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一五”以來,在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強力推動下,在我國建材工業“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發展戰略的指引下,湖南建材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截至2009年年底,全省擁有規模以上建材企業1495家,從業人員19.36萬人,資產總額達526.15億元;建材工業總產值達931.87億元,工業增加值達266.96億元,實現利稅總額106.44億元,實現利潤49.96億元。2009年,全省水泥產量7661萬噸,居全國第八位,其中散裝水泥供應量3041.61萬噸,居全國第十位;平板玻璃產量1672萬重量箱,居全國第十位;衛生陶瓷產量1067萬件;新型墻材產量160億塊標磚,占墻體材料總量的60%。今年,全省建材工業總產值將突破1000億元大關,在“中部崛起”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這一切要歸功于“由大變強、靠新出強”戰略的出色導航。
引進大集團,推動大重組,帶動大發展
湖南省建材工業經歷了“九五”較為艱難曲折的滯漲期,度過了“十五”由低迷走向回升的“爬坡期”,進入了“十一五”跨越式發展的增長期,在全國建材工業發展中實現了“彎道超車”,走上了一條引進大集團、推動建材工業大重組、帶動行業大發展的道路。
早在“九五”期間,湖南韶峰水泥集團公司斥資7.9億元,全線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建成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跨入全國水泥行業先進行列。但受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制約,這個“樣板工程”沒有產生預期的“示范效應”。到了“十五”期間,以湖南印山實業、益陽東方水泥、東江金磊水泥為代表的湖南本土民營企業,躋身干法水泥行列。2003年,海螺水泥進駐湖南,投資新建雙峰海螺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成為湖南水泥工業發展的新標桿。發展相對落后的湖南水泥工業,開始從低迷中回升,進入了“爬坡期”。
進入“十一五”后,湖南憑借其“中部走廊”的區位優勢,一方面搶先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一方面以“長株潭兩型社會”國家試驗區建設為引擎發展社會經濟,湖南頓成投資熱土。湖南水泥工業也從此進入發展巔峰期: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由2005年的555萬噸,飆升至2009年的3990萬噸,2010年預計達到5300萬噸,“十一五”期末同比“十五”期末增長了8倍多。湖南水泥在技術與裝備結構、組織結構、區域布局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優化,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湖南水泥“大而不強”的落后局面,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發展勢態良好。預計今年全省水泥“前十強”企業總產量將占全省總產量的70%以上。
“十一五”期間,湖南散裝水泥發展迅猛,發散量由2005年的1089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3041萬噸;散裝率由30.8%增長到40.3%。中心城市基本實現預拌混凝土化,預拌混凝土產業向縣級城市拓展。散裝水泥工作重心開始由城市轉向農村,農村推散方興未艾。
湖南新型墻材革新工作推進有力,形成了以加氣混凝土、頁巖燒結磚、混凝土多孔磚、混凝土空心磚、石膏砌塊、輕質板材為主的產業格局。2009年,新型墻材產量折合標磚160億塊,位居全國第七位;新型墻材率達60%以上,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湖南玻璃工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通過引進寧波旗濱集團兼并重組原株洲玻璃廠,組建株洲旗濱玻璃集團。經過技術改造和投資興建項目,企業產能由重組前的年產440萬重量箱提高到現在的1200萬重量箱,去年平板玻璃產量已占全省總產量的74%,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龍頭企業。
湖南建筑衛生陶瓷工業也取得了快速發展,通過引進重慶四維瓷業集團兼并重組原湖南省建筑陶瓷總公司,成立了湖南四維潔具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技術改造,形成了100萬件潔具產能,目前已成為重慶四維瓷業集團的重要出口基地。在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中,新中源、東鵬等一批知名陶瓷企業紛紛落戶湖南,形成了建筑陶瓷后發趕超的良好態勢。
靠新出強,轉變建材工業增長方式
靠新出強,就是通過管理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等手段,提升企業和行業核心競爭力,是我國建材工業發展戰略的靈魂。
湖南南方水泥集團有限公司通過管理創新,在旗下企業廣泛開展經濟技術指標對標競賽,實施精細化管理,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9年,在南方水泥集團綜合效益評比中,湖南南方水泥集團旗下的東江南方、長沙坪塘南方、祁東南方3家企業囊括了前三甲。
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熔鑄耐火材料生產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氧化法熔鑄氧化鋁系列產品,暢銷全球50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
懷化金大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獨辟蹊徑拓展企業產業鏈,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在一個占地800畝的工廠內,建成了石煤發電—五氧化二釩提煉—白碳黑提煉—水泥生產(利用工業廢渣)—預拌混凝土—余熱發電等循環經濟產業鏈,已成為湖南建材工業節能減排示范企業。
株洲旗濱玻璃集團在做大做強浮法玻璃主業的同時,通過技術創新興建了2條鋼化玻璃生產線、3條中空玻璃生產線、1條夾層玻璃生產線和1條套絲網印刷玻璃生產線,形成了120萬平方米玻璃深加工年產能。
在行業技術創新方面,湖南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98%都作了余熱發電配套設計,80%的生產線余熱發電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水泥工業正在從傳統的能耗大戶,轉變成節能大戶。每家工廠的余熱發電能夠滿足30%以上的生產用電量。
通過對傳統建材工業的創新改造,建材工業已成為湖南省重點培育的10個千億元產業之一。2010年,全省建材工業總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成為帶動湖南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用“兩型社會”標準,規劃湖南建材工業發展藍圖
“十二五”期間,在湖南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將重點建設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加快長株潭城市群實質性融城,打造城市圈增長極;實施省內東、中、西部互動,加快“一點一線”地區發展,促進湖南中部崛起,推動湘西地區保護性開發,實現湖南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基于此,建材工業作為一種資源型、耗能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如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節能減排,已成為湖南建材工業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一是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高度,科學規劃湖南建材工業布局。尤其是水泥和玻璃是國家重點控制產業,湖南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請中國建材規劃研究院編制了湖南省建材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二是嚴把項目審批關,防止重復建設。對新型干法水泥、平板玻璃等項目進行嚴格控制總量,等量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盡快使行業上規模、上水平、提質量、增效益。
三是大力發展新型建材,建立門類齊全的湖南建材工業體系。如衛生潔具、建筑陶瓷、裝飾裝修材料、化學建材及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等,這是湖南建材的“短板”,要運用“政策杠桿”引資引智,加以補齊。
四是發揮資源優勢,發展非金屬礦產業。治理散(分散開采)、粗(加工粗放)、小(企業規模小),培育集(集中開采)、深(深加工)、大(企業集團)。
五是按照節能減排要求,實現湖南建材工業發展提質提速。所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平板玻璃生產線都配套余熱發電和環保項目,把能耗降下來,把排放減下來。把散裝水泥工作和墻體材料革新工作,作為湖南建材工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兩翼,納入到各地政府節能減排考核目標體系中,上升到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來抓落實。
引進大集團,推動大重組,帶動大發展
湖南省建材工業經歷了“九五”較為艱難曲折的滯漲期,度過了“十五”由低迷走向回升的“爬坡期”,進入了“十一五”跨越式發展的增長期,在全國建材工業發展中實現了“彎道超車”,走上了一條引進大集團、推動建材工業大重組、帶動行業大發展的道路。
早在“九五”期間,湖南韶峰水泥集團公司斥資7.9億元,全線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建成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跨入全國水泥行業先進行列。但受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制約,這個“樣板工程”沒有產生預期的“示范效應”。到了“十五”期間,以湖南印山實業、益陽東方水泥、東江金磊水泥為代表的湖南本土民營企業,躋身干法水泥行列。2003年,海螺水泥進駐湖南,投資新建雙峰海螺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成為湖南水泥工業發展的新標桿。發展相對落后的湖南水泥工業,開始從低迷中回升,進入了“爬坡期”。
進入“十一五”后,湖南憑借其“中部走廊”的區位優勢,一方面搶先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一方面以“長株潭兩型社會”國家試驗區建設為引擎發展社會經濟,湖南頓成投資熱土。湖南水泥工業也從此進入發展巔峰期: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由2005年的555萬噸,飆升至2009年的3990萬噸,2010年預計達到5300萬噸,“十一五”期末同比“十五”期末增長了8倍多。湖南水泥在技術與裝備結構、組織結構、區域布局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優化,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湖南水泥“大而不強”的落后局面,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發展勢態良好。預計今年全省水泥“前十強”企業總產量將占全省總產量的70%以上。
“十一五”期間,湖南散裝水泥發展迅猛,發散量由2005年的1089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3041萬噸;散裝率由30.8%增長到40.3%。中心城市基本實現預拌混凝土化,預拌混凝土產業向縣級城市拓展。散裝水泥工作重心開始由城市轉向農村,農村推散方興未艾。
湖南新型墻材革新工作推進有力,形成了以加氣混凝土、頁巖燒結磚、混凝土多孔磚、混凝土空心磚、石膏砌塊、輕質板材為主的產業格局。2009年,新型墻材產量折合標磚160億塊,位居全國第七位;新型墻材率達60%以上,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湖南玻璃工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通過引進寧波旗濱集團兼并重組原株洲玻璃廠,組建株洲旗濱玻璃集團。經過技術改造和投資興建項目,企業產能由重組前的年產440萬重量箱提高到現在的1200萬重量箱,去年平板玻璃產量已占全省總產量的74%,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龍頭企業。
湖南建筑衛生陶瓷工業也取得了快速發展,通過引進重慶四維瓷業集團兼并重組原湖南省建筑陶瓷總公司,成立了湖南四維潔具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技術改造,形成了100萬件潔具產能,目前已成為重慶四維瓷業集團的重要出口基地。在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中,新中源、東鵬等一批知名陶瓷企業紛紛落戶湖南,形成了建筑陶瓷后發趕超的良好態勢。
靠新出強,轉變建材工業增長方式
靠新出強,就是通過管理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等手段,提升企業和行業核心競爭力,是我國建材工業發展戰略的靈魂。
湖南南方水泥集團有限公司通過管理創新,在旗下企業廣泛開展經濟技術指標對標競賽,實施精細化管理,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9年,在南方水泥集團綜合效益評比中,湖南南方水泥集團旗下的東江南方、長沙坪塘南方、祁東南方3家企業囊括了前三甲。
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熔鑄耐火材料生產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氧化法熔鑄氧化鋁系列產品,暢銷全球50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
懷化金大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獨辟蹊徑拓展企業產業鏈,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在一個占地800畝的工廠內,建成了石煤發電—五氧化二釩提煉—白碳黑提煉—水泥生產(利用工業廢渣)—預拌混凝土—余熱發電等循環經濟產業鏈,已成為湖南建材工業節能減排示范企業。
株洲旗濱玻璃集團在做大做強浮法玻璃主業的同時,通過技術創新興建了2條鋼化玻璃生產線、3條中空玻璃生產線、1條夾層玻璃生產線和1條套絲網印刷玻璃生產線,形成了120萬平方米玻璃深加工年產能。
在行業技術創新方面,湖南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98%都作了余熱發電配套設計,80%的生產線余熱發電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水泥工業正在從傳統的能耗大戶,轉變成節能大戶。每家工廠的余熱發電能夠滿足30%以上的生產用電量。
通過對傳統建材工業的創新改造,建材工業已成為湖南省重點培育的10個千億元產業之一。2010年,全省建材工業總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成為帶動湖南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用“兩型社會”標準,規劃湖南建材工業發展藍圖
“十二五”期間,在湖南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將重點建設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加快長株潭城市群實質性融城,打造城市圈增長極;實施省內東、中、西部互動,加快“一點一線”地區發展,促進湖南中部崛起,推動湘西地區保護性開發,實現湖南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基于此,建材工業作為一種資源型、耗能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如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節能減排,已成為湖南建材工業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一是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高度,科學規劃湖南建材工業布局。尤其是水泥和玻璃是國家重點控制產業,湖南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請中國建材規劃研究院編制了湖南省建材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二是嚴把項目審批關,防止重復建設。對新型干法水泥、平板玻璃等項目進行嚴格控制總量,等量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盡快使行業上規模、上水平、提質量、增效益。
三是大力發展新型建材,建立門類齊全的湖南建材工業體系。如衛生潔具、建筑陶瓷、裝飾裝修材料、化學建材及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等,這是湖南建材的“短板”,要運用“政策杠桿”引資引智,加以補齊。
四是發揮資源優勢,發展非金屬礦產業。治理散(分散開采)、粗(加工粗放)、小(企業規模小),培育集(集中開采)、深(深加工)、大(企業集團)。
五是按照節能減排要求,實現湖南建材工業發展提質提速。所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平板玻璃生產線都配套余熱發電和環保項目,把能耗降下來,把排放減下來。把散裝水泥工作和墻體材料革新工作,作為湖南建材工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兩翼,納入到各地政府節能減排考核目標體系中,上升到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來抓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