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一邊鼓勵民間投資,一邊抑制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國企紛紛爭做巨頭,上演兼并重組大戲,好的資產被鯨吞,壞的資產自動或強制出局,一派強強聯合、一團“和氣”,但是,被鯨吞者往往又是政府要鼓勵的民間資本。
產能釋放:成也民資敗也民資
“產能過剩已經說了多少年了,很多行業都存在。”說起近期熱議的產能過剩,多數專家都是這樣的口吻。然而,時至今日,產能過剩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工信部最新發布的《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顯示,目前鋼鐵、水泥、鋁冶煉、在建氧化鋁、電解鋁等行業的產能面臨過剩挑戰。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的教授袁鋼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2005年開始,國家就已經對產能過剩發出預警。那時的過剩是因為國家鼓勵非公資本大量進入投資領域,民間投資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
“這是第一次由民間投資主體投資熱而引發的產能過剩。”
民間資本之所以不顧市場飽和的風險“扎堆”投資,是因為無論是鋼鐵、水泥行業還是電力系統,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都供給不足。同時,這些行業過去也都是民間資本不得門而入的壟斷領域,這些行業對地方政績拉動巨大,一旦放開,地方政府自然就會將民資引進這些領域,相關項目層出不窮,而且不少項目都處于隱形狀態。
那時,國民經濟正處于上升時期,國際、國內形勢一片大好,更多人愿意把剛剛提出的產能過剩理解為相對過剩,并沒有引起注意。
近兩年,經濟衰退使得過剩的產能已經沒有了“出口”,但產能還在迅速積聚增長。去年鋼鐵行業產能已經達到6.6億噸,出現1.6億噸過剩。
可以想象,今年民營鋼鐵企業的日子會很難過,很多企業產能已經形成,卻無法釋放,投資收益率直線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民間資本不宜盯住過剩產能的行業,政府更不應為了政績誘導民資進入這些領域,而是想辦法另尋它路,跳出這個怪圈。
規模歧視:壟斷行業并非最佳選擇
“對于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在對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成為推動結構調整的難得機遇。”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指出:“要鼓勵鋼鐵、水泥、煤炭、化工等行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支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
在大量被國有鋼企收入囊中的民營企業中,固然有不少是因為規模較小、經營不善而被合理重組的,但也有一些技術實力較強、經營狀況較好的民營鋼企是在地方行政壓力下被迫重組的。諸如山鋼和日鋼的并購案例就顯示了政策操作中帶有的“規模歧視”。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維富對記者說,國企處于壟斷地位,擁有優勢資源,技術水平可能比民營企業高。
事實上,現在的國有企業大多在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領域,對于傳統的流動貿易、商業等領域,并沒有多少國企參與進來。現在的“新國企”的發展方向是和世界500強一致的。寶鋼等央企的發展,瞄準的都是米塔爾之類的500強企業。
而米塔爾的并購奇跡在被中國國有企業津津樂道的同時,也正在中國央企模仿,這與政府提高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爭奪國際話語權一脈相承。
顯然政府認為將民企收編于國企,在打造國際大型企業方面是更有優勢的。盡管這種行政手段促成的企業并購,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搶奪話語權還未可知。
無疑,政府的行政手段嚴重制約了民營資本在國家主導資源配置產業領域的發展。也可以說,民營資本很難在資源壟斷產業上繼續前進。
兼并重組:民營資本必然淪落
在這一輪整合過程中,民營企業大多都扮演了被整合者的角色。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也不管是虧損還是盈利,當然這也體現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訴求點所在。
事實上,不管民營企業做成什么樣子,在國家主導資產配置的壟斷性產業領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最后的結果還是消失。
做得不好的企業,即便是在不完全的競爭中也沒有存活的可能。做得好的企業,在國有資本主導產業的前提下最終也是要被兼并的,因為收編上下游產業鏈里面的‘隱形冠軍’,可以擴充國企的實力。至于中等的企業自然更沒有討價還價的條件。
所以,對于國企林立的產業里,民營經濟很難參與,除非能夠做到足夠大,不然就只能被收購,比如鐵本、沙鋼都是例證。
民營資本想在占主導地位的壟斷行業中扎根生存下去,就必然要重視自己的競爭策略,如果只是當作是一次新的利益重組或是特有權力的下放,沒有切實改變和實質性作為,民營資本終究還是要淪為國有壟斷資本的一部分。
產能釋放:成也民資敗也民資
“產能過剩已經說了多少年了,很多行業都存在。”說起近期熱議的產能過剩,多數專家都是這樣的口吻。然而,時至今日,產能過剩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工信部最新發布的《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顯示,目前鋼鐵、水泥、鋁冶煉、在建氧化鋁、電解鋁等行業的產能面臨過剩挑戰。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的教授袁鋼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2005年開始,國家就已經對產能過剩發出預警。那時的過剩是因為國家鼓勵非公資本大量進入投資領域,民間投資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
“這是第一次由民間投資主體投資熱而引發的產能過剩。”
民間資本之所以不顧市場飽和的風險“扎堆”投資,是因為無論是鋼鐵、水泥行業還是電力系統,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都供給不足。同時,這些行業過去也都是民間資本不得門而入的壟斷領域,這些行業對地方政績拉動巨大,一旦放開,地方政府自然就會將民資引進這些領域,相關項目層出不窮,而且不少項目都處于隱形狀態。
那時,國民經濟正處于上升時期,國際、國內形勢一片大好,更多人愿意把剛剛提出的產能過剩理解為相對過剩,并沒有引起注意。
近兩年,經濟衰退使得過剩的產能已經沒有了“出口”,但產能還在迅速積聚增長。去年鋼鐵行業產能已經達到6.6億噸,出現1.6億噸過剩。
可以想象,今年民營鋼鐵企業的日子會很難過,很多企業產能已經形成,卻無法釋放,投資收益率直線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民間資本不宜盯住過剩產能的行業,政府更不應為了政績誘導民資進入這些領域,而是想辦法另尋它路,跳出這個怪圈。
規模歧視:壟斷行業并非最佳選擇
“對于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在對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成為推動結構調整的難得機遇。”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指出:“要鼓勵鋼鐵、水泥、煤炭、化工等行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支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
在大量被國有鋼企收入囊中的民營企業中,固然有不少是因為規模較小、經營不善而被合理重組的,但也有一些技術實力較強、經營狀況較好的民營鋼企是在地方行政壓力下被迫重組的。諸如山鋼和日鋼的并購案例就顯示了政策操作中帶有的“規模歧視”。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維富對記者說,國企處于壟斷地位,擁有優勢資源,技術水平可能比民營企業高。
事實上,現在的國有企業大多在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領域,對于傳統的流動貿易、商業等領域,并沒有多少國企參與進來。現在的“新國企”的發展方向是和世界500強一致的。寶鋼等央企的發展,瞄準的都是米塔爾之類的500強企業。
而米塔爾的并購奇跡在被中國國有企業津津樂道的同時,也正在中國央企模仿,這與政府提高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爭奪國際話語權一脈相承。
顯然政府認為將民企收編于國企,在打造國際大型企業方面是更有優勢的。盡管這種行政手段促成的企業并購,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搶奪話語權還未可知。
無疑,政府的行政手段嚴重制約了民營資本在國家主導資源配置產業領域的發展。也可以說,民營資本很難在資源壟斷產業上繼續前進。
兼并重組:民營資本必然淪落
在這一輪整合過程中,民營企業大多都扮演了被整合者的角色。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也不管是虧損還是盈利,當然這也體現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訴求點所在。
事實上,不管民營企業做成什么樣子,在國家主導資產配置的壟斷性產業領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最后的結果還是消失。
做得不好的企業,即便是在不完全的競爭中也沒有存活的可能。做得好的企業,在國有資本主導產業的前提下最終也是要被兼并的,因為收編上下游產業鏈里面的‘隱形冠軍’,可以擴充國企的實力。至于中等的企業自然更沒有討價還價的條件。
所以,對于國企林立的產業里,民營經濟很難參與,除非能夠做到足夠大,不然就只能被收購,比如鐵本、沙鋼都是例證。
民營資本想在占主導地位的壟斷行業中扎根生存下去,就必然要重視自己的競爭策略,如果只是當作是一次新的利益重組或是特有權力的下放,沒有切實改變和實質性作為,民營資本終究還是要淪為國有壟斷資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