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底,開工建設里程1203公里,占設計正線里程的91%。全年實際完成投資額將超過500億元,這在以往的工程中是不可想象的。”12月6日,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舉世矚目的京滬高速鐵路工程從今年4月18日正式開工建設以來,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記者在京滬高鐵沿線各地采訪時發現,鐵路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經顯現出來。
京滬高鐵全長1318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總投資超過2209億元,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的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投資規模最大的建設項目,長度、速度標準、投資規模、橋隧比例(橋梁和隧道占全線總長度的80.4%)都是世界第一。在今年年底國家新增的1000億元中央投資中,有150億元用于鐵路建設,其中14億元用在了京滬高鐵工程上。
“京滬高鐵平均每天要消耗1萬噸鋼筋,3.5萬噸水泥,11萬立方米混凝土,完成投資額約1.9億元,現在全線的工作人員超過11.3萬人。”李志義說。
據李志義介紹,整個高速鐵路鋼材的用量大概是500萬噸,按照“鳥巢”(國家體育場)4.2萬噸的用鋼量計算,整個京滬高鐵的用鋼量相當于120多個“鳥巢”。“從我們現在的測算情況來看,每萬元的鐵路投資需要鋼材320公斤,水泥兩噸。由于大量的原材料費和建設費都用在當地,預計會有超過40%的財政預算支出在當地。”
具體有多少投資實實在在地拉動了當地的經濟,尚未進行專門統計,但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京滬高鐵開工以后,許多以前在外地打工的人現在都就近在家門口就業了。
京滬高鐵鎮江句容段是京滬高鐵為數不多的穿越山區的路段之一,記者在這里采訪時遇到了當地道墅村村民張瑞慨。他告訴記者,以前村民都是到北京、上海、南京這樣的大城市去打工,但自從京滬高鐵開工之后,“我們村里有不少人都不出門打工了,加入了鐵路建設的大軍。我就是提前結束打工,回來工作,現在一個月能掙一千七八百元,比在上海都掙得多,而且不忙的時候還能幫家里干點兒農活,真是不錯!”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道墅村一個村就有三四十人在這個地段工作,另外還有一些人在稍遠一點兒的工地,全村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京滬高鐵的工地上干活。
“隨著工程的推進,我們對工人的需求量還會增加。我們計劃最近把用工人數由每天1200人增加到1500~1800人,從而確保完成年度新增投資計劃,大概需要超額完成15%以上。”中鐵十一局項目部經理李玉棋說。
除了需要各種工程人員以外,京滬高鐵的建設還拉動了當地農副業經濟的發展。記者在采訪時發現,由于京滬高鐵大部分路段都在高架橋上,工人們一日三餐一般都要在工地上解決,于是,送盒飯成了好買賣。
在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的施工工地上,恰逢午飯時間,記者遇到給工地送盒飯的南京當地人張海濤。他告訴記者,每天都會給附近幾個工地的1300多名工人送盒飯,一盒10元左右,“生意很好,光買菜我每天都要花3萬多元。”張海濤笑得很燦爛,但他不肯告訴記者一天能掙多少錢,“反正比打工掙得多多了。”
記者見到的只是鐵路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直接讓沿線城鄉受惠的一方面。鐵道部發展計劃司司長楊忠民說,從宏觀角度看,鐵路建設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可分為兩部分:一是鐵路投資建設活動本身對增加國民生產產值、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二是鐵路建成通車后,因通行能力增加和行車條件改善,帶來運輸費用降低、客貨在途時間節約、交通事故減少等由鐵路使用者直接獲得的經濟效益,以及因緩解交通瓶頸制約、改善投資環境而對其他產業發展產生的巨大波及作用。后者較前者來講,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大,持續時間也更長。
他說:“根據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鐵路發展規劃,2009年鐵路計劃完成基建投資6000億元,根據定額測算分析,完成這一規模的投資需要鋼材2000萬噸、水泥1.2億噸,能夠提供600萬個就業崗位。以此推算,未來幾年,共計5萬億元的鐵路建設投資必將會成為拉動內需的主要項目。”
記者在京滬高鐵沿線各地采訪時發現,鐵路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經顯現出來。
京滬高鐵全長1318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總投資超過2209億元,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的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投資規模最大的建設項目,長度、速度標準、投資規模、橋隧比例(橋梁和隧道占全線總長度的80.4%)都是世界第一。在今年年底國家新增的1000億元中央投資中,有150億元用于鐵路建設,其中14億元用在了京滬高鐵工程上。
“京滬高鐵平均每天要消耗1萬噸鋼筋,3.5萬噸水泥,11萬立方米混凝土,完成投資額約1.9億元,現在全線的工作人員超過11.3萬人。”李志義說。
據李志義介紹,整個高速鐵路鋼材的用量大概是500萬噸,按照“鳥巢”(國家體育場)4.2萬噸的用鋼量計算,整個京滬高鐵的用鋼量相當于120多個“鳥巢”。“從我們現在的測算情況來看,每萬元的鐵路投資需要鋼材320公斤,水泥兩噸。由于大量的原材料費和建設費都用在當地,預計會有超過40%的財政預算支出在當地。”
具體有多少投資實實在在地拉動了當地的經濟,尚未進行專門統計,但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京滬高鐵開工以后,許多以前在外地打工的人現在都就近在家門口就業了。
京滬高鐵鎮江句容段是京滬高鐵為數不多的穿越山區的路段之一,記者在這里采訪時遇到了當地道墅村村民張瑞慨。他告訴記者,以前村民都是到北京、上海、南京這樣的大城市去打工,但自從京滬高鐵開工之后,“我們村里有不少人都不出門打工了,加入了鐵路建設的大軍。我就是提前結束打工,回來工作,現在一個月能掙一千七八百元,比在上海都掙得多,而且不忙的時候還能幫家里干點兒農活,真是不錯!”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道墅村一個村就有三四十人在這個地段工作,另外還有一些人在稍遠一點兒的工地,全村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京滬高鐵的工地上干活。
“隨著工程的推進,我們對工人的需求量還會增加。我們計劃最近把用工人數由每天1200人增加到1500~1800人,從而確保完成年度新增投資計劃,大概需要超額完成15%以上。”中鐵十一局項目部經理李玉棋說。
除了需要各種工程人員以外,京滬高鐵的建設還拉動了當地農副業經濟的發展。記者在采訪時發現,由于京滬高鐵大部分路段都在高架橋上,工人們一日三餐一般都要在工地上解決,于是,送盒飯成了好買賣。
在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的施工工地上,恰逢午飯時間,記者遇到給工地送盒飯的南京當地人張海濤。他告訴記者,每天都會給附近幾個工地的1300多名工人送盒飯,一盒10元左右,“生意很好,光買菜我每天都要花3萬多元。”張海濤笑得很燦爛,但他不肯告訴記者一天能掙多少錢,“反正比打工掙得多多了。”
記者見到的只是鐵路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直接讓沿線城鄉受惠的一方面。鐵道部發展計劃司司長楊忠民說,從宏觀角度看,鐵路建設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可分為兩部分:一是鐵路投資建設活動本身對增加國民生產產值、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二是鐵路建成通車后,因通行能力增加和行車條件改善,帶來運輸費用降低、客貨在途時間節約、交通事故減少等由鐵路使用者直接獲得的經濟效益,以及因緩解交通瓶頸制約、改善投資環境而對其他產業發展產生的巨大波及作用。后者較前者來講,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大,持續時間也更長。
他說:“根據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鐵路發展規劃,2009年鐵路計劃完成基建投資6000億元,根據定額測算分析,完成這一規模的投資需要鋼材2000萬噸、水泥1.2億噸,能夠提供600萬個就業崗位。以此推算,未來幾年,共計5萬億元的鐵路建設投資必將會成為拉動內需的主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