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古色古香、富有江南韻味的上海世博會寧波滕頭館(以下簡稱為世博寧波館)正式竣工交付,進入內部布展階段。
看設計:體現“新農村新家園”的美好未來
在現場看到,世博寧波館館體周圍的外立支架已經全部卸除,露出完整的、兩層樓高的大幅瓦爿墻,展現出一份別樣的古樸與寧靜。據悉,這是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北部項目區中第一個完工的展館,其周圍的西安大明宮館、沙特麥加館、加拿大溫哥華館等都還在施工中。
世博寧波館的三面外墻是混凝土與舊磚瓦相結合的墻面,混凝土為框、舊磚瓦則規則地填入水泥框中;而館體的北外墻則全部是竹子表面,給人綠色清新的感覺。館內為上下兩層樓格局,內部非常精致,進館道路呈現曲折迂回型坡道式設計,墻門采用不規則形,屋頂試驗田、生態墻展示區等位置已劃出,還種上了樹木。據悉,世博寧波館的總建筑面積有1500平方米。
據世博寧波館設計者——中國美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著名建筑設計師王澍教授介紹,該館在設計上主要體現中國當代農村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新農村、新家園的美好未來這一主題,使用舊磚舊瓦做建筑材料,還有一面墻采用了竹模板,是體現生態可持續發展,這與世博會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非常吻合,是寧波獻給世博會的特殊禮物。
看外表:竹片碎瓦貼上墻很有技術含量
世博寧波館自6月29日開始施工。在168天的工期中,攻克了諸多的技術難題,其中瓦爿墻和竹模板墻是兩大創新,是諸多參展案例中的亮點。
“我們這個館體建筑,把江南水鄉的神韻融入了鋼筋水泥之中,這就是浙東建筑文化中瓦爿墻的魅力。”項目施工管理方有關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種瓦爿墻技術來自于明清時期的浙東,當時由于建筑材料匱乏,普通工匠就采用大戶人家棄用的殘磚碎瓦砌墻,由此形成了瓦爿墻這一民間傳統工藝。
“我們這些舊磚瓦,全部是從寧波各地收集過來的。這里有元寶磚、龍骨磚、屋脊磚等,年齡全部大過百歲。”現場的施工人員告訴記者。據悉,為收集到這些舊磚瓦,今年7月份起,世博寧波館的施工人員奔走在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從廢棄的工地里收集斷磚舊瓦,然后精心組配施工,使這50多萬塊廢瓦殘片成功地“復活”。這是參展案例中獨一無二的。
而世博寧波館的北墻全部采用了竹片。“別看這些竹片好像很平常,我們為了這個竹墻也是動了很大的腦筋。”世博寧波館現場施工人員介紹,“這些竹片是全部貼在水泥墻上的,而竹片在干了之后容易脫落,這讓我們很犯難。后來我們通過20多天反復試驗,決定先把竹片烘干,做成竹片模板,再貼上水泥墻,這樣這些竹片就不會掉下來了。但這個竹片看上去感覺還很新鮮,像沒烘過的一樣,這就是我們做竹片模板工藝的特殊之處,只有我們寧波工匠才會做。”
世博寧波館的瓦爿墻用回收的舊磚瓦做材料,很環保。
世博寧波館獨特的豎條毛竹模板清水混凝土剪力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