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工信部及發改委均將水泥行業明確定義為產能過剩行業,并出臺一系列措施進行規范和限制,但實際上,各大水泥企業的產能擴張并未因此而減速,在A股掛牌的近20家水泥業上市公司同樣沒有停下自己急速擴張的步伐。
擴張未止
新年剛過,江西水泥即宣布斥資4665萬元收購福建省福清市華盛水泥有限公司90%股權。江西水泥方面認為,本次收購使公司的市場半徑得到延伸和擴張,將有利于公司對福建市場的鞏固和拓展。而且本次收購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相關要求。
江西水泥除了通過產業并購擴充公司產能,新增產能同樣在大幅增加。調查發現,江西水泥2009年底最新投產和2010年即將投產的新增水泥產能(含權益產能)接近800萬噸。
“這些產能都是在國家出臺調控措施之前投建的,這次收購只是增加存量產能,并沒有產生新增產能。”江西水泥董秘方真表示。此外,方真坦承,“在建的建起來以后將不再申請新建項目,未來產能增加將以收購兼并為主。”
方真提到的調控措施正是指工信部于2009年11月26日推出的,一份名為《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水泥產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文件。但實際上相關部門早在當年9月份就已經明確了提高水泥行業準入門檻、嚴格限制新增產能投放的調控目標。
盡管如此,水泥企業的產能擴張夢想并沒有因此而止步。
華新水泥2009年12月10日發布的一則公告顯示,公司將投資8600萬元與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共同投資組建西藏高新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華新水泥占其總股份的43%。該公司未來將主要從事水泥、水泥熟料及相關上下游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在該公告中,華新水泥并沒有公布下一步具體生產線的投資方案和計劃。
“從去年9月30號以后就沒批過新線了,一直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新批的。”一位不愿具名的水泥業內人士表示,而這也被認為是華新水泥未公布具體投建方案的原因。
事實上,華新水泥的擴張步伐因國內水泥業產能過剩及相關調控而受阻已經并非首次出現。
據悉,華新水泥在12月1日發布的一則名為《調整2009年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方案》的公告提到,公司因發改委等相關部門發布了《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將對此前公布的定向增發募集資金投向作出調整。
該公告顯示,華新水泥除了保留原方案中的兩個余熱發電項目外,將其它新建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全部調整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余熱發電及產業鏈延伸項目。
而在此之前,華新水泥準備使用40億元募集資金中的39.57億元,用于新增包括西藏二期在內分布在6個省市的11條生產線,上述生產線日均熟料總產能高達40900噸/天,而年熟料設計產能更是高達1593.88萬噸。
填補缺口
來自前述工信部文件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水泥產能18.7億噸,產量14億噸。但到2009年9月底,全國新建成投產和在建生產線400余條,總產能約6億噸,水泥產能嚴重過剩也因此眾人皆知。
但令人意外的是,作為國內最大的幾家水泥企業之一的華新水泥,站在市場第一線,卻仍然大量申請投建新增產能,似乎是個解不開的悖論。
更為蹊蹺的是,陷入“瘋狂”的實際上并非只有華新水泥一家。
來自海通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國內水泥投資在上一年的基礎上繼續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僅A股水泥類上市公司有效產能增速就達到約30%,其中冀東水泥增長57%,海螺水泥增長25%,華新水泥增長34%。
中投證券水泥行業分析師李凡更是認為,2009年全年水泥投資同比增速將達到60%左右。
“擴張較快的基本都是一些有實力的大企業,他們的擴張實際上非常理性。”前述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既然企業敢于投進去幾十億的資金,肯定是對自己的成本控制和市場的掌握有十足的信心。”
上述分析人士認為,產能過剩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產業內的整合并不容易,這直接催化了大企業新增產能的動力,“這些新增產能上馬之后,舊的產能往往就會撐不下去被大量淘汰或被收購”。
“我們每新建一條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會輕易去做一項投資,我們也不怕產能過剩帶來的過度競爭,這是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國內某大型水泥業上市公司的董秘坦承。
除此以外,落后產能淘汰產生的需求缺口也是刺激各大水泥企業爭相投建新產能的興奮劑。
“目前全國仍有5億噸落后產能,約占現有總產能的27%。”前述工信部文件中提到。“江西省水泥市場目前有一定的產能過剩壓力,但還是可以化解的,主要看落后產能淘汰的力度有多大。”方真表示。
東方證券水泥行業分析師羅果則表示,江西省的水泥2009年總產量大約在6000萬噸左右,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所占比例只有65%左右,落后產能占比高達35%。
“如果這部分產能全部關停,那么現在的產能供應就不見得會過剩了,新增生產線的企業看準的正是這塊缺口。”前述分析人士認為。除此以外,西藏、新疆等擁有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的西部地區,以及四川災區重建等產生大量水泥需求的區域也成為幾個大水泥企業爭相擴張的領地。
“國家調控著眼的是整個市場的健康運行,但具體到單個企業,只會考慮到自己的商業利益,所以這就導致了大家對產能過剩的判斷以及決策出現不同。”上述分析人士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