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是汶川地震200天的日子。與地震之初相比,都江堰市的情況怎樣了?昨天,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第29次專題新聞發布會,全面勾勒了震后200天都江堰的變化。同時,圍繞受災群眾的過冬問題、都江堰旅游業恢復等關注焦點,來自都江堰民政、統籌、房管方面的負責人進行了詳盡介紹。
安置
逾7萬棉被溫暖受災群眾
整個都江堰市91512間板房中的群眾在今年可以安然過冬嗎?據介紹,目前都江堰市已經籌集棉被76419床、棉衣53320件以及大量毛毯、電熱毯、暖手器等,已向龍池、虹口等山區鄉鎮及其他壩區鄉鎮受災困難群眾發放棉被61201床、棉衣50336件、防寒服5000件、毛毯(電熱毯)6000床、暖水袋3000個。
“我們抓住‘重、早、保’三個字保證受災群眾可以溫暖過冬。”都江堰市民政局局長趙登強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們專門成立了安置管理辦公室,抽調專人,具體負責災區群眾過冬事宜;此外還突出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儲備的重點物資。”在“早”字上,該市行動早——在決戰“八一”后就著手進行群眾過冬基本情況的調查;對災區群眾需求了解早——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棉被需求量在5萬多床,越冬衣褲在6萬多件套;急需的物資采購早——針對山區受災群眾、高齡老人等群體,在收到援助物資前就開始準備他們的越冬物資;并做到發放對象早公示、接受的物資早發放。而在“保”方面,都江堰市則重點保越冬住房、保冬春口糧、保衛生防疫、保板房安全、保御寒衣被。“我們不僅作好了一級儲備,而且已經作好了二、三級儲備,就算大雪封山,我們也可以馬上動用二、三級儲備,為老百姓發放衣被。”
“我們會讓所有受災群眾在今冬過得既暖身又暖心。”趙登強承諾。
規劃
全市災后重建總體規劃編制完成
昨天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都江堰市邀請了10家世界頂尖規劃單位參與災后重建概念規劃,目前已完成了全市災后重建總體規劃和向峨、虹口等九個鄉鎮的災后重建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著力構建以城際快速鐵路為骨干,五縱五射骨架路網為紐帶,以三大城市組團為核心、以旅游特色風情小鎮為支點、一般集鎮為基礎的可持續和諧發展的城鄉城鎮空間體系;調整和完善城鄉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完成了災后旅游業重建概念規劃、農業恢復重建規劃、蒲陽工業新城產業發展規劃,著力推進城鄉三次產業的聯動發展,為災后科學重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供了規劃依據。
“根據確定的重建規劃,相關產業的重建工作目前已全面展開。其中城市規劃部分,已經向群眾進行公示。”都江堰市市委副書記、市長許興國表示。
重建
農村住房重建開工達八成
農村住房重建進程不斷加快。目前已撬動了30多億元的社會資金投入農村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引進社會資金參與散戶聯建達成意向協議1000余戶,現已經開工100余戶。截至11月25日,全市恢復重建開工總戶數達99819戶,占應恢復重建的80.63%(其中,重建23423戶,占應重建的55%;維修加固76396戶,占應維修加固的96%)。目前,通過融資擔保公司,發放農房重建抵押貸款1263戶5416.6萬元,發放產業發展抵押貸款7戶315萬元,其中發放最大的1筆旅游產業擔保貸款50萬元。
城鎮住房重建方面,目前已落實慧民雅居、幸福家園二期等16個安居房項目179.55萬平方米。“預計在11月底可全面完成試點區域內危房拆除工作,12月底將全面實施住房重建。”許興國介紹。
旅游
近四成農家樂得到恢復
“旅游產業恢復提升加快。全市旅游接待能力逐步恢復,已恢復星級酒店8家、商務酒店11家、社會旅館81家、農家樂485家,恢復比例分別達到58%、36%、53%、38%。并與上海國盛集團、上海國旅等多家企業簽訂了旅游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下一步,該市將爭取更多資金用于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公共服務方面的恢復性提升;積極參與招商活動,包裝一批示范性、帶動性強的旅游項目,吸引社會投資。
此外,都江堰市工業經濟加快恢復發展。拉法基第一條、第二條生產線已全面恢復生產,第三條生產線正加快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加快推進。全市36家龍頭企業恢復生產,占總數的88%。第一產業增加值由地震時的5.6億元增加至12.7億元。
基礎設施
三年將完成259個項目
未來三年,都江堰市計劃完成城鄉道路、供排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59個,計劃投資416.4億元。該市在建的城鎮路橋、市域交通項目達24個。目前,彭青路、岷江4號橋、蒲張路、北灌路(改建)、內二環等交通續建項目恢復施工;成灌快速客運鐵路、成灌快速通道(沙西線都江堰段)、聚青路、蒲陽至虹口道路、都江堰至虹口、都江堰至龍池道路(龍池旅游公路)等新開工項目已進場施工;成郫灌干道(IT大道)、灌溫路、青城后山路、玉沿路(改建)、環山旅游公路、蓮花湖旅游公路、崇義立交橋等新上項目已完成評審、立項;全市165條315公里鄉村道路正在進行勘察和方案設計。
震后200天 都江堰四大變化
現在的都江堰與地震之初相比有哪些變化?昨天,都江堰市市委副書記、市長許興國用四點進行了概括——
城鄉社會秩序恢復正常。全市40余萬城鄉受災群眾得到妥善安置。社會保持總體穩定。
重建跨越信心日益增強。各項經濟指標呈現恢復性增長,都江堰市地區生產總值由6月底的38.2億元增長到67.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6月底的22.1億元增長到26.8億元。
投資促進成效十分顯著。科學規劃了災后重建“四個一批”項目910個,總投資達1390億元。全市固定投資由6月底的36.2億元增長到61.4億元。
科學重建效應逐步顯現。
數字說話
農村住房重建情況:
政府統規統建項目45個,用于農房建設資金18.19億元,可安置12130戶36390人;政府統規自建項目68個,用于農房建設資金9.89億元,可安置6598戶19794人。引進社會資金統規統建項目41個,用于農房建設資金12.69億元,可安置8463戶25389人;社會資金統規自建項目13個,用于農房建設資金2.57億元,可安置2535戶7605人。
城鎮住房重建情況:
金江小區、幸福家園二期、慧民雅居等9個項目107.62萬平方米已開工建設,年內再開工建設2個項目9.53萬平方米,余下的5個項目將在2009年6月前動工建設。荷花池片區原址重建試點全面啟動。
招商引資成效:
地震后新引進工業項目17個,總投資達39.32億元。目前,該市工業企業有483家恢復生產,恢復面9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恢復103家,恢復面78.6%。第二產業增加值由14.3億元增加至25.2億元。
第三產業增加值:
今年10月,該市共接待游客25.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337.98萬元,分別恢復到去年的49%、40%。第三產業增加值由18.3億元增加至29.6億元。
社會事業項目建設:
未來三年,都江堰市將實施的學校、醫院等社會事業項目共144個,總投資64.9億元。其中,52所重建學校已開工24個、年內開工28個。衛生重建項目37個已全部完成規劃選址,目前,已開工5個項目,30個項目年內動工,2個項目在2009年3月開工建設。到2009年,將完成全部醫院和學校重建工作。
安置
逾7萬棉被溫暖受災群眾
整個都江堰市91512間板房中的群眾在今年可以安然過冬嗎?據介紹,目前都江堰市已經籌集棉被76419床、棉衣53320件以及大量毛毯、電熱毯、暖手器等,已向龍池、虹口等山區鄉鎮及其他壩區鄉鎮受災困難群眾發放棉被61201床、棉衣50336件、防寒服5000件、毛毯(電熱毯)6000床、暖水袋3000個。
“我們抓住‘重、早、保’三個字保證受災群眾可以溫暖過冬。”都江堰市民政局局長趙登強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們專門成立了安置管理辦公室,抽調專人,具體負責災區群眾過冬事宜;此外還突出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儲備的重點物資。”在“早”字上,該市行動早——在決戰“八一”后就著手進行群眾過冬基本情況的調查;對災區群眾需求了解早——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棉被需求量在5萬多床,越冬衣褲在6萬多件套;急需的物資采購早——針對山區受災群眾、高齡老人等群體,在收到援助物資前就開始準備他們的越冬物資;并做到發放對象早公示、接受的物資早發放。而在“保”方面,都江堰市則重點保越冬住房、保冬春口糧、保衛生防疫、保板房安全、保御寒衣被。“我們不僅作好了一級儲備,而且已經作好了二、三級儲備,就算大雪封山,我們也可以馬上動用二、三級儲備,為老百姓發放衣被。”
“我們會讓所有受災群眾在今冬過得既暖身又暖心。”趙登強承諾。
規劃
全市災后重建總體規劃編制完成
昨天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都江堰市邀請了10家世界頂尖規劃單位參與災后重建概念規劃,目前已完成了全市災后重建總體規劃和向峨、虹口等九個鄉鎮的災后重建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著力構建以城際快速鐵路為骨干,五縱五射骨架路網為紐帶,以三大城市組團為核心、以旅游特色風情小鎮為支點、一般集鎮為基礎的可持續和諧發展的城鄉城鎮空間體系;調整和完善城鄉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完成了災后旅游業重建概念規劃、農業恢復重建規劃、蒲陽工業新城產業發展規劃,著力推進城鄉三次產業的聯動發展,為災后科學重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供了規劃依據。
“根據確定的重建規劃,相關產業的重建工作目前已全面展開。其中城市規劃部分,已經向群眾進行公示。”都江堰市市委副書記、市長許興國表示。
重建
農村住房重建開工達八成
農村住房重建進程不斷加快。目前已撬動了30多億元的社會資金投入農村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引進社會資金參與散戶聯建達成意向協議1000余戶,現已經開工100余戶。截至11月25日,全市恢復重建開工總戶數達99819戶,占應恢復重建的80.63%(其中,重建23423戶,占應重建的55%;維修加固76396戶,占應維修加固的96%)。目前,通過融資擔保公司,發放農房重建抵押貸款1263戶5416.6萬元,發放產業發展抵押貸款7戶315萬元,其中發放最大的1筆旅游產業擔保貸款50萬元。
城鎮住房重建方面,目前已落實慧民雅居、幸福家園二期等16個安居房項目179.55萬平方米。“預計在11月底可全面完成試點區域內危房拆除工作,12月底將全面實施住房重建。”許興國介紹。
旅游
近四成農家樂得到恢復
“旅游產業恢復提升加快。全市旅游接待能力逐步恢復,已恢復星級酒店8家、商務酒店11家、社會旅館81家、農家樂485家,恢復比例分別達到58%、36%、53%、38%。并與上海國盛集團、上海國旅等多家企業簽訂了旅游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下一步,該市將爭取更多資金用于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公共服務方面的恢復性提升;積極參與招商活動,包裝一批示范性、帶動性強的旅游項目,吸引社會投資。
此外,都江堰市工業經濟加快恢復發展。拉法基第一條、第二條生產線已全面恢復生產,第三條生產線正加快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加快推進。全市36家龍頭企業恢復生產,占總數的88%。第一產業增加值由地震時的5.6億元增加至12.7億元。
基礎設施
三年將完成259個項目
未來三年,都江堰市計劃完成城鄉道路、供排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59個,計劃投資416.4億元。該市在建的城鎮路橋、市域交通項目達24個。目前,彭青路、岷江4號橋、蒲張路、北灌路(改建)、內二環等交通續建項目恢復施工;成灌快速客運鐵路、成灌快速通道(沙西線都江堰段)、聚青路、蒲陽至虹口道路、都江堰至虹口、都江堰至龍池道路(龍池旅游公路)等新開工項目已進場施工;成郫灌干道(IT大道)、灌溫路、青城后山路、玉沿路(改建)、環山旅游公路、蓮花湖旅游公路、崇義立交橋等新上項目已完成評審、立項;全市165條315公里鄉村道路正在進行勘察和方案設計。
震后200天 都江堰四大變化
現在的都江堰與地震之初相比有哪些變化?昨天,都江堰市市委副書記、市長許興國用四點進行了概括——
城鄉社會秩序恢復正常。全市40余萬城鄉受災群眾得到妥善安置。社會保持總體穩定。
重建跨越信心日益增強。各項經濟指標呈現恢復性增長,都江堰市地區生產總值由6月底的38.2億元增長到67.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6月底的22.1億元增長到26.8億元。
投資促進成效十分顯著。科學規劃了災后重建“四個一批”項目910個,總投資達1390億元。全市固定投資由6月底的36.2億元增長到61.4億元。
科學重建效應逐步顯現。
數字說話
農村住房重建情況:
政府統規統建項目45個,用于農房建設資金18.19億元,可安置12130戶36390人;政府統規自建項目68個,用于農房建設資金9.89億元,可安置6598戶19794人。引進社會資金統規統建項目41個,用于農房建設資金12.69億元,可安置8463戶25389人;社會資金統規自建項目13個,用于農房建設資金2.57億元,可安置2535戶7605人。
城鎮住房重建情況:
金江小區、幸福家園二期、慧民雅居等9個項目107.62萬平方米已開工建設,年內再開工建設2個項目9.53萬平方米,余下的5個項目將在2009年6月前動工建設。荷花池片區原址重建試點全面啟動。
招商引資成效:
地震后新引進工業項目17個,總投資達39.32億元。目前,該市工業企業有483家恢復生產,恢復面9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恢復103家,恢復面78.6%。第二產業增加值由14.3億元增加至25.2億元。
第三產業增加值:
今年10月,該市共接待游客25.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337.98萬元,分別恢復到去年的49%、40%。第三產業增加值由18.3億元增加至29.6億元。
社會事業項目建設:
未來三年,都江堰市將實施的學校、醫院等社會事業項目共144個,總投資64.9億元。其中,52所重建學校已開工24個、年內開工28個。衛生重建項目37個已全部完成規劃選址,目前,已開工5個項目,30個項目年內動工,2個項目在2009年3月開工建設。到2009年,將完成全部醫院和學校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