
上海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幾年前是煤價、房價最高的地區,然而2005年后,卻成為全國水泥價格最低的地區,企業間的競爭成為常態。如何破解市場走低,在南方水泥進入后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2010年是市場的轉折點,國家為節能減排,限電抑制了高能耗產業的生產,改變了水泥市場供需關系,年底水泥價格沖高600元/噸,后回落至500元/噸。如何避免大起大落,保持合理的價格,在已經產能過剩的地區保持市場的穩定性,只有控制產量的發揮。
企業上海建材集團水泥有限公司是上海建筑材料(集團)總公司所屬的核心企業。公司凈資產6億多元。公司在外省市建設熟料基地——在上海進行粉磨配制水泥——發展商品混凝土及制品、商品砂漿——各類外加劑縱向一體化經營。年生產和經營熟料350萬噸,水泥450萬噸,是上海地區最大的水
泥及延伸產品綜合性生產企業。下屬企業有:上海水泥廠、浦東水泥廠、萬安企業總公司、上海聯合水泥公司、上海白水泥廠。
目前,上海建材集團與上海聯合水泥有限公司計劃在外高橋地區建設5000t/d生產線,以處理該地區脫硫石膏、粉煤灰、污泥、生活垃圾等廢棄物為主,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國內水泥窯處理城市廢棄物的樣板工廠。
江蘇:位于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州,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一直處于前列。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40903億元,總量在廣東之后,位居大陸第二;全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700美元,名列全國各省區(不包含直轄市)第一。
全省總面積10.26萬平方千米,其中平原面積7.06萬平方千米,水面面積1.73萬平方千米。江蘇以地形地勢低平,河湖眾多為特點,平原、水面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國居首位。
市場
江蘇水泥消費市場集中在蘇南地區,擁有最便利的水路運輸條件,東西向長江,南北向運河,加之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江蘇曾是山東的傳統目標市場,由于安徽水泥工業的崛起,尤其是長江物流的優勢,山東南下水泥已經有限,到蘇南地區就更少了。蘇南的水泥,一是由本地企業金峰、盤固、鶴林、磊達供應,安徽海螺通過長江運入熟料在江蘇境內完成水泥粉磨。
江蘇北部經濟正處于發展時期,普遍看好這個市場。中聯水泥在徐州的生產基地擁有萬噸線,運行指標表現有佳,在連云港、宿遷配套粉磨站,水泥產能超過了1000萬噸;海螺在鹽城、淮安,泰州建有大規模粉磨站,尤以鹽城海螺最具規模,是我國獨立粉磨能力最大的粉磨站,水泥產能達到600萬噸/年。
南京市水泥價格2005年開始走低,較2003年下滑100元/噸,連續3年在低位徘徊,2008年煤炭價格大幅飆升,華東地區水泥價格得到強力反彈,起因是由于山東和浙江在2007年通過市場整合,企業集中度提高,成功地將上游上漲的成本堅決地向下游轉移,江蘇也隨行就市。2009年市場再度下挫,2010年華東地區大面積限電,江蘇8月份由于限電水泥供應緊張,水泥價格從295元/噸上調到380元/噸,年底更是逼近500元/噸關口,創歷史新高。2011年雖有回落,但也力挺在高位。
企業
溧陽金峰是本地民營企業,做到如此規模的民營企業,溧陽金峰要豎大拇指。2003年建設投產首條2500t/d線,2004年一鼓作氣再建兩條5000t/d線,一發不可收,“十一五”期間一地又建5條5000t/d線。是當前國內一地最大規模的生產基地。
2006年,中聯水泥收購徐州萬噸線,這不僅僅意味著技術、管理、市場的收購,重要的是由此中聯出現了戰略上的轉折,也奠定了今后中國建材在水泥發展史上的基石。今年中聯在重慶多邊收購競爭中得手,說明中聯在并購的博弈中經驗豐富,極具競爭性又有靈活性,視野開闊。“十二五”市場整合是行業的重頭戲,并購重組是企業擴張的重要手段,中聯可謂是游刃有余。
中材天山在江蘇做的不容易,當年天山走出新疆在國內經濟最發達地區江蘇、廣東分別落子,2004年在江蘇5000t/d線投產,趕上了好日子,而當時正值天山在新疆最不好過的日子,所以雪里送炭最為重要。2005年市場一路下滑,江蘇天山老總徐克瑞一談起江蘇和新疆水泥市場兩重天就深有感觸。去年年底江蘇市場出現轉機,可以說徐克瑞在里面起了很大作用,天山在做市場方面很有經驗,做了大量工作。
海螺在江蘇的熟料基地規模不大,但在江蘇的粉磨站是非常可書的。據不完全統計,海螺在江蘇有10個以上大型粉磨站,生產能力達到3000萬噸,其中鹽城八菱、泰州楊灣粉磨能力在500萬噸以上。
浙江: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江西、安徽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海岸線總長6400余公里,居全國首位。
市場
浙江新型干法生產線的條數最多達89條,2003~2005年是新線投產的高峰期,2004年當年建設投產22條線,新增產能高達2145萬噸。國務院103號文,提出關于防止水泥行業盲目投資加快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浙江省應該是首當其沖。而后浙江產能過剩現象嚴重,價格一直處于全國洼地,企業難以自拔。2007年,中國建材馬不停蹄,一口氣和10多家浙江民企簽約,讓大家還沒有回過味來,事情已經辦成了。實際上事情發展這么快的背后,是一些企業無意久戀下滑的市場,盡早脫手是他們的想法,有家企業老板已買好機票就要登機啟程和外資簽約,一旦簽成其示范效應會迅速蔓延。聞知此訊后,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果斷行事,一定要攔下,不然要壞大事。這是宋志平繼2006年果斷拿下徐州海螺的又一重大決斷。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企業發展戰略專家委員、國資專家金思宇對宋志平的評價是:“做事態度堅決、手段溫和”。“堅決”兩字在中國建材戰略發展的關頭,宋志平是絕不含糊的。
2008年8月,中國建材與浙江省國資委簽約,收購了屬于浙江國資委的建德三獅水泥有限公司60%的股份;2009年南方水泥7.5億元收購三獅旗下10家公司的若干股權,表明了三獅整體進入中國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從此,浙江水泥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宋志平在對發達國家水泥行業發展規律分析后,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水泥行業的發展不能再延續過去的那種大規模建設新線和大規模企業進入的方式,而是要走一條存量整合和減量發展的道路。
存量整合,減量發展。從何做起,從理念到行動,在行業、企業有不同認識,尤其是出自沒有做過水泥的宋志平之口,當時大部分人認為只是說說而已,在充分競爭的水泥產業根本就不可能。但南方水泥先從內部做起,再延伸到外部。南方總裁肖家祥是堅決的執行者,不懈的努力終于迎來了“回報”,2010年國家采取措施節能限電,抑制了產量的發揮,使因產能過剩頑癥致使長期低迷的市場出現轉機。行業明白:過剩產能只是現象,控制產量是理性解決市場供需矛盾的根本,宋志平對市場的觀點得到了行業的認同。
業內有“浙江現象”說詞,實際上就是產能過剩,業內低價惡性競爭的縮寫版。浙江水泥P·O42.5水泥價格一度曾賣到二百多元一噸,每噸水泥掰著手指頭也只有幾元的賺頭。浙江省率先發展新型干法,最后落到如此尷尬局面是誰也不曾料到的。水泥價格跌到了低谷,反彈的動力最迫切,可以說浙江是產業價值回歸的先行者。
企業
浙江三獅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獅集團)前身為1978年國家投資建設的長興水泥廠,1983年改名為浙江水泥廠。1994年浙江水泥廠聯合浙江省物資開發公司等5家單位設立浙江三獅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以浙江三獅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國有資產作為國家資本金注冊設立。21世紀初開始進行行業結構調整,通過混合經濟模式投資10條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水泥發展到年產2000萬噸。
2008年8月,三獅集團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轉入中國建材,三獅完成了歷史使命。“十五”期間,三獅走在了水泥行業變革的前沿,但在“十一五”,面對市場的急劇變陣,三獅沒有做好應對,不是向大多數浙江民企走向全國發展,而是幾乎把所有雞蛋都放在“浙江”這個籃子里,三獅這個“龐然大物”是被下滑的市場所吞噬,而不是在企業競爭中敗下陣來的。三獅的案例值得正在做大的企業清醒。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在審視A股水泥上市公司的成敗時說出他的觀點:這些公司都是水泥行業里的佼佼者,又獲得了融資渠道,應該說都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但一些企業衰敗了,究其原因是一念之差,決策失誤。對市場發展的錯誤判斷應該是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優勝劣汰是市場法則,也是市場普遍的規律,但犧牲者總是會有的,今天的勝者并不意味著是明天的贏家,百年老店的字號是值得敬畏的。
紅獅水泥是繼三獅水泥之后浙江最大的水泥企業,紅獅從立窯發端,最終成為全國12強民營企業中的一員,有其制勝的竅門:布點合理,成本控制、先進工藝裝備、提升管理水平、企業創新能力、提高員工素質。紅獅在進入新的區域時,采取統一管理模式,將其內容不斷完善、升華,推進紅獅的整體管理水平,這是紅獅能在“大塊頭”中夾縫求生存的法寶。
安徽:位于中國東南部,是中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長江流經安徽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中部崛起戰略全面實施,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有利于安徽省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加速崛起。
市場
安徽省水泥產量7870萬噸,列全國第十;熟料產量從2008年取代山東成為全國第一,2010年熟料產量達到9800萬噸,其中海螺生產6400萬噸,占全省的65%。
安徽是我國重要的水泥生產基地,境內豐富高品位的石灰石礦山、流經南部的長江、下游經濟最發達的城市群———造就了全國最具發展大規模水泥生產基地的得天獨厚條件。海螺有如今的輝煌成就,天時、地利賦予了它最優厚的條件,郭文叁沒有錯過機遇,在最佳的時間從寧國走向安徽,走向全國,交出了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及他個人最輝煌的答卷。“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用最簡短精練的語匯,準確地描繪了海螺在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史的地位。
寧國水泥廠4000t/d生產線是從日本三菱重工引進的第一條生產線,1987年投產,而后,設備國產化2500t/d、5000t/d線先后投產,3條萬噸線先后落戶安徽,銅陵、池州、縱陽3個萬噸生產基地的誕生,表明了中國水泥裝備制造、中國水泥生產經營管理走在了世界前列。
2004年、2009年是安徽水泥工業的兩次高潮,當年新增產能都在1200萬噸以上,目前在建15條,熟料產能3000萬噸,其中海螺在蕪湖、銅陵建設3條12000t/d線,年內投產;池州2條5000t/d線,北部宿州、滁州各1條。大家都在問,如此大規模的新增產能出路在哪?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探索,不僅華東經濟成熟的地區存在,高速成長的西部地區也存在,目前很多地區的限產實際上實在迫不得已,其實質都是前期市場高成長期留下的產物———產能過剩所致,這也將是“十二五”期間的一個重要課題。
安徽的水泥價格要高于長三角,主要得益于集中度高,海螺不會在家門口打價格戰。長三角地區2005年價格下降了100元/噸,合肥僅下調了30元/噸,可見其抗跌性。2010年限電水泥價格升高,可見區域價格的傳遞性是非常強的。
企業
寧國水泥廠是海螺集團的搖籃,而后沿長江建起銅陵、池州、縱陽3個萬噸熟料基地,同時在蕪湖、荻港、寧國、宣城、懷寧等地建設大規模熟料基地,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同時向長三角、沿海輸出水泥乃至水泥出口海外。海螺靠礦山建熟料基地,靠市場建粉磨站,通過長江沿江沿海物流形成的“T”型戰略,是我國水泥工業發展的里程碑。上峰水泥是一家浙江民營企業,現有安徽銅陵、安慶懷寧和浙江諸暨三大生產基地。上峰水泥從浙江走出選點安徽,理由很簡單,海螺能在安徽做成,采取跟隨主義絕對不會錯,上峰水泥在銅陵3條5000t/d線投產后取得成功,在懷寧再建2條5000t/d線,沒有成功的底氣不會易地再建。
巢東水泥,1999年11月8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秘(1999)228號文批準,巢湖水泥廠、東關水泥廠合并組建安徽巢東水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后由于巢東水泥公司管理失控、投資失誤、虧損嚴重,已經到了瀕臨破產的地步。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海螺集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進行托管,解決資金問題;在省政府、省國資委的主導下,引入香港昌興集團進行資產重組。2006年6月2日,香港昌興礦業投資有限公司與安徽巢東水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根據該協議,巢東集團將其持有的巢東股份的全部國有股計11938.57萬股轉讓于昌興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和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昌興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受讓8000萬股,占巢東股份總股本的40%;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受讓3938.57萬股,占巢東股份總股本的19.69%。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央企中國建材南方水泥、中材集團先后入皖,江蘇盤固、河南天瑞也都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