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水利系統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昨召開。30年來,東莞水利已實現了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水利設施防洪排澇能力由抗10年、20年一遇暴雨提升到了抗50年、百年一遇的暴雨。
30年前畫圖紙用工具計數尺
“很久沒見了,最近還好?”“我電話是2214××××,多找我喝茶。”曾一同奮戰在水利工程建設現場、已多年不見的水利工作者,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上,再次歡聚在一起,大家相互拍打著肩膀,湊在一起聊起了改革開放30年的時光。
“30年前,我們的工作方法很土,工作工具也很少。畫份圖紙只能用工具計數尺,哪像現在可以用電腦設計工程圖紙。”已有41年水利工作經驗的老水利工作者陳仕彬說。“哪時苦阿,花半天的時間,騎自行車從莞城去清溪。而辦公室條件則更是簡陋、擁擠。”1991年至1996年擔任市水利局局長的袁錦慶說。
現任市水利局局長的劉偉全,1977年就參加了水利工作,對過去那段時光也深有體會。“上世紀80年代,我參與工程建設工作,當時修一項水利工程,要在當地住下,哪能像現在一樣,可以每天跑回家?”他說。
但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東莞水利建設成果享譽全國。在上世紀80年代,全國評出了5個水利模范縣,當時的東莞縣就是其中之一。
水利已實現由傳統向現代轉變
劉偉全說,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市水利建設取得巨大發展的30年,是治水思路和治水實踐發生深刻變化、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加快轉變的30年,是水利體制機制發生重大轉變、水利改革創新不斷深入的30年。
“東莞為農業縣時,水利工作以修堤圍、泵站、機電排澇站為主,當時堤圍的抗洪標準為抗10年、20年一遇的暴雨、洪水,但現在,東莞堤圍的抗洪標準已提升為抗50年、百年一遇暴雨、洪水,工作人員足不出戶,就可以監控重大水利設施的運行情況。”劉偉全說,現在的東莞水利已由農業水利、安全水利轉向到了開展、深化水資源戰略的研究。
劉偉全說,認真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水利發展的經驗,我們提出要在下一步工作中重點抓好“四個水利”的建設即:立足做牢工程型水利、立足做強管理型水利、立足做大資源型水利、立足做好環境性水利。
在紀念大會上,還對從事水利工作滿30周年及以上的361名同志頒發榮譽證書。記者看到,其中從事水利工作時間最長的是盧廣鏗,他已在水利系統工作了47年。
相關信息
東莞水利曾以“土法”引來聯合國官員
“1958年,我到東莞參加水利工作,當時技術力量薄弱,懂水利知識的本土人才,屈指可數。”從事水利工作41年的陳仕彬說。
陳仕彬清楚地記得30年前從事水利工作的情形:計算工具只有算盤,設計工具只有一把計數尺,在紙上把工程按比例畫出來,再經過描、曬等工序,一張設計藍圖才出現。而現在,設計師使用電腦,只需輸入有關條件,電腦會自動計算出結果。設計圖紙靠計數尺,這是陳仕彬印象中的水利工作的一“土”。
二“土”是查勘地質資料只能靠經驗。
三“土”是壓土靠石塊、羊腿輾(由混凝土澆筑成的圓筒)。“那時,在施工現場,你很難看到機械。”
四“土”是有一個洋土結合的實驗室,說它洋氣,因為它是實驗室,說它土,因為泥樣要靠火燒,以測出泥土的含水量。
“方法雖然土,但工程質量卻不錯。”陳仕彬說,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東莞的水利工程不僅在全國出名,甚至享譽國外。在上世紀70年代末,聯合國農林漁組織曾組織亞、非等地區專家到東莞考察。
30年前畫圖紙用工具計數尺
“很久沒見了,最近還好?”“我電話是2214××××,多找我喝茶。”曾一同奮戰在水利工程建設現場、已多年不見的水利工作者,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上,再次歡聚在一起,大家相互拍打著肩膀,湊在一起聊起了改革開放30年的時光。
“30年前,我們的工作方法很土,工作工具也很少。畫份圖紙只能用工具計數尺,哪像現在可以用電腦設計工程圖紙。”已有41年水利工作經驗的老水利工作者陳仕彬說。“哪時苦阿,花半天的時間,騎自行車從莞城去清溪。而辦公室條件則更是簡陋、擁擠。”1991年至1996年擔任市水利局局長的袁錦慶說。
現任市水利局局長的劉偉全,1977年就參加了水利工作,對過去那段時光也深有體會。“上世紀80年代,我參與工程建設工作,當時修一項水利工程,要在當地住下,哪能像現在一樣,可以每天跑回家?”他說。
但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東莞水利建設成果享譽全國。在上世紀80年代,全國評出了5個水利模范縣,當時的東莞縣就是其中之一。
水利已實現由傳統向現代轉變
劉偉全說,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市水利建設取得巨大發展的30年,是治水思路和治水實踐發生深刻變化、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加快轉變的30年,是水利體制機制發生重大轉變、水利改革創新不斷深入的30年。
“東莞為農業縣時,水利工作以修堤圍、泵站、機電排澇站為主,當時堤圍的抗洪標準為抗10年、20年一遇的暴雨、洪水,但現在,東莞堤圍的抗洪標準已提升為抗50年、百年一遇暴雨、洪水,工作人員足不出戶,就可以監控重大水利設施的運行情況。”劉偉全說,現在的東莞水利已由農業水利、安全水利轉向到了開展、深化水資源戰略的研究。
劉偉全說,認真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水利發展的經驗,我們提出要在下一步工作中重點抓好“四個水利”的建設即:立足做牢工程型水利、立足做強管理型水利、立足做大資源型水利、立足做好環境性水利。
在紀念大會上,還對從事水利工作滿30周年及以上的361名同志頒發榮譽證書。記者看到,其中從事水利工作時間最長的是盧廣鏗,他已在水利系統工作了47年。
相關信息
東莞水利曾以“土法”引來聯合國官員
“1958年,我到東莞參加水利工作,當時技術力量薄弱,懂水利知識的本土人才,屈指可數。”從事水利工作41年的陳仕彬說。
陳仕彬清楚地記得30年前從事水利工作的情形:計算工具只有算盤,設計工具只有一把計數尺,在紙上把工程按比例畫出來,再經過描、曬等工序,一張設計藍圖才出現。而現在,設計師使用電腦,只需輸入有關條件,電腦會自動計算出結果。設計圖紙靠計數尺,這是陳仕彬印象中的水利工作的一“土”。
二“土”是查勘地質資料只能靠經驗。
三“土”是壓土靠石塊、羊腿輾(由混凝土澆筑成的圓筒)。“那時,在施工現場,你很難看到機械。”
四“土”是有一個洋土結合的實驗室,說它洋氣,因為它是實驗室,說它土,因為泥樣要靠火燒,以測出泥土的含水量。
“方法雖然土,但工程質量卻不錯。”陳仕彬說,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東莞的水利工程不僅在全國出名,甚至享譽國外。在上世紀70年代末,聯合國農林漁組織曾組織亞、非等地區專家到東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