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蘭州市政府傳來好消息,蘭州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項目正式啟動,按照推進計劃,2011年,城市快速軌道交通項目將動工開建。
前期工作僅有4年準備時間
軌道交通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如果蘭州市從今年啟動前期工作,到2011年蘭州軌道交通開工建設,僅有4年準備時間。
根據計劃,4年的工作計劃至2010年時,將達到第一條線路開工前科研報告的編制及上報國家發改委批準目標,至2011年,計劃完成辦公室的中心工作轉入建設協調和運營監管目標。
蘭州市軌道交通項目是一項規模空前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需要投入巨額資金,經專題研究論證后,我市將擬通過設立股份公司、發行建設債券、儲備沿線土地置換貸款、征收軌道交通建設基金、招商引資等多種渠道和方式運作平衡資金,待項目運營后逐步實現收支平衡或贏利目標。
建成后將改變東西線擁堵
事實上,作為省會城市的蘭州,要想趕上我國城市建設的步伐和適應我市交通發展需求,盡快啟動我市軌道交通工作,不僅可行,而且必要。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我市西津東路等交通密集地段的高峰單線客流量已達每小時19000人次,而常規公交的最大運送能力為每高峰小時0.3到1萬人次,城市快速公交系統(BRT)的最大運送能力每高峰小時為2萬人次。由此,在一些重點交通地段,現有常規公交已達到承載極限,發展軌道交通將是下一步解決我市交通問題的必然選擇。而在東西走線的主干道上布設一條軌道線,可連接我市大部分公交樞紐和客流集散中心,服務半徑短、營運效率高,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東西線交通擁堵問題。
2011年將達到建設條件
按照國家審批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項目的條件和程序,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100億元以上,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城區人口在300萬人以上,規劃線路的客流規模達到單向高峰小時3萬人以上,即可發展地鐵交通。同樣的幾個硬指標,分別達到60億元以上、600億元以上,150萬人以上和1萬人,即可發展輕軌交通。
我市2007年GDP為730億元,地方性財政收入120億元,城區人口約330萬,其中非農業人口約190萬,規劃線路客流量單向高峰小時約1.9萬人。從以上四項指標分析,根據我市今年經濟發展態勢,地區GDP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復合增長率分別以12%和20%計算,到2011年地區GDP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1149億元和93.6億元,將達到申報建設地鐵的條件。
根據市城市建設管理委員會的測算,盡管項目本身不可能產生大的經濟效益,但據有關方面專家計算,地鐵投入與整個城市GDP產出的比例可達1∶10以上。
前期工作僅有4年準備時間
軌道交通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如果蘭州市從今年啟動前期工作,到2011年蘭州軌道交通開工建設,僅有4年準備時間。
根據計劃,4年的工作計劃至2010年時,將達到第一條線路開工前科研報告的編制及上報國家發改委批準目標,至2011年,計劃完成辦公室的中心工作轉入建設協調和運營監管目標。
蘭州市軌道交通項目是一項規模空前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需要投入巨額資金,經專題研究論證后,我市將擬通過設立股份公司、發行建設債券、儲備沿線土地置換貸款、征收軌道交通建設基金、招商引資等多種渠道和方式運作平衡資金,待項目運營后逐步實現收支平衡或贏利目標。
建成后將改變東西線擁堵
事實上,作為省會城市的蘭州,要想趕上我國城市建設的步伐和適應我市交通發展需求,盡快啟動我市軌道交通工作,不僅可行,而且必要。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我市西津東路等交通密集地段的高峰單線客流量已達每小時19000人次,而常規公交的最大運送能力為每高峰小時0.3到1萬人次,城市快速公交系統(BRT)的最大運送能力每高峰小時為2萬人次。由此,在一些重點交通地段,現有常規公交已達到承載極限,發展軌道交通將是下一步解決我市交通問題的必然選擇。而在東西走線的主干道上布設一條軌道線,可連接我市大部分公交樞紐和客流集散中心,服務半徑短、營運效率高,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東西線交通擁堵問題。
2011年將達到建設條件
按照國家審批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項目的條件和程序,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100億元以上,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城區人口在300萬人以上,規劃線路的客流規模達到單向高峰小時3萬人以上,即可發展地鐵交通。同樣的幾個硬指標,分別達到60億元以上、600億元以上,150萬人以上和1萬人,即可發展輕軌交通。
我市2007年GDP為730億元,地方性財政收入120億元,城區人口約330萬,其中非農業人口約190萬,規劃線路客流量單向高峰小時約1.9萬人。從以上四項指標分析,根據我市今年經濟發展態勢,地區GDP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復合增長率分別以12%和20%計算,到2011年地區GDP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1149億元和93.6億元,將達到申報建設地鐵的條件。
根據市城市建設管理委員會的測算,盡管項目本身不可能產生大的經濟效益,但據有關方面專家計算,地鐵投入與整個城市GDP產出的比例可達1∶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