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0年有望出臺,這成為“兩會”產業經濟視角的關注重點。
3月8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出席全國政協提案辦理協商會時透露,由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多部門起草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代擬稿力爭6月前遞交國務院,而《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最快將在9月出臺,內容將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所涵蓋的領域、總體思路、政策支持及財政投入等。
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名單,張曉強表示,目前尚未確定,發改委將在“兩會”后對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產業、民用航空、海洋工程等領域進行研究。
這意味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我國在金融危機后繼4萬億投資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后的新一輪刺激經濟的方案,將給新興戰略產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全國人大代表、
湖南省商務廳廳長劉捷:
記者:目前湖南省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做了哪些具體工作?
劉捷: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政府提得比較多的、一系列轉變發展方式最有力的推動手段。
湖南省也被列入國家新興產業創投計劃首批試點省份,將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共同出資,發起設立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3只創業投資基金,資金總規模達到9億元。
不久前,省政府審議了“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方案。根據全省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建議,湖南省將圍繞“轉方式、調結構”這一主線,把全面實施“四千工程”作為核心舉措,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把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作為重要手段,把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作為重要目標。
目前,政府一方面在努力規劃,另一方面根據本省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意見,并有目的性地進行扶持、引導,為企業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做好鋪墊工作。
記者:湖南省在新興產業上,有哪些布局?
劉捷:目前,湖南已經統一規劃了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升級排頭兵。
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根據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努力構建具有湖南優勢和特色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了電動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和現代農業等多個產業集群。先進制造產業中,大型礦用電動自卸車國內市場占有率90%,混凝土機械80%,液壓靜力壓樁機70%。新能源產業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傳動系統占全國70%以上;太陽能電池設備占領了國內80%的市場;風電裝備產能已過100億元。去年由于金融危機,湖南整個進出口貿易跌得很厲害。但有一點,湖南高新技術產業、機電產品產業裝備進口和技術進口增長幅度很高,增長了20%—30%。而這也為下一步新興產業發展打造一個良好的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
五礦集團總裁周中樞:
記者:五礦作為傳統的工業企業,如何處理與新興產業發展的關系?
周中樞:目前,政府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現在,傳統產業占比例大,在傳統產業升級換代中,要注重用技術改革傳統產業,注重塑造傳統產業在帶動就業、提高收入水平等方面的貢獻率。
中央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經濟的真正難題還是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靠拼資源、拼環境是不行的,要發展就要綠色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對資源和能源的大量需求,引起了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勢必影響將來的可持續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國務院參事李慶云:
記者:地方政府紛紛上馬新興產業規劃,尤其是新能源等領域,這背后的推動因素是什么?這是否會導致新一輪的產業重復和產能過剩?
李慶云:新興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問題,需要解決資本、技術和勞動力三個方面的問題。而技術的提高是長期的,作為一個后來者,我們如何超越其他先進國家?首先必須依賴原創,其次是投資和消費,新的技術只有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會產生產業化的效應。
現在各地在發展新興產業中出現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不得已的轉型之下,地方投資的盲目性,如一些后工業化城市就面臨這樣的問題;第二是抓大貪全,很多地方在實施投入中追求面上的效益,先抓點,然后再來做大,這也就是國內一些領域一哄而起、造成投資浪費的根本原因。
新興戰略產業,我們必須要有,這是國家產業升級的根本,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投入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投資方式,不能不考慮投資的成本。況且,一個國家產業格局的轉變不是在兩三年之內就能完成的,我們國家的基礎薄弱,工業化還沒有完全實現。即便是在生產方式變革的情況下,老百姓的消費能力還沒有提高。因此不要奢望能夠在這些新興領域跑到世界前頭去。而這些深層次問題,現在去想的人還是不多。
3月8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出席全國政協提案辦理協商會時透露,由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多部門起草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代擬稿力爭6月前遞交國務院,而《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最快將在9月出臺,內容將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所涵蓋的領域、總體思路、政策支持及財政投入等。
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名單,張曉強表示,目前尚未確定,發改委將在“兩會”后對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產業、民用航空、海洋工程等領域進行研究。
這意味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我國在金融危機后繼4萬億投資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后的新一輪刺激經濟的方案,將給新興戰略產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全國人大代表、
湖南省商務廳廳長劉捷:
記者:目前湖南省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做了哪些具體工作?
劉捷: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政府提得比較多的、一系列轉變發展方式最有力的推動手段。
湖南省也被列入國家新興產業創投計劃首批試點省份,將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共同出資,發起設立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3只創業投資基金,資金總規模達到9億元。
不久前,省政府審議了“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方案。根據全省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建議,湖南省將圍繞“轉方式、調結構”這一主線,把全面實施“四千工程”作為核心舉措,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把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作為重要手段,把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作為重要目標。
目前,政府一方面在努力規劃,另一方面根據本省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意見,并有目的性地進行扶持、引導,為企業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做好鋪墊工作。
記者:湖南省在新興產業上,有哪些布局?
劉捷:目前,湖南已經統一規劃了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升級排頭兵。
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根據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努力構建具有湖南優勢和特色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了電動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和現代農業等多個產業集群。先進制造產業中,大型礦用電動自卸車國內市場占有率90%,混凝土機械80%,液壓靜力壓樁機70%。新能源產業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傳動系統占全國70%以上;太陽能電池設備占領了國內80%的市場;風電裝備產能已過100億元。去年由于金融危機,湖南整個進出口貿易跌得很厲害。但有一點,湖南高新技術產業、機電產品產業裝備進口和技術進口增長幅度很高,增長了20%—30%。而這也為下一步新興產業發展打造一個良好的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
五礦集團總裁周中樞:
記者:五礦作為傳統的工業企業,如何處理與新興產業發展的關系?
周中樞:目前,政府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現在,傳統產業占比例大,在傳統產業升級換代中,要注重用技術改革傳統產業,注重塑造傳統產業在帶動就業、提高收入水平等方面的貢獻率。
中央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經濟的真正難題還是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靠拼資源、拼環境是不行的,要發展就要綠色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對資源和能源的大量需求,引起了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勢必影響將來的可持續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國務院參事李慶云:
記者:地方政府紛紛上馬新興產業規劃,尤其是新能源等領域,這背后的推動因素是什么?這是否會導致新一輪的產業重復和產能過剩?
李慶云:新興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問題,需要解決資本、技術和勞動力三個方面的問題。而技術的提高是長期的,作為一個后來者,我們如何超越其他先進國家?首先必須依賴原創,其次是投資和消費,新的技術只有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會產生產業化的效應。
現在各地在發展新興產業中出現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不得已的轉型之下,地方投資的盲目性,如一些后工業化城市就面臨這樣的問題;第二是抓大貪全,很多地方在實施投入中追求面上的效益,先抓點,然后再來做大,這也就是國內一些領域一哄而起、造成投資浪費的根本原因。
新興戰略產業,我們必須要有,這是國家產業升級的根本,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投入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投資方式,不能不考慮投資的成本。況且,一個國家產業格局的轉變不是在兩三年之內就能完成的,我們國家的基礎薄弱,工業化還沒有完全實現。即便是在生產方式變革的情況下,老百姓的消費能力還沒有提高。因此不要奢望能夠在這些新興領域跑到世界前頭去。而這些深層次問題,現在去想的人還是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