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我國水泥工業10年發展回顧與“十二五”展望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5-20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建材報網
核心提示:我國水泥工業10年發展回顧與“十二五”展望

  一、發展和運行進入60年來的最佳期  
  
  本世紀的10年,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令人歡欣鼓舞。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極大地推動了行業發展和經濟運行的總體水平,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佳發展時期。 
    
  第一,也是最根本的一點,10年來,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充分滿足了新時期國家經濟建設的需求,充分滿足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水泥工業由經濟發展所拉動,水泥又反過來作為基本建設的基礎原材料支撐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見圖1)。快速發展的新型干法水泥完全滿足了市場對高質量、高標號水泥的需求,水泥年產量由2000年的5.97億噸增長到2010年的18.8億噸,2001~2010年累計生產水泥118億噸,是上個世紀1949~2000年51年總和的1.74倍。

                                  圖1 GDP(1978年不變價)與水泥產量的關系


  第二,10年來,水泥工藝及裝備技術突飛猛進,水泥技術裝備出口實現了大跨越。水泥裝備制造經歷引進關鍵技術、消化吸收,進入了自主創新并擁有國際先進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時代。中材集團水泥裝備出口和水泥工程總承包快速開拓海外市場,成為世界水泥工程的第一大承包商,我國水泥裝備在國際市場上從零起步,至今已占據40%以上的市場份額。
  
   第三,節能減排成效顯著,10年來,水泥制造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尤其在“十一五”期間更為明顯(見圖2)。同時,行業的環保水平不斷提高,效果十分顯著,在總產量增長超出300%的情況下,煙、粉塵的總排放量卻不斷降低(見圖3),截止到2008年,煙、粉塵排放總量只有2000年的45%。

                                     圖2 水泥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圖3 水泥工業煙、粉塵排放量及下降率



  第四,企業效益不斷提升,全行業利潤總額屢創新高,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水泥利潤總額的增長幅度始終高于產量的增長幅度(見圖4),噸利潤水平基本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圖4 水泥工業年度利潤總額



  第五,以海螺水泥為代表的具有一流技術裝備、現代管理水平、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經濟運行指標、數千萬噸乃至上億噸生產規模的一批大型水泥企業集團已經形成。

                                 圖5 1991至2010年立窯水泥產量及所占比重


  二、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
  
  1.中國水泥技術結構的特色及形成原因  

  直到上世紀末,中國水泥技術結構最大的特色就是長時期以立窯為主體,在“十五”期間,立窯水泥產量占水泥總產量的比例還在80%左右波動,2003年以后,立窯水泥的產量才由升轉降(見圖5)。
  
  形成原因一是發展路徑的選擇,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但是資金短缺,為了保證經濟建設的需求,水泥工業的發展逐步偏移到“土法上馬,土洋結合”的路徑上;二是體制的制約,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水泥企業均為公有制企業,水泥的投資和建設、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發展均是按照中央的精神和行業統一的要求進行的;三是技術和資金的制約使我國的新型干法生產企業在本世紀前缺乏市場競爭力。
  
  2.技術結構調整的難點

  從上世紀90年代,水泥行業就把結構調整作為一項業內的重點工作。其間,當時的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先后下達了若干淘汰水泥落后工藝技術和裝備的文件,促進水泥產業的技術結構調整,但都未能阻止立窯比例繼續攀升的狀態。除資金和技術兩大難點之外,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眾多的小水泥廠盡管屬于淘汰對象,但他們又多是鄉、鎮乃至縣的經濟支柱,不僅政企的關系密切,而且涉及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因此必然受到當地政府的保護。如果說立窯水泥在我國的發展是獨一無二的,那么淘汰立窯的難度也是世界之最。
  
  3.市場對技術結構調整的推動
  
  經濟發展的要求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動力,一個行業的結構調整必然要順從市場的需求。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迅速發展,立窯水泥由于技術的落后和生產規模的限制,難以滿足客戶在保證工程質量和連續供貨方面的要求。在政府和市場的共同推動下,處于經濟快速上升階段的浙江、河南率先完成了地區水泥工業技術結構的調整。
  
   從全國來看,也是在本世紀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10年里,遏制了立窯水泥產量上升的趨勢,隨后立窯落后工藝被淘汰的步伐驟然加快。
  
  4.技術結構調整的突破和迅速發展
  
  進入本世紀,我國新型干法技術的日臻完善和企業融資渠道的拓寬為水泥技術結構調整創造了前提條件,在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的刺激下,2003年和2009年先后兩次出現了建設新型干法的高潮,與此相對應,在“十一五”期間,淘汰立窯等落后生產工藝的步伐大大加快。在新型干法建設和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加大推進技術結構調整力度,使得新型干法水泥占總產量的比例迅速提高(見圖6)。

                                        圖6 全國新型干法水泥比重


  ——2006年,新型干法水泥比例達到53%,扭轉了我國水泥30多年以立窯為主體的局面。 

  ——2009年,新型干法水泥比例達到78%,提前實現了“十一五”水泥技術結構調整目標。 

  ——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例達到85%,為“十二五”水泥工業轉變發展方式奠定了基礎。
  
  5.組織結構調整和集中度的提高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水泥組織結構調整和技術結構調整同時被列入行業規劃的重點工作,然而無論從市場發展的要求還是從實際發展的進程來看,水泥組織結構調整比起技術結構調整都要滯后。在國家政策的導向和行業的推動之下,水泥的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見圖7),但進展速度可以說一直是行業發展規劃指標中的弱項。“十一五”期間,以中國建材南方水泥公司為代表的水泥產業并購重組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組織結構調整的總體發展趨勢向好,值得期待。

                                   圖7 前10強水泥企業產業集中度


  三、組織結構調整中值得思考的一些問題
 
  1.充分發揮企業在組織結構調整中的主體作用 
 
  近年來,國家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引導企業強強聯合,走并購重組之路。這種稱之為組織結構的調整涉及企業的發展方式,是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企業的必然選擇。國家政策導向的作用十分重要,而并購重組的主體是企業,在企業的選擇沒有達到必然之前,重在引導和支持。上世紀末,行業內外出現“拉郎配”式的組合,可以說是以良好的愿望出發,其結果卻常常適得其反。南方水泥并購重組取得成功,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受讓方和出讓方都有重組的共識。處于成長中市場的企業達成這種共識往往要比成熟市場的企業滯后一些,反映在市場上,并購成本較高,因此需要國家進一步引導,以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2.大企業要提高市場的掌控能力
  
   組織結構調整的目的之一,是要把大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其競爭能力和掌控市場的能力。但蜂擁式擴張的結果卻未必有助于競爭力的提高。汶川地震后,四川內外的多個大企業紛紛在四川建廠,目前災后重建基本結束,市場出現供大于求,水泥價格出現下滑,企業難以控制局面。只要我們了解一下當地水泥企業的構成,就會對市場形勢一目了然。四川雖云集了峨勝、海螺、拉法基、紅獅、利森、亞洲、治權、中聯、攀鋼、星船城、華新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及本地實 
力派企業,但是每個企業產能占比都不足10%(見圖8),均無法左右市場的局勢。四川災后兩年大規模建設生產線,從全國來說,似乎大企業產能占全國的比重增加,有利于集中度的提高,但給四川本地帶來的是眾多企業勢均力敵的群雄割據局面。
  
  3.地方政府的影響舉足輕重
  
  在國發[2009]38號文下發前,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進行水泥項目的核準,而全國除了兩大央企和屈指可數的幾個外資企業外,絕大多數都是由地方國有企業經股份制改造而成的股份制企業和民營企業,由此可見,地方政府對水泥企業并購重組的影響舉足輕重。同時,水泥是地區產品,只有把地區水泥產業的規劃、布局,地區對水泥企業的招商引資,與地區的水泥組織結構調整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在具體的政策上支持水泥企業并購重組,才能把推進水泥組織結構調整的工作落到實處。

                               圖8 四川市場各大水泥企業產能所占比重


  
  四、發展波動性引發的問題
  
  1.政府兩次下發文件抑制水泥投資過熱
  
  2001年以來,水泥投資呈波動型增長(見圖9),2003年和2009年國務院分別以國辦發[2003]103號文、國發[2009]38號文先后兩次下發文件抑制水泥投資過熱,扭轉投資過熱造成的產能過剩。

                                    圖9 水泥工業年度投資及增速
  


  2.產能過剩產生的背景及應對  

  出現水泥投資過熱的主要原因有:
 
  ——我國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高速發展階段,經濟的迅速增長有力地拉動了市場對水泥的需求。兩次水泥投資過熱的背景分別是2003年和2007年前后的一段時期的經濟快速增長。
 
  ——水泥企業正處于高速增長期,經濟迅速增長進一步激發了企業擴張的積極性。
 
  ——建設水泥生產線既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又可解決市場的需求,地區急于發展經濟,多頭招商引資。
 
  ——投資決策的收益和責任不對等,缺乏投資行為的有效約束機制(這不僅是水泥行業的問題,需要今后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
 
  在上述情況下,又鑒于企業分散、市場重疊、信息缺失等因素,出現一定程度的投資過熱可以說是很難避免,由此接踵而來的便是產能過剩。
  
  10年中出現兩次水泥產能過剩的類型主要有:區域性過剩、結構性過剩、周期性過剩,水泥產業的整體性過剩尚未構成威脅。從水泥市場發展得出的經驗是,區域性過剩多要靠控制產量來解決;出現結構性過剩要適時淘汰落后產能;周期性過剩會在需求逐步上升的市場發展中自然得到緩解。
  
  如果說投資過熱難以避免,產能過剩亦是如此。如大家所熟知的,水泥市場就是在供不應求和供大于求的不斷轉換中發展的。但是,如果產能的增長過大地偏離了需求,從國家整體來講,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從產業的發展來說,會出現市場的疲軟,而企業不僅效益下滑并且容易被卷入低價競爭的漩渦。我們提示大家注意產能過剩的問題,其出發點就是要盡量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防止產能過剩的應對措施,通常是通過信息服務、發布預警信號和進行總量控制來解決,要真正做好這件事,還需要我們完成許多基礎性的工作。但無論如何,我們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如針對本次出現的產能過剩:
 
  ——2008年8月5日,《新形勢下要警惕水泥投資過熱》一文指出:初步估算,2008年全國將新增水泥產能2億噸以上,2009年又會新增2.6億噸,要警惕和防止投資過熱的發生。
 
  ——2009年1月中旬,中國水泥協會向工信部原材料司反映:水泥投資增速過快隱憂已現,2008年有100條以上新線建成投產,若產能全部釋放后,供需矛盾將會突出。
 
  ——2009年6月初,為解決局部地區水泥供求失衡等問題,中國建材聯合會專門向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匯報行業現狀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2009年9月26日,國發[2009]38號文《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
 
  國發[2009]38號文的發布和執行,使投資過熱受到抑制,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空前加大,這樣才得以保持水泥工業今天健康發展的新局面。由此可見,信息———預警———總量控制的機制已見雛形。
  
  3.總量及總量控制
  
  提到總量控制,首先要確定總量目標。10年來,以市場分析和供需關系為基礎的需求預測有了較大的進展,存在的問題是對中長期的預測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確定的總量控制目標如果與實際的發展偏差較大,就會造成執行中找不到抓手,目標的確定既不能使發展受到壓制,又不能使發展失去控制。一般來說,政府可控的是產能,水泥的產量基本上由市場決定,在集中度較高的成熟市場中主導企業具有一定的微調能力。
  
  五、“十二五”發展展望 
 
  展望水泥未來發展的前景,首要一點是對經濟的發展進行預判。因為經濟發展的速度決定著未來水泥的需求,而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也將對水泥工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1.“十二五”期間仍是水泥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根據我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國民經濟發展指導性目標、2011年年度發展目標和國家對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實踐綜合判斷,“十二五”期間,水泥需求的增速會穩中有降,而需求的上升空間依然較大,因此,“十二五”期間仍是水泥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水泥工業在滿足國家經濟建設需要的同時,將在基本完成技術結構調整的基礎上,把組織結構調整推向新高。新型干法水泥比例有望達到95%以上,大企業集團實力繼 
續增強,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水泥工業整體實現現代化,有實力的大型水泥企業集團開始走向世界。
  
  2.水泥行業將在轉變發展方式上邁出較大步伐

  “十二五”期間,國家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求水泥行業在轉變發展方式上有所突破。單一的產品結構、重復建設的擴張模式、囿于國內市場的經營,對大型水泥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將日益顯露,資源、能源的約束和環境壓力與日俱增。在這種形勢下,企業要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惟有轉變發展方式,生產經營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擴張方式向并購重組方向轉移,大企業集團走出國門,這將成為“十二五”期間新的發展趨勢。節能環保逐漸成為企業發展追求的目標,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及水泥窯協同處置工業廢棄物、污泥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技術將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應用。通過不斷技術創新,使水泥由“兩高一資”產品向節能環保的方向轉移,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水泥工業整體水平將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3.大企業盈利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進入“十二五”,國發[2009]38號文的政策效應繼續顯現。由于水泥投資受到抑制,以及淘汰水泥落后產能會持之以恒,從而逐漸減輕產能過剩的壓力。隨著需求的增長及一些地區過剩產能不斷被消化,供需關系會得到進一步改善,加上企業駕馭市場意識和能力的增強,水泥產品價值逐步回歸,企業盈利水平進一步得到提升。尤其是產能投放較少的地區和集中度較高、能合理控制產需關系的地區,企業會得到較理想的效益回報。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灯塔市| 玛多县| 西乡县| 安远县| 麻阳| 固安县| 广元市| 屏东县| 育儿| 黎城县| 栾城县| 岱山县| 汨罗市| 黄陵县| 徐水县| 儋州市| 讷河市| 郁南县| 冕宁县| 保定市| 陵川县| 霍州市| 威信县| 开平市| 盐池县| 永新县| 交城县| 乳源| 丽江市| 岳普湖县| 普洱| 高淳县| 临朐县| 甘谷县| 虞城县| 元氏县| 白水县| 乳山市| 绥江县| 广安市|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