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中央檢查組在聽取廣州市政府匯報工作時了解到,在國家出臺擴大內需10條措施及省政府擴大內需16條措施出臺后,廣州市迅速研究提出了擴大內需的18條措施,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全市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為盡快形成投資拉動效應,廣州市著重選擇一批已開工或即將開工并能形成較大投資量的項目申請中央投資。目前,新增中央投資計劃已經陸續下達。廣州市將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新增中央投資得到高效、合理使用。
18條擴大內需措施
1.全面推進亞運工程建設
加快推進亞運會新建和改擴建場館建設,確保全部場館按期交付使用。加快亞運城建設,做好賽后開發利用工作,帶動廣州新城發展。扶持本市有實力的品牌企業參與亞運建設及市場開發。
2.加快地鐵、機場、港口、客運站、高快速路等在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地鐵四號線等九條線路建設,2010年地鐵建成里程約254公里。推進一批重大樞紐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白云國際機場擴建工程、重大鐵路項目及廣州鐵路樞紐新廣州站相關工程、廣州港出海航道三期等項目建設進度。進一步完善高快速路和市政道路網絡。積極有序地做好國際樞紐和區域性物流園區開發工作。
3.加快啟動四大重點區域建設和加快舊城改造
加快琶洲———員村、白鵝潭、白云新城、新中軸線南段等重點區域的規劃建設,做好土地開發儲備,完善區域內市政、文化等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完成3個舊城更新項目,實施9個城中村改造項目。
4.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重點抓好標準化農田和水塘、農村道路、農村二次改水、村鎮生活污水處理、城鄉減災防災、鎮村文化站和衛生站、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等工程建設。完成25萬畝連片農田、4萬畝連片魚塘標準化整治工作、扶持畜禽養殖業和飼料生產企業加工設備更新、“五小”水利工程100宗。
5.全力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實施西江引水工程,確保2010年建成投產。建設污水處理廠54座和鋪設污水管網2167公里。積極推進河涌的綜合整治。推進中心城區雨污分流項目建設。
6.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和生態環境建設
按計劃完成小火電機組、小水泥廠關停工作,推進電力工業“上大壓小”和燃煤機組脫硫工作,支持實施一批重點節能工程和新能源開發工程。重點建設一批廢棄物處理工程。推進青山綠地二期工程建設。
7.加快推進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設
兩年內建設政府保障性住房約408萬平方米,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
8.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根據供求關系調節供地規模、結構和節奏,穩定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制定符合廣州實際的促進合理住房消費的政策。住房公積金個人和家庭貸款上限分別由40萬元、60萬元調高到50萬元和80萬元。
9.加快推進教育、文化、衛生等項目建設。加大教育投入
加快推進全市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建設、市屬高等院校建設、國家級示范性技工學校等職業教育項目建設。完成廣州歌劇院等文化設施項目建設。重點建設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等醫療衛生設施項目。加快啟動社區“五個一”工程建設。推進人居綜合環境整治工程、農家書屋工程建設。
10.大力促進創業就業工作。建立崗位需求預測制度和失業預警機制,健全企業經濟性裁員職工安置方案備案制度
實施就業“一戶一技能計劃”和創業促就業工程,加強對創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充實小額擔保貸款基金。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就業(技能培訓)專項基金,放寬失業保險基金使用范圍。對實施農民工技能培訓的單位實行專項經費補貼,建立鼓勵企業招用本市農村勞動力的激勵機制。
11.研究落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措施。根據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對低收入者、困難群體的生活補貼
按照國家和省的統一部署,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根據物價變動和基金收支情況調整農轉居人員基本養老金。落實并完善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逐步提高農民種糧、耕地涵養、生態公益林、良種和農機購置補貼(補償)標準。
12.穩步提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
加大對社會保險保障的力度,加快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制度建設,實施養老、醫療兩項社會保險制度的全覆蓋,將城鎮職工(包括外來工)、城鎮老年居民、農村居民納入養老保險保障,將城鎮企業職工、城鎮居民納入醫療保險保障。逐步將全體城鎮職工和外來工納入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保障范圍。
13.加大啟動建設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現代服務業方面,重點建設金融、商貿、物流、會展、創意產業項目。高新技術產業方面,重點推進廣州軟件園、廣州國際生物島等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加快推進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項目的建設進度。先進制造業方面,重點建設汽車、石化、造船、數控機床、重大裝備等產業基地。
14.細化落實企業扶持政策
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發展環境,擴大市場準入,鼓勵、支持中小企業進入金融服務、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全面清理各項行政性收費,落實國家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和停征工商“兩費”等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對2008年至2010年進行易地搬遷升級改造的“退二進三”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行項目貼息。研究制定解決我市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若干措施。
15.切實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積極做好本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落實企業研發經費150%抵扣當年納稅所得額等稅收激勵政策。簡化申報程序,擴大企業享受優惠政策的范圍。研究制定鼓勵擴大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規模的政策措施,完善激勵自出創新的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促進自主創新產品盡快獲得認可、應用并進一步開拓市場。
16.努力保持出口穩定增長
貫徹落實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積極推行出口退稅分類管理,對誠信守法企業簡化退稅申報憑證、加快退稅審核及辦理進度。推進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支持其擴大內銷。加大對出口企業出口退稅征退差、開拓新興市場、出口信用保險等財政扶持的力度,提高企業收結匯的速度,幫助企業緩解融資難問題。減輕出口企業的稅費負擔。推廣“一關通,一站式”一體化監管流程,提高進出口通關監管效率。
17.多渠道籌措資金
支持有實力的擔保機構增強擔保能力,加大融資擔保覆蓋面,采取市區共扶的方式,加大對一批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中小企業的扶持。充分發揮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的功能作用。積極申報發行地鐵、污水治理等市政項目建設債券。研究落實國家關于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整合現有產業引導資金,重點投向優質產業項目,有效引導社會投資。
18.切實增強政府服務意識和提高行政效能
各級政府部門要密切監測分析經濟形勢的變化,關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及重大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進一步清理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審批透明度和審批效率。抓緊出臺簡政放權的各項措施。
18條擴大內需措施
1.全面推進亞運工程建設
加快推進亞運會新建和改擴建場館建設,確保全部場館按期交付使用。加快亞運城建設,做好賽后開發利用工作,帶動廣州新城發展。扶持本市有實力的品牌企業參與亞運建設及市場開發。
2.加快地鐵、機場、港口、客運站、高快速路等在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地鐵四號線等九條線路建設,2010年地鐵建成里程約254公里。推進一批重大樞紐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白云國際機場擴建工程、重大鐵路項目及廣州鐵路樞紐新廣州站相關工程、廣州港出海航道三期等項目建設進度。進一步完善高快速路和市政道路網絡。積極有序地做好國際樞紐和區域性物流園區開發工作。
3.加快啟動四大重點區域建設和加快舊城改造
加快琶洲———員村、白鵝潭、白云新城、新中軸線南段等重點區域的規劃建設,做好土地開發儲備,完善區域內市政、文化等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完成3個舊城更新項目,實施9個城中村改造項目。
4.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重點抓好標準化農田和水塘、農村道路、農村二次改水、村鎮生活污水處理、城鄉減災防災、鎮村文化站和衛生站、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等工程建設。完成25萬畝連片農田、4萬畝連片魚塘標準化整治工作、扶持畜禽養殖業和飼料生產企業加工設備更新、“五小”水利工程100宗。
5.全力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實施西江引水工程,確保2010年建成投產。建設污水處理廠54座和鋪設污水管網2167公里。積極推進河涌的綜合整治。推進中心城區雨污分流項目建設。
6.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和生態環境建設
按計劃完成小火電機組、小水泥廠關停工作,推進電力工業“上大壓小”和燃煤機組脫硫工作,支持實施一批重點節能工程和新能源開發工程。重點建設一批廢棄物處理工程。推進青山綠地二期工程建設。
7.加快推進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設
兩年內建設政府保障性住房約408萬平方米,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
8.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根據供求關系調節供地規模、結構和節奏,穩定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制定符合廣州實際的促進合理住房消費的政策。住房公積金個人和家庭貸款上限分別由40萬元、60萬元調高到50萬元和80萬元。
9.加快推進教育、文化、衛生等項目建設。加大教育投入
加快推進全市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建設、市屬高等院校建設、國家級示范性技工學校等職業教育項目建設。完成廣州歌劇院等文化設施項目建設。重點建設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等醫療衛生設施項目。加快啟動社區“五個一”工程建設。推進人居綜合環境整治工程、農家書屋工程建設。
10.大力促進創業就業工作。建立崗位需求預測制度和失業預警機制,健全企業經濟性裁員職工安置方案備案制度
實施就業“一戶一技能計劃”和創業促就業工程,加強對創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充實小額擔保貸款基金。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就業(技能培訓)專項基金,放寬失業保險基金使用范圍。對實施農民工技能培訓的單位實行專項經費補貼,建立鼓勵企業招用本市農村勞動力的激勵機制。
11.研究落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措施。根據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對低收入者、困難群體的生活補貼
按照國家和省的統一部署,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根據物價變動和基金收支情況調整農轉居人員基本養老金。落實并完善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逐步提高農民種糧、耕地涵養、生態公益林、良種和農機購置補貼(補償)標準。
12.穩步提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
加大對社會保險保障的力度,加快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制度建設,實施養老、醫療兩項社會保險制度的全覆蓋,將城鎮職工(包括外來工)、城鎮老年居民、農村居民納入養老保險保障,將城鎮企業職工、城鎮居民納入醫療保險保障。逐步將全體城鎮職工和外來工納入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保障范圍。
13.加大啟動建設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現代服務業方面,重點建設金融、商貿、物流、會展、創意產業項目。高新技術產業方面,重點推進廣州軟件園、廣州國際生物島等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加快推進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項目的建設進度。先進制造業方面,重點建設汽車、石化、造船、數控機床、重大裝備等產業基地。
14.細化落實企業扶持政策
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發展環境,擴大市場準入,鼓勵、支持中小企業進入金融服務、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全面清理各項行政性收費,落實國家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和停征工商“兩費”等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對2008年至2010年進行易地搬遷升級改造的“退二進三”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行項目貼息。研究制定解決我市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若干措施。
15.切實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積極做好本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落實企業研發經費150%抵扣當年納稅所得額等稅收激勵政策。簡化申報程序,擴大企業享受優惠政策的范圍。研究制定鼓勵擴大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規模的政策措施,完善激勵自出創新的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促進自主創新產品盡快獲得認可、應用并進一步開拓市場。
16.努力保持出口穩定增長
貫徹落實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積極推行出口退稅分類管理,對誠信守法企業簡化退稅申報憑證、加快退稅審核及辦理進度。推進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支持其擴大內銷。加大對出口企業出口退稅征退差、開拓新興市場、出口信用保險等財政扶持的力度,提高企業收結匯的速度,幫助企業緩解融資難問題。減輕出口企業的稅費負擔。推廣“一關通,一站式”一體化監管流程,提高進出口通關監管效率。
17.多渠道籌措資金
支持有實力的擔保機構增強擔保能力,加大融資擔保覆蓋面,采取市區共扶的方式,加大對一批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中小企業的扶持。充分發揮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的功能作用。積極申報發行地鐵、污水治理等市政項目建設債券。研究落實國家關于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整合現有產業引導資金,重點投向優質產業項目,有效引導社會投資。
18.切實增強政府服務意識和提高行政效能
各級政府部門要密切監測分析經濟形勢的變化,關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及重大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進一步清理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審批透明度和審批效率。抓緊出臺簡政放權的各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