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劉召平背著竹簍,早上8時就等在果耶鄉池干工作站藍色帳篷前。這是2009年的第一天,果耶鄉甘子溝村村支書李三斤在這里向村民發放由江蘇省社會團體捐贈的過冬舊衣。
劉召平擠進帳篷,從衣堆里翻出一件藍色兒童棉服,她的兒子今年上四年級。在這個海拔近2000米的山坳里,新年的第一場雪已經飄起來了。“冷得很。”還穿著單鞋的劉召平說。
果耶鄉甘子溝村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東南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舟曲縣是全國重災區,果耶鄉又是舟曲縣的重災鄉鎮之一,距震中汶川的直線距離為230公里。
據果耶鄉池干工作站主任薛興和介紹,甘子溝村年人均收入在千元以下,全村共128戶558人。地震中,3戶房屋倒塌,20戶房屋傾斜,26戶房屋出現嚴重裂縫,全村需重建或維修的房屋占38.3%。劉召平家的房屋在重建之列,不過,她說現在磚買不到了,要等開春才能動工。
從舟曲縣城到池干工作站需要3小時車程,物資運送并不方便。運磚的車只能先開到鄉里的工作站,然后換三輪車運到村里,一些住在更高處的村民只能再用背簍背磚回家。一塊磚在縣城賣0.25元,運到村里后要賣到0.7元甚至1.5元。新年第一天發放的舊衣,從縣城運到鄉里共花了700多元,李三斤說,每個領完衣服的村民要交1元錢,就算是集資出運費了。
快到中午,帳篷外的人并沒有減少。有人拿了不合身的衣服又返回來換;一名年輕女子拿了件明顯短一截兒的褲子往身上比。劉召平看看別人拿到的衣服,又揀起自己背簍里的一條土黃色褲子前后看了看,最后,她壓了壓已經滿出背簍的衣服,用一件紫紅色棉衣遮在背簍上。“蓋上”,她笑著說。12時30分,在工作站呆了4個半小時的劉召平交上1元錢,背上竹簍,回家了。
從池干工作站到甘子溝村需要步行1小時。由于下雪,本來就不平坦的山路更加難走。如果踩進留在山路上的兩條深車轍,一不小心就會滑到。這是甘子溝村村民出村、拾柴、去干農活時要走的路,花在路上的時間分別是1小時、1小時、1小時。
遇到村民劉彩林就是在這條山路上。26歲的劉彩林頭上包著白色圍巾,她家里6口人,分了兩個人的地,糧食不夠吃還要從外面買。劉彩林的兄嫂去新疆采棉花,一年沒回家了。據村支書李三斤說,甘子溝村的年輕勞力大多去外地務工,這也是這個村子主要的經濟來源。
上午10時才到工作站的劉彩林沒找到合適的衣服,“都是別人挑過的了”。她空著手,走了1小時回了家。
劉彩林家屋外堆著磚,掀開她家的紅色門簾,屋里屋外的明暗反差讓人一時什么也看不見。
劉彩林家的一面墻在地震中出現嚴重裂縫,現在那面墻被一根木棍頂住,裂縫已經用黃泥糊住了。劉彩林的丈夫正在距離這里不遠的地方“打沙”,他們新建的房子共有4間,主體結構已經建起來了。
按規定,災區農房重建每戶補助兩萬元,按30%、40%、30%分期發放。劉彩林家已經領到第一期的6000元,但由于建材價格上漲,一塊磚7角多,一袋水泥30元,還要請一些“打沙”的人,每天30元,劉彩林家又借了7000元。“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還上。”她說。
“打沙”是指將大石料粉碎,變成可以建房的細沙石。由于車開不進來,這些石頭都是村里人自己從河灘邊背上來的。一天背30多趟,劉彩林的丈夫背了半個多月,才把“打沙”的石料背夠。
這是新年的第一天,一路上,依然隨處可見甘子溝村的男女背著竹簍,在雪地里弓身前行。一個穿牛仔褲,邊背磚,邊用“山寨”手機聽歌的姑娘說:“誰記得一天背多少趟啊,早上起來就背。”村支書李三斤說,同樣的磚,村民早上每次可以背20多塊,到下午就只能背10多塊了。
在這個本應該很靜謐的小山村里,一路走來,是機器“打沙”發出的聲音,卸磚時磚頭相碰的清脆聲,馱磚的騾子踩在土地上的聲音。這是新年的第一天,這是新年的第一場雪,在這個聚光燈之外的小山村里,重建工作既有聲又無聲地進行著。
劉召平擠進帳篷,從衣堆里翻出一件藍色兒童棉服,她的兒子今年上四年級。在這個海拔近2000米的山坳里,新年的第一場雪已經飄起來了。“冷得很。”還穿著單鞋的劉召平說。
果耶鄉甘子溝村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東南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舟曲縣是全國重災區,果耶鄉又是舟曲縣的重災鄉鎮之一,距震中汶川的直線距離為230公里。
據果耶鄉池干工作站主任薛興和介紹,甘子溝村年人均收入在千元以下,全村共128戶558人。地震中,3戶房屋倒塌,20戶房屋傾斜,26戶房屋出現嚴重裂縫,全村需重建或維修的房屋占38.3%。劉召平家的房屋在重建之列,不過,她說現在磚買不到了,要等開春才能動工。
從舟曲縣城到池干工作站需要3小時車程,物資運送并不方便。運磚的車只能先開到鄉里的工作站,然后換三輪車運到村里,一些住在更高處的村民只能再用背簍背磚回家。一塊磚在縣城賣0.25元,運到村里后要賣到0.7元甚至1.5元。新年第一天發放的舊衣,從縣城運到鄉里共花了700多元,李三斤說,每個領完衣服的村民要交1元錢,就算是集資出運費了。
快到中午,帳篷外的人并沒有減少。有人拿了不合身的衣服又返回來換;一名年輕女子拿了件明顯短一截兒的褲子往身上比。劉召平看看別人拿到的衣服,又揀起自己背簍里的一條土黃色褲子前后看了看,最后,她壓了壓已經滿出背簍的衣服,用一件紫紅色棉衣遮在背簍上。“蓋上”,她笑著說。12時30分,在工作站呆了4個半小時的劉召平交上1元錢,背上竹簍,回家了。
從池干工作站到甘子溝村需要步行1小時。由于下雪,本來就不平坦的山路更加難走。如果踩進留在山路上的兩條深車轍,一不小心就會滑到。這是甘子溝村村民出村、拾柴、去干農活時要走的路,花在路上的時間分別是1小時、1小時、1小時。
遇到村民劉彩林就是在這條山路上。26歲的劉彩林頭上包著白色圍巾,她家里6口人,分了兩個人的地,糧食不夠吃還要從外面買。劉彩林的兄嫂去新疆采棉花,一年沒回家了。據村支書李三斤說,甘子溝村的年輕勞力大多去外地務工,這也是這個村子主要的經濟來源。
上午10時才到工作站的劉彩林沒找到合適的衣服,“都是別人挑過的了”。她空著手,走了1小時回了家。
劉彩林家屋外堆著磚,掀開她家的紅色門簾,屋里屋外的明暗反差讓人一時什么也看不見。
劉彩林家的一面墻在地震中出現嚴重裂縫,現在那面墻被一根木棍頂住,裂縫已經用黃泥糊住了。劉彩林的丈夫正在距離這里不遠的地方“打沙”,他們新建的房子共有4間,主體結構已經建起來了。
按規定,災區農房重建每戶補助兩萬元,按30%、40%、30%分期發放。劉彩林家已經領到第一期的6000元,但由于建材價格上漲,一塊磚7角多,一袋水泥30元,還要請一些“打沙”的人,每天30元,劉彩林家又借了7000元。“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還上。”她說。
“打沙”是指將大石料粉碎,變成可以建房的細沙石。由于車開不進來,這些石頭都是村里人自己從河灘邊背上來的。一天背30多趟,劉彩林的丈夫背了半個多月,才把“打沙”的石料背夠。
這是新年的第一天,一路上,依然隨處可見甘子溝村的男女背著竹簍,在雪地里弓身前行。一個穿牛仔褲,邊背磚,邊用“山寨”手機聽歌的姑娘說:“誰記得一天背多少趟啊,早上起來就背。”村支書李三斤說,同樣的磚,村民早上每次可以背20多塊,到下午就只能背10多塊了。
在這個本應該很靜謐的小山村里,一路走來,是機器“打沙”發出的聲音,卸磚時磚頭相碰的清脆聲,馱磚的騾子踩在土地上的聲音。這是新年的第一天,這是新年的第一場雪,在這個聚光燈之外的小山村里,重建工作既有聲又無聲地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