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跳:“泥木工倉庫”·建筑之鄉·建筑強市
浙江金華,特別是金華的東陽素以“泥木工倉庫”聞名遐邇,具有建筑業的傳統優勢。改革開放前,這種傳統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全市只有10多家建筑施工企業,從業人員不足千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各級政府都把建筑業作為無煙工廠、富民產業、拳頭產業來抓,紛紛成立建筑公司或工程隊,吸納了農村的富余勞力。各建筑企業按照“立足浙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拓展戰略,跨出省境去承攬業務;眾多從桎梏中解放出來的泥木工匠,則是“一把泥刀一把鋸,哪里賺錢哪里去”,建筑隊伍如雨后春筍般地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到1984年底,全市共有建筑單位89個,其中國營和集體經營單位13個,鄉鎮經營單位76個;在冊人員8217名。隊伍雖發展了,但管理、技術、設備卻跟不上。基本上是“苦力型”的施工,“家族制” 的管理,“包工頭式”的經營,“掠奪式”的分配。有職稱的技術骨干很少,具有建筑專業院校學歷的管理人才更是鳳毛麟角。鄉鎮建筑企業幾乎無科班出身的技術人員、無象樣的施工機械設備,主要靠肩扛手提施工,經濟效益普遍較差。以東陽為例,1984年全縣施工產值只有2.5億元,利潤僅700萬元,利潤率2.8%。同時,企業資質低。如東陽,沒有二級資質建筑企業,只有10家三級、25家四級企業,其余全是等外級企業。
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和鄧小平關于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的講話,促使金華建筑業的傳統優勢得到較好發揮,金華建筑業發展抓住了歷史的契機。而整個的發展恰恰又是從“百匠之鄉”東陽發軔的。
1985年初,東陽縣委、縣府召開全縣建筑業工作會議,根據東陽建筑業的現狀,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大力加強智力投資和設備投資,提高東陽建筑業的競爭力,把“泥木工倉庫”建設成“建筑之鄉”等理念。這些理念得到全體與會建筑企業經理們的高度認同。歌山建筑公司的十大經驗,為促進全市鄉鎮建筑業的健康發展樹立了典范,堅持改革、提高素質、發展特色、立足本省、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從量的擴大轉到質的提高,成為全市建筑業的發展戰略。
要從“泥木工倉庫”躍進為“建筑之鄉”,使自己的地域文化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必須堅持改革和注重質的提高。1987年,“整頓、治理”成為東陽建筑業的主題。經過整頓治理,普遍存在的隊伍散、管理亂、素質差和競爭力低的局面有所好轉;促使老企業轉換經營管理機制,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解決了一些區級聯合體所有制不明確的問題。并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將6個鄉的建筑工程隊合并起來,組建為“東陽千祥建筑工程股份合作有限公司”。由此,浙江省的第一家股份合作制的建筑企業在金華地區誕生。1994年7月,東陽市被命名為全省首批六個“建筑之鄉”之一。
改革開放十多年至90年代初期,金華建筑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建筑業成為富民產業而引起全市社會各界關注。特別是“八五”后幾年,建筑業在金華市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從1992年開始,全市實現建筑施工產值連續三年翻番。1995年全市建筑業施工產值達70多億元,位居第二。
發展的勢頭逐漸地強勁,發展的形勢愈加令人振奮。金華市政府于1995年12月及時出臺了鼓勵建筑業重點骨干企業發展、鼓勵施工企業出市、出省施工等6個扶持激勵建筑業發展的政策文件,為建筑企業取得跳躍式發展加力。一個月以后,金華市委、市政府確立了“振興先鋒產業,在‘九五’期間創建建筑大市”的奮斗目標。金華一建、東陽市建安、 東陽市三建等13家建筑企業列入金華建筑業重點骨干企業,成為金華建筑業改革發展的排頭兵。
創建建筑大市的宏偉奮斗目標,極大地調動了建筑戰線上的廣大干部群眾的奮斗、拼搏精神,使全市建筑業得到了更加快速健康地發展。1996年底,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其中全市建安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05.7億元。到2000年底,全市建筑業從業人數20.97萬人,施工企業413家,其中一級資質企業12家,二級62家、三級176家,四級163家,施工產值132.75億元,建筑業增加值37.01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6.7%,支柱產業地位更加鞏固。全市共創出市(地)級以上優質工程600余項,其中省級優質工程168項,部優樣板工程和“魯班獎”工程15項,文明標化工地127項,優秀設計150余項。建筑市場分布在全國境內所有省、市、自治區和境外1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年,金華市建筑業的各項經濟技術指標綜合考核排名位居浙江省第三,從而確定在全省的建筑大市地位。
從“泥木工倉庫”到“建筑之鄉”,再躍進“建筑大市”,金華建筑業實現了“三級跳”。但是,整個中國建筑業的改革仍在向縱深發展,新的機遇、新的挑戰、新的目標、不斷地展現在金華建筑企業面前;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新的舉措,使金華建筑業呈現新的景象。1997年4月15日,“浙江廣廈”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開了中國建筑業股票上市之先河。1998年9月23日,廣廈重慶第一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在渝成立,從而打響了我國鄉鎮建筑業企業跨省區購并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第一聲響雷”。1998年11月28日,浙江省鼎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這是繼廣廈集團之后的第二家建筑行業的規范化的股份制公司,成為金華建筑企業改制的又一成功范例。中天建設集團、海天建設集團、歌山建設集團、晟元集團、廣宏建設公司、東陽建工集團、成龍建設集團、新世紀建設公司、廣揚建設公司、東陽建工集團、華廈建設集團、創業建設集團、新東陽建設公司、金廈建設公司等一批建筑企業,通過改制轉機,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結構,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續的發展,使企業不斷上規模、上等級,成為市內、省內,甚至是國內著名的特、一級龍頭骨干企業。其他建筑企業也通過了改制轉機,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2001年,全市建筑業從業人數21.21萬人,完成建筑業產值186.5億元,實現利潤4.97億元,上交稅金5.76億元,建筑業增加值42.55億元。骨干建筑企業積極搶占西部大開發機遇,努力拓展省外市場,在省外完成建筑業產值58.02億元。有37家企業實現產值超億元,全市341家建筑企業中,一、二級建筑企業增加到了82家。
上述這組數字,到2007年已改寫成:完成建筑業產值881.2億元,迫近千億元大關。建筑業增加值185.33億元,占全市GDP的13.6%;利稅總額60.04億元,完成地方建筑業稅收11.53億元,占全市稅收的14.87%,高于全省13.5%的平均水平。建筑市場遍布境內所有省、市、自治區,其中完成年產值達40億元以上的市場1個、30億元以上的4個、20億元以上的6個、10億元以上的12個,省外產值達422.44億元,境外產值達11.3億元。工程創優繼續名列全省前茅,全年創出省級以上優質工程52項,其中“魯班獎”工程3項,列全省第一。一級企業增至55家。有9家市龍頭建筑施工企業產值超過20億元,其中中天集團達到160多億元;有14家市骨干建筑施工企業產值超過10億元。有一批特、一級企業跨入國家500強和省100強企業。其中中天建設集團2007年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277位,中國民營企業50強第34位,中國建筑企業500強總產值第3位,中國承包商企業60強第19位,中國房屋和土木建筑業納稅百強蟬聯第一位。技術裝備人均近萬元。注冊了一級建造師2114名,二級建造師3679名,551名一級項目經理轉為一級臨時建造師,1357名二級項目經理轉為二級臨時建造師。全年共承建單項合同額億元以上的高、大、難、精、尖工程255個,其產值比重占新接項目的40%。
“產值近千億,位晉省三強”。三十年來的不斷深化改革和持續、健康、快速發展,金華建筑業完成了從“泥木工倉庫”發展成為建筑大市、強市的“三級跳”,促進了金華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文明進步,從而使建筑業成為金華市的支柱產業,造福于人民大眾的大行業。
(作者系金華市建筑業行業協會秘書長 李文相 )
浙江金華,特別是金華的東陽素以“泥木工倉庫”聞名遐邇,具有建筑業的傳統優勢。改革開放前,這種傳統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全市只有10多家建筑施工企業,從業人員不足千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各級政府都把建筑業作為無煙工廠、富民產業、拳頭產業來抓,紛紛成立建筑公司或工程隊,吸納了農村的富余勞力。各建筑企業按照“立足浙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拓展戰略,跨出省境去承攬業務;眾多從桎梏中解放出來的泥木工匠,則是“一把泥刀一把鋸,哪里賺錢哪里去”,建筑隊伍如雨后春筍般地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到1984年底,全市共有建筑單位89個,其中國營和集體經營單位13個,鄉鎮經營單位76個;在冊人員8217名。隊伍雖發展了,但管理、技術、設備卻跟不上。基本上是“苦力型”的施工,“家族制” 的管理,“包工頭式”的經營,“掠奪式”的分配。有職稱的技術骨干很少,具有建筑專業院校學歷的管理人才更是鳳毛麟角。鄉鎮建筑企業幾乎無科班出身的技術人員、無象樣的施工機械設備,主要靠肩扛手提施工,經濟效益普遍較差。以東陽為例,1984年全縣施工產值只有2.5億元,利潤僅700萬元,利潤率2.8%。同時,企業資質低。如東陽,沒有二級資質建筑企業,只有10家三級、25家四級企業,其余全是等外級企業。
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和鄧小平關于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的講話,促使金華建筑業的傳統優勢得到較好發揮,金華建筑業發展抓住了歷史的契機。而整個的發展恰恰又是從“百匠之鄉”東陽發軔的。
1985年初,東陽縣委、縣府召開全縣建筑業工作會議,根據東陽建筑業的現狀,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大力加強智力投資和設備投資,提高東陽建筑業的競爭力,把“泥木工倉庫”建設成“建筑之鄉”等理念。這些理念得到全體與會建筑企業經理們的高度認同。歌山建筑公司的十大經驗,為促進全市鄉鎮建筑業的健康發展樹立了典范,堅持改革、提高素質、發展特色、立足本省、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從量的擴大轉到質的提高,成為全市建筑業的發展戰略。
要從“泥木工倉庫”躍進為“建筑之鄉”,使自己的地域文化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必須堅持改革和注重質的提高。1987年,“整頓、治理”成為東陽建筑業的主題。經過整頓治理,普遍存在的隊伍散、管理亂、素質差和競爭力低的局面有所好轉;促使老企業轉換經營管理機制,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解決了一些區級聯合體所有制不明確的問題。并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將6個鄉的建筑工程隊合并起來,組建為“東陽千祥建筑工程股份合作有限公司”。由此,浙江省的第一家股份合作制的建筑企業在金華地區誕生。1994年7月,東陽市被命名為全省首批六個“建筑之鄉”之一。
改革開放十多年至90年代初期,金華建筑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建筑業成為富民產業而引起全市社會各界關注。特別是“八五”后幾年,建筑業在金華市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從1992年開始,全市實現建筑施工產值連續三年翻番。1995年全市建筑業施工產值達70多億元,位居第二。
發展的勢頭逐漸地強勁,發展的形勢愈加令人振奮。金華市政府于1995年12月及時出臺了鼓勵建筑業重點骨干企業發展、鼓勵施工企業出市、出省施工等6個扶持激勵建筑業發展的政策文件,為建筑企業取得跳躍式發展加力。一個月以后,金華市委、市政府確立了“振興先鋒產業,在‘九五’期間創建建筑大市”的奮斗目標。金華一建、東陽市建安、 東陽市三建等13家建筑企業列入金華建筑業重點骨干企業,成為金華建筑業改革發展的排頭兵。
創建建筑大市的宏偉奮斗目標,極大地調動了建筑戰線上的廣大干部群眾的奮斗、拼搏精神,使全市建筑業得到了更加快速健康地發展。1996年底,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其中全市建安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05.7億元。到2000年底,全市建筑業從業人數20.97萬人,施工企業413家,其中一級資質企業12家,二級62家、三級176家,四級163家,施工產值132.75億元,建筑業增加值37.01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6.7%,支柱產業地位更加鞏固。全市共創出市(地)級以上優質工程600余項,其中省級優質工程168項,部優樣板工程和“魯班獎”工程15項,文明標化工地127項,優秀設計150余項。建筑市場分布在全國境內所有省、市、自治區和境外1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年,金華市建筑業的各項經濟技術指標綜合考核排名位居浙江省第三,從而確定在全省的建筑大市地位。
從“泥木工倉庫”到“建筑之鄉”,再躍進“建筑大市”,金華建筑業實現了“三級跳”。但是,整個中國建筑業的改革仍在向縱深發展,新的機遇、新的挑戰、新的目標、不斷地展現在金華建筑企業面前;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新的舉措,使金華建筑業呈現新的景象。1997年4月15日,“浙江廣廈”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開了中國建筑業股票上市之先河。1998年9月23日,廣廈重慶第一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在渝成立,從而打響了我國鄉鎮建筑業企業跨省區購并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第一聲響雷”。1998年11月28日,浙江省鼎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這是繼廣廈集團之后的第二家建筑行業的規范化的股份制公司,成為金華建筑企業改制的又一成功范例。中天建設集團、海天建設集團、歌山建設集團、晟元集團、廣宏建設公司、東陽建工集團、成龍建設集團、新世紀建設公司、廣揚建設公司、東陽建工集團、華廈建設集團、創業建設集團、新東陽建設公司、金廈建設公司等一批建筑企業,通過改制轉機,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結構,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續的發展,使企業不斷上規模、上等級,成為市內、省內,甚至是國內著名的特、一級龍頭骨干企業。其他建筑企業也通過了改制轉機,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2001年,全市建筑業從業人數21.21萬人,完成建筑業產值186.5億元,實現利潤4.97億元,上交稅金5.76億元,建筑業增加值42.55億元。骨干建筑企業積極搶占西部大開發機遇,努力拓展省外市場,在省外完成建筑業產值58.02億元。有37家企業實現產值超億元,全市341家建筑企業中,一、二級建筑企業增加到了82家。
上述這組數字,到2007年已改寫成:完成建筑業產值881.2億元,迫近千億元大關。建筑業增加值185.33億元,占全市GDP的13.6%;利稅總額60.04億元,完成地方建筑業稅收11.53億元,占全市稅收的14.87%,高于全省13.5%的平均水平。建筑市場遍布境內所有省、市、自治區,其中完成年產值達40億元以上的市場1個、30億元以上的4個、20億元以上的6個、10億元以上的12個,省外產值達422.44億元,境外產值達11.3億元。工程創優繼續名列全省前茅,全年創出省級以上優質工程52項,其中“魯班獎”工程3項,列全省第一。一級企業增至55家。有9家市龍頭建筑施工企業產值超過20億元,其中中天集團達到160多億元;有14家市骨干建筑施工企業產值超過10億元。有一批特、一級企業跨入國家500強和省100強企業。其中中天建設集團2007年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277位,中國民營企業50強第34位,中國建筑企業500強總產值第3位,中國承包商企業60強第19位,中國房屋和土木建筑業納稅百強蟬聯第一位。技術裝備人均近萬元。注冊了一級建造師2114名,二級建造師3679名,551名一級項目經理轉為一級臨時建造師,1357名二級項目經理轉為二級臨時建造師。全年共承建單項合同額億元以上的高、大、難、精、尖工程255個,其產值比重占新接項目的40%。
“產值近千億,位晉省三強”。三十年來的不斷深化改革和持續、健康、快速發展,金華建筑業完成了從“泥木工倉庫”發展成為建筑大市、強市的“三級跳”,促進了金華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文明進步,從而使建筑業成為金華市的支柱產業,造福于人民大眾的大行業。
(作者系金華市建筑業行業協會秘書長 李文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