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莞水泥廠的盤活,到并購紅水河水泥廠、新建平南水泥廠,再到整合中港混凝土全面上市,在短短的幾年間,華潤水泥實現了三級跳!
1994年,華潤機械五礦和日本人合資在東莞建立年產120萬噸的水泥生產線,由日方股東提供原材料和管理,1998年正式建成投產,不巧的是正好碰上了亞洲金融危機,珠三角地區基建項目受到嚴重影響,同時也影響了水泥廠的資金流,加上管理不善,生產出來的水泥大量積壓,前后兩年總共虧損1個億。在這個時候集團看到了問題的嚴峻性,寧總親自批示“要止血”,1999年集團決定自己來管理企業,并責成機械五礦以處理特殊資產的手法重新調整管理。在香港坐了多年辦公室的周俊卿女士走馬上任,開始在這一片水泥的灰塵中打造華潤水泥的母體。創業是艱辛的,盤活企業更為不易,資金、成本、市場同時制約著這支年輕而又沒有行業經驗的管理團隊,通過一系列的調整改造,他們創造了奇跡,實現每年盈利過千萬元,東莞水泥廠在機器的轟鳴和排隊的運貨車中實現了新生。
東莞水泥廠的扭虧為盈使華潤集團看到了做大水泥行業的可能。水泥要形成規模才會有利潤空間,才會有穩定的利潤區。況且東莞水泥廠的熟料完全依靠日本進口,勢必增加水泥成本,為了降低成本,擴大規模,華潤水泥必須選擇一家能擁有熟料生產線并有相當規模的水泥生產廠。廣西有著優質的石灰石礦資源和低廉的電力資源,與華潤水泥的主要客戶區廣東地區又有著天然的西江水道連接,無論是從低成本擴張上,還是從水泥行業的發展上,在廣西尋找資源當屬最佳策略。2001年底華潤機械五礦收購廣西第二大水泥廠——紅水河水泥廠,初步實現“兩點一線”的戰略布局,即以廣西為生產和資源基地,以珠江三角洲為目標市場,通過西江水運這條線連成一體。東莞水泥廠以生產高標號的水泥為主,紅水河水泥生產普通標號的水泥,紅水河同時生產熟料并供給依賴進口熟料的東莞水泥廠,形成優勢互補,成功在兩廣市場上取得相當的市場份額,這時的華潤水泥方顯端倪。
水泥生產是水泥混凝土產業鏈的上游產品,利潤相對較低,市場競爭激烈。而產業鏈的下游產品混凝土利潤相對較高,也比較穩定,也正是時機,國家為了提高建筑的質量及環保等原因,擬在重點大城市強制推行商品混凝土,華潤水泥抓住機遇,于2002年在東莞投資東莞華潤混凝土有限公司,并收購深圳鐵建混凝土,開始進入混凝土業務,但這卻與集團的中港混凝土存在業務重疊問題。中港混凝土創建于1986年,是香港第三大混凝土公司,最高年產量180萬立方米。中港混凝土曾經供給青馬大橋、香港機場等大型政府工程,擁有一流的技術人才。隨著香港這兩年的經濟持續低迷,基建項目減少,中港混凝土的發展受到了限制,所以華潤機械五礦下面的水泥混凝土業務與華創旗下的中港混凝土的整合也就勢在必行。水泥和混凝土是上下游的關系,具有很強的行業協同作用,混凝土的發展離不開上游的水泥支持。整合后的華潤水泥在保持香港市場份額的基礎上,全面開拓內地市場,也為混凝土制造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目前,公司主營業務為水泥、混凝土及相關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并提供樓宇結構調查及混凝土品質檢測之增值服務。業務范圍涵蓋礦山開采、熟料鍛燒、水泥粉磨、商品混凝土攪拌等,是中港兩地水泥、混凝土行業中少數產業鏈完整、縱向一體化程度較高的企業之一。公司在香港及中國內地分別擁有中港混凝土有限公司、東莞華潤水泥廠有限公司、廣西華潤紅水河水泥有限公司、深圳華潤鐵建混凝土有限公司、東莞華潤混凝土有限公司等生產企業,公司目前年生產能力為商品混凝土280多萬立方米、水泥330多萬噸,初步達到了規模經營,并且逐步實現了營銷上的客戶資源共享和產品上的高中低端搭配,實現了產業鏈條上的從礦山資源到水泥生產,再到混凝土攪拌和預制件“一條龍”的垂直整合。在未來的三年,華潤水泥擬將旗下的水泥產量達到一千萬噸,混凝土達到四百萬立方米,力爭在5年內進入中國市場的前列。
從東莞水泥廠的盤活,到并購紅水河水泥廠、新建平南水泥廠,再到整合中港混凝土全面上市,在短短的幾年間,華潤水泥實現了三級跳!我們更期待著它的下一跳——成為水泥行業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