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上,產品利潤來源于效率的提升,“多、快、好、省”的建房子,留下更多的利潤空間,是房產商不變的追求,也是當下高房價輿情洶洶的關鍵時刻,房產商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果說高房價必須降,而地價不降,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建設成本的集約化。
曾在網上看到長沙有座名為“新方舟賓館”的16層建筑,整體搭建使用了46個小時,裝修用時90個小時。報稱,該樓盤的“模塊化建筑技術”是獨創科技,建筑過程不但高效、節能、凈化,樓盤的抗震烈度更可達9級。不管其中所指的“模塊化建筑技術”中包含了多少獨創的細節,這顯然是住宅產業化的典型之作,使人看到了住宅產業化發揮到極致所帶來的難以想象的效率。
今年初,在日本京都考察,看見有一幢高樓上半部還在建設,下半部的酒店商業已經在運營,當時就很納悶,人家怎么就能這樣?后來詢問了一些專業人士,他們說,國內也具備這樣的技術,只不過我們的質檢部門不會允許這樣驗收的。也就是說,我們在施工流程方面和國外還有很大的區別。最主要的問題,還在于我們基本停留在“手工”作業階段,而歐美發達地區已經進入到“模塊”作業階段。那么,要實現住宅生產、供應等的工業化的前提必須是標準化。
目前我國工業化生產的住宅占住宅總量的比例很小,而發達國家的工業化住宅高達70%以上。要想實現住宅的工業化生產,前提是要有通用化的、集成配套的住宅建筑體系,如:結構、墻體、管線、廚衛等均要實現通用化和集成配套。住宅建筑體系的集成程度取決于住宅技術的發展水平,新技術將形成新的集成體系而代替舊的,例如:輕鋼結構所形成的建筑體系將代替現有的磚混結構,網絡技術的發展將使住宅小區智能化技術重新集成。住宅部品的標準化、模數化是住宅產業化的共同規則,沒有標準化就沒有通用化,產業化也就無法推廣。要發展住宅產業化,標準化是準繩,科技進步是動力,通用化是前提,工業化生產是基礎,提高住宅質量和勞動生產率是目的。
根據國外的研究和經驗,住宅產業化的成熟將有助于減低住宅建設成本,這也將減少目前住宅價格過高的困境。所以,在住宅產業化進程中,為了保持社會公正,我們首要的目標并不是去研究住宅的現代化和信息化,而是要研究出有助于減低住宅建設成本的方式,這將令大部分城市居民能夠有經濟能力購買住宅,所以我們現階段的任務是要加強對住宅建設成本的控制。
其實,國內已經有不少地方開始推行“集裝住宅”或說“積木住宅”,即造房子就像制造汽車一樣,在各個分門別類的車間內生產標準化的住宅零配件,然后在工地現場拼成想要的住宅樣式,由此可以看出,“標準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積木住宅”在現場進行施工安裝時,大部分為干作業,施工機具簡單,用工少,文明施工程度高。一般混凝土結構住宅的建設周期大約為12個月,而預制結構件則可縮短到3個月,甚至1個月。對于工廠化預制產品組件可以使精度精確到2毫米內,比傳統混凝土現澆施工精度提高3-4倍。“積木住宅”的墻體與柱子之間、橫梁與柱子還有預留的鋼筋進行連接,而墻體由于是在工廠里整塊澆筑完成的,比起磚砌的墻體更能抗震動沖擊。“積木住宅”能使建筑垃圾減少91%,腳手架用量減少50%以上,鋼材節約2%,混凝土節約7%,節電10%以上,節水40%以上,以往毛坯房造成的二次裝修浪費全部都避免,最大限度減少建筑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業主可以直接拎包入住,方便省時,這也將成為未來房產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樓市剛需不減的情況下,大多數的老百姓其實對于居住的要求非常樸實:有房住、夠住。老百姓需求我們建設大量成本低又安全的商品住宅,因此住宅產業化的行業標準亟待解決。所謂的“產品差異化”更多的是在住宅產業化形成之后的精巧設計。“積木住宅”低碳、環保、低成本的諸多好處,使得部分政府也越來越多的傾向于此,尤其是在有限資金內需要大規模運作保障房的“軍令狀”之下。
政府要制定相應的住宅部件標準,同時也要研究各種組裝技術,能夠利用相同的部件組裝出不同標準的住宅,從而有助于工業化生產。改變機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產的生產方式是升級換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住宅的整體質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通過對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 “四新” 技術的大量推廣應用,提高科技進步對住宅產業的貢獻率,大幅提高住宅建設、管理的勞動生產率和住宅的整體質量水平,全面改善住宅的使用功能和居住質量,高速度、高質量、高效率地建設符合市場需求的高品質住宅。
但在多數開發商看來,在參與地方保障房建設中,且不說“住宅產業化”能否實現,企業不被地方政府債務所拖累已經是萬幸。目前國內同時擁有水泥、建材、開發等業務的房地產企業還很少,很多企業缺乏與上下游產業鏈的聯系緊密,很難適合“住宅產業化”,且大部分開發商只做開發一個環節,市場需求仍側重產品差異化,在政府沒有執行統一標準的情況下,開發商很難在競爭中去做同質化、標準化的“住宅產業化”。
住宅產業化不僅僅是PC技術,而是要形成從投融資、建筑施工、建材制造到開發經營、物業管理的“全產業鏈”。面對蘊藏著無限機遇的住宅產業市場,如何不失時機地正確把握住這一機遇,正是對房產商的挑戰。
曾在網上看到長沙有座名為“新方舟賓館”的16層建筑,整體搭建使用了46個小時,裝修用時90個小時。報稱,該樓盤的“模塊化建筑技術”是獨創科技,建筑過程不但高效、節能、凈化,樓盤的抗震烈度更可達9級。不管其中所指的“模塊化建筑技術”中包含了多少獨創的細節,這顯然是住宅產業化的典型之作,使人看到了住宅產業化發揮到極致所帶來的難以想象的效率。
今年初,在日本京都考察,看見有一幢高樓上半部還在建設,下半部的酒店商業已經在運營,當時就很納悶,人家怎么就能這樣?后來詢問了一些專業人士,他們說,國內也具備這樣的技術,只不過我們的質檢部門不會允許這樣驗收的。也就是說,我們在施工流程方面和國外還有很大的區別。最主要的問題,還在于我們基本停留在“手工”作業階段,而歐美發達地區已經進入到“模塊”作業階段。那么,要實現住宅生產、供應等的工業化的前提必須是標準化。
目前我國工業化生產的住宅占住宅總量的比例很小,而發達國家的工業化住宅高達70%以上。要想實現住宅的工業化生產,前提是要有通用化的、集成配套的住宅建筑體系,如:結構、墻體、管線、廚衛等均要實現通用化和集成配套。住宅建筑體系的集成程度取決于住宅技術的發展水平,新技術將形成新的集成體系而代替舊的,例如:輕鋼結構所形成的建筑體系將代替現有的磚混結構,網絡技術的發展將使住宅小區智能化技術重新集成。住宅部品的標準化、模數化是住宅產業化的共同規則,沒有標準化就沒有通用化,產業化也就無法推廣。要發展住宅產業化,標準化是準繩,科技進步是動力,通用化是前提,工業化生產是基礎,提高住宅質量和勞動生產率是目的。
根據國外的研究和經驗,住宅產業化的成熟將有助于減低住宅建設成本,這也將減少目前住宅價格過高的困境。所以,在住宅產業化進程中,為了保持社會公正,我們首要的目標并不是去研究住宅的現代化和信息化,而是要研究出有助于減低住宅建設成本的方式,這將令大部分城市居民能夠有經濟能力購買住宅,所以我們現階段的任務是要加強對住宅建設成本的控制。
其實,國內已經有不少地方開始推行“集裝住宅”或說“積木住宅”,即造房子就像制造汽車一樣,在各個分門別類的車間內生產標準化的住宅零配件,然后在工地現場拼成想要的住宅樣式,由此可以看出,“標準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積木住宅”在現場進行施工安裝時,大部分為干作業,施工機具簡單,用工少,文明施工程度高。一般混凝土結構住宅的建設周期大約為12個月,而預制結構件則可縮短到3個月,甚至1個月。對于工廠化預制產品組件可以使精度精確到2毫米內,比傳統混凝土現澆施工精度提高3-4倍。“積木住宅”的墻體與柱子之間、橫梁與柱子還有預留的鋼筋進行連接,而墻體由于是在工廠里整塊澆筑完成的,比起磚砌的墻體更能抗震動沖擊。“積木住宅”能使建筑垃圾減少91%,腳手架用量減少50%以上,鋼材節約2%,混凝土節約7%,節電10%以上,節水40%以上,以往毛坯房造成的二次裝修浪費全部都避免,最大限度減少建筑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業主可以直接拎包入住,方便省時,這也將成為未來房產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樓市剛需不減的情況下,大多數的老百姓其實對于居住的要求非常樸實:有房住、夠住。老百姓需求我們建設大量成本低又安全的商品住宅,因此住宅產業化的行業標準亟待解決。所謂的“產品差異化”更多的是在住宅產業化形成之后的精巧設計。“積木住宅”低碳、環保、低成本的諸多好處,使得部分政府也越來越多的傾向于此,尤其是在有限資金內需要大規模運作保障房的“軍令狀”之下。
政府要制定相應的住宅部件標準,同時也要研究各種組裝技術,能夠利用相同的部件組裝出不同標準的住宅,從而有助于工業化生產。改變機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產的生產方式是升級換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住宅的整體質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通過對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 “四新” 技術的大量推廣應用,提高科技進步對住宅產業的貢獻率,大幅提高住宅建設、管理的勞動生產率和住宅的整體質量水平,全面改善住宅的使用功能和居住質量,高速度、高質量、高效率地建設符合市場需求的高品質住宅。
但在多數開發商看來,在參與地方保障房建設中,且不說“住宅產業化”能否實現,企業不被地方政府債務所拖累已經是萬幸。目前國內同時擁有水泥、建材、開發等業務的房地產企業還很少,很多企業缺乏與上下游產業鏈的聯系緊密,很難適合“住宅產業化”,且大部分開發商只做開發一個環節,市場需求仍側重產品差異化,在政府沒有執行統一標準的情況下,開發商很難在競爭中去做同質化、標準化的“住宅產業化”。
住宅產業化不僅僅是PC技術,而是要形成從投融資、建筑施工、建材制造到開發經營、物業管理的“全產業鏈”。面對蘊藏著無限機遇的住宅產業市場,如何不失時機地正確把握住這一機遇,正是對房產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