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超標的污水得不到治理,南水北調入北京、天津的水就是可能致癌的污水。太陽紙業超標污水通過楊家河流入光府河,流進南四湖。南四湖就在南水北調的東線上。”6月12日,兗州當地的農民告訴本報記者。
舉報太陽紙業排污的王強(化名)也激動地說:“我們并不奢求太陽紙業排放的水有多么清,我們僅僅是希望太陽紙業能夠達標排放,為子孫留個活路。”
6月13日,據悉,針對太陽紙業超標排放污水的行為,山東省環保局局長劉富春親自指示,已成立由副局長張波為組長的調查組調查。
張波任組長的調查組能否成功督促太陽紙業加大治污力度,兗州人在期待一個答復。
否認污染
5月27日和28日,本報記者用兩天時間,通過實地暗訪、調查,實地采集水樣,并結合舉報人提供的材料,暗訪、調查了太陽紙業黑夜排污的證據。6月7日,《華夏時報》以《太陽紙業黑夜排污民間舉報隊冒險追蹤》為題見報。
文章見報后,在山東引起強烈反響。太陽紙業所在地的兗州百姓通過多個渠道感謝本報“替他們說了實話”;當地的環保部門也緊急開會研究對策。
各大網站轉載后,跟帖批評太陽紙業的評論多達3000多條。其中,相當多的支持和指責都來自于太陽紙業的所在地山東省兗州市。
6月9日,太陽紙業副總經理李紀飛在濟南對本報記者表示:“你們報道中提到的排污口不是我們太陽紙業的。”他認為報道失實。
“那么,為什么記者報道中提到的排污口都在太陽紙業的工廠附近和污水沉淀池邊上呢?”記者表示了疑問。
“這需要環保部門解釋。”李紀飛對記者說,山東省環保局有關領導在5月8日已經對太陽紙業出示排污達標證明。
與李紀飛同時趕到濟南與本報記者溝通的兗州市環保局副局長馬磊對記者表示,他們回去后會馬上組織力量調查。
對于媒體報道和來自網絡的指責,太陽紙業以董事會公告形式宣稱,“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
6月11日,太陽紙業在其公司網站上還發布一份《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澄清公告》(以下簡稱《太陽紙業公告》),否認污染。
《太陽紙業公告》稱:“目前,我公司文化用紙噸紙耗水在11噸以下,包裝板紙噸紙耗水在9噸以下,銅版紙耗水已不足5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所有外排廢水水質COD(COD:指化學耗氧量或化學需氧量(mg/L),表示1升水中還原性物質在氧化劑作用下所消耗氧化劑相對應的氧量;COD值越高,說明水質污染越嚴重)在60-80mg/L,色度在30倍左右,完全達到了《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中COD小于100mg/L和色度小于50倍的要求,并于2007年7月份通過了山東省環保局組織的深度治理項目驗收,更遠遠低于現行的國家規定的《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COD小于450mg/L的標準;興隆分公司主要是用商品木漿生產各類高檔文化用紙,所有排水COD已小于30mg/L,已經達到了地表水Ⅳ類水體標準。
太陽紙業廢水治理水平及外排廢水標準已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在這份注明“本公司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公告內容的真實、準確和完整,對公告的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負連帶責任”的公告中,太陽紙業態度很肯定:“所有外排廢水水質COD在60-80mg/L,色度在30倍左右,完全達到了《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中COD小于100mg/L和色度小于50倍的要求。”
太陽紙業發布公告的第二天,《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太陽紙業排污“嚴重超標,污水夜晚排量大”。這家媒體委托國家環境部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單顯示,太陽紙業的3個排污口中有兩個口(兗州市九州方圓生活區鐵路東排污口和泗水河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化學需氧量(COD)嚴重超標。
危及南水北調
5月27日,本報記者第一次暗訪時,“不到20米寬的老府河,流淌著黑色的污水,冒著白色的泡沫,與老府河隔著一個堤壩的深井的水也變成了冒著白色泡沫的黑水”。記者調查發現,太陽紙業造紙廠的兩個主要排污口都在這條老府河上,一到天黑,泛著白色泡沫的污水就從排污管道涌出來。
6月12日,本報記者再次暗訪時,老府河的水質已經起了明顯的變化,黑水變成了黑綠色。
這一說法得到了就在河邊收小麥的農民的確認。他說:“河里的水時好時壞。有時發黑,有時黑紅,像醬油一樣。”
下午4點,《華夏時報》記者在太陽紙業附近的鐵路橋下,看到當時污水交匯。白色中略有些藍色的污水,像濃濃的牛奶一樣沿著溝渠前行,在鐵路橋下的河溝里,同另一股黑色并帶有臭味的水交匯,混合成深黑的污水,彌漫著臭氣,沿河溝流淌。
就在太陽紙業附近鐵路橋下排污口兩米之外,淺淺的河溝里還有污水留下的痕跡。
河邊田地里的農民說,就是這些水,沿著河流最終都流進南四湖,同山東知名的微山湖水交匯,成為南水北調東線上的水體。
山東省省長姜大明曾公開表示節能減排決心:“節能減排不達標我就辭職。”但是,這樣橫流的污水,直接威脅南水北調的安全。
6月13日,山東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主任鐘福生對本報記者說:“我們不可能給太陽紙業出示達標證明。山東省環保局長劉富春已經明確表示,安排調查組深入兗州現場辦公,一經查實,嚴肅處理。”
舉報太陽紙業排污的王強(化名)也激動地說:“我們并不奢求太陽紙業排放的水有多么清,我們僅僅是希望太陽紙業能夠達標排放,為子孫留個活路。”
6月13日,據悉,針對太陽紙業超標排放污水的行為,山東省環保局局長劉富春親自指示,已成立由副局長張波為組長的調查組調查。
張波任組長的調查組能否成功督促太陽紙業加大治污力度,兗州人在期待一個答復。
否認污染
5月27日和28日,本報記者用兩天時間,通過實地暗訪、調查,實地采集水樣,并結合舉報人提供的材料,暗訪、調查了太陽紙業黑夜排污的證據。6月7日,《華夏時報》以《太陽紙業黑夜排污民間舉報隊冒險追蹤》為題見報。
文章見報后,在山東引起強烈反響。太陽紙業所在地的兗州百姓通過多個渠道感謝本報“替他們說了實話”;當地的環保部門也緊急開會研究對策。
各大網站轉載后,跟帖批評太陽紙業的評論多達3000多條。其中,相當多的支持和指責都來自于太陽紙業的所在地山東省兗州市。
6月9日,太陽紙業副總經理李紀飛在濟南對本報記者表示:“你們報道中提到的排污口不是我們太陽紙業的。”他認為報道失實。
“那么,為什么記者報道中提到的排污口都在太陽紙業的工廠附近和污水沉淀池邊上呢?”記者表示了疑問。
“這需要環保部門解釋。”李紀飛對記者說,山東省環保局有關領導在5月8日已經對太陽紙業出示排污達標證明。
與李紀飛同時趕到濟南與本報記者溝通的兗州市環保局副局長馬磊對記者表示,他們回去后會馬上組織力量調查。
對于媒體報道和來自網絡的指責,太陽紙業以董事會公告形式宣稱,“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
6月11日,太陽紙業在其公司網站上還發布一份《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澄清公告》(以下簡稱《太陽紙業公告》),否認污染。
《太陽紙業公告》稱:“目前,我公司文化用紙噸紙耗水在11噸以下,包裝板紙噸紙耗水在9噸以下,銅版紙耗水已不足5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所有外排廢水水質COD(COD:指化學耗氧量或化學需氧量(mg/L),表示1升水中還原性物質在氧化劑作用下所消耗氧化劑相對應的氧量;COD值越高,說明水質污染越嚴重)在60-80mg/L,色度在30倍左右,完全達到了《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中COD小于100mg/L和色度小于50倍的要求,并于2007年7月份通過了山東省環保局組織的深度治理項目驗收,更遠遠低于現行的國家規定的《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COD小于450mg/L的標準;興隆分公司主要是用商品木漿生產各類高檔文化用紙,所有排水COD已小于30mg/L,已經達到了地表水Ⅳ類水體標準。
太陽紙業廢水治理水平及外排廢水標準已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在這份注明“本公司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公告內容的真實、準確和完整,對公告的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負連帶責任”的公告中,太陽紙業態度很肯定:“所有外排廢水水質COD在60-80mg/L,色度在30倍左右,完全達到了《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中COD小于100mg/L和色度小于50倍的要求。”
太陽紙業發布公告的第二天,《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太陽紙業排污“嚴重超標,污水夜晚排量大”。這家媒體委托國家環境部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單顯示,太陽紙業的3個排污口中有兩個口(兗州市九州方圓生活區鐵路東排污口和泗水河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化學需氧量(COD)嚴重超標。
危及南水北調
5月27日,本報記者第一次暗訪時,“不到20米寬的老府河,流淌著黑色的污水,冒著白色的泡沫,與老府河隔著一個堤壩的深井的水也變成了冒著白色泡沫的黑水”。記者調查發現,太陽紙業造紙廠的兩個主要排污口都在這條老府河上,一到天黑,泛著白色泡沫的污水就從排污管道涌出來。
6月12日,本報記者再次暗訪時,老府河的水質已經起了明顯的變化,黑水變成了黑綠色。
這一說法得到了就在河邊收小麥的農民的確認。他說:“河里的水時好時壞。有時發黑,有時黑紅,像醬油一樣。”
下午4點,《華夏時報》記者在太陽紙業附近的鐵路橋下,看到當時污水交匯。白色中略有些藍色的污水,像濃濃的牛奶一樣沿著溝渠前行,在鐵路橋下的河溝里,同另一股黑色并帶有臭味的水交匯,混合成深黑的污水,彌漫著臭氣,沿河溝流淌。
就在太陽紙業附近鐵路橋下排污口兩米之外,淺淺的河溝里還有污水留下的痕跡。
河邊田地里的農民說,就是這些水,沿著河流最終都流進南四湖,同山東知名的微山湖水交匯,成為南水北調東線上的水體。
山東省省長姜大明曾公開表示節能減排決心:“節能減排不達標我就辭職。”但是,這樣橫流的污水,直接威脅南水北調的安全。
6月13日,山東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主任鐘福生對本報記者說:“我們不可能給太陽紙業出示達標證明。山東省環保局長劉富春已經明確表示,安排調查組深入兗州現場辦公,一經查實,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