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公共設施、高層建筑的建筑質量以及設計標準是否符合抗震防災要求,如何加強工程安全與防護,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5月27日首屆全國工程安全與防護會議在寧召開,出席會議的一些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專家就上述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科學制定抗震設防標準
“地震不可避免,但是地震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可以大大減少,所以工程安全防護具有空前重要的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錢七虎認為,在地震中,許多人不是被震死的,而是被倒塌的建筑物壓死的。因此,提高抗震設防標準,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可以顯著降低地震死亡人數。
這次汶川地震震中烈度達到11度,汶川周邊的德陽等地也有8至9度,而當地的抗震設防烈度才7度。“實踐證明,抗震設防烈度標準定低了。”錢七虎建議,應加大對地震地質災害的普查力度,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制訂各個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
“工程安全管理應成為建設管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要把風險管理和項目管理相結合,但現在我們很多工程缺少安全風險管理。”錢七虎介紹,國外工程15%的造價是安全投入,其中包括監測、探頭等設備投資。“國內有些工程低價中標,把安全的造價‘擠’掉了,這應該引起重視。”
錢七虎還透露,初步數據顯示,汶川地震中水廠、電廠等的地下工程破壞較輕;同時,一些道路破壞嚴重,但這些道路通過的隧道主體沒有大的損壞。“這說明地下建筑震害較輕。”他建議,今后城市建設包括鐵路、公路建設等,要廣泛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山區道路能建隧道的建隧道,少破壞天然山體搞高邊坡,因為震災中高邊坡容易滑坡堵塞交通。
提高質量比什么都重要
“以前船碰到橋梁,船翻了,但橋不受損;現在有的橋塌了,船卻沒有壞。汶川大地震更告訴我們,提高工程質量比什么都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孫偉教授認為。
孫偉說,提高工程質量,包括材料選擇、結構設計、施工管理,這三者密不可分。有些施工單位只考慮經濟利益,建設過程中偷工減料;還有的盲目趕進度,比如混凝土剛澆筑后還沒有達到強度,要不斷澆水,經過14至28天的養護,才能變成“人造石頭”,但有的施工單位模板拆掉后灑一次水就行了。“這樣建成的建筑看上去漂漂亮亮,但質量很成問題。再加上執法不嚴,驗收走過場,即使有問題也掩蓋過去了,留下了安全隱患。”
應適當提高工程安全度
“這次汶川大地震給我們警示,建筑物在設計時就要預先考慮到將來如何抵抗地震、火災、冰雪、洪水以及突然襲擊等情況。”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理事長呂志濤教授認為,現在很多設計人員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常常只是套用國家出臺的相關規范。而另一方面,我們現在的規范標準安全度還不夠。在目前經濟實力已經許可的情況下,完全可以適當提高工程安全度,這樣設計人員也“有法可依”。
呂志濤建議,國家應針對房地產開發,出臺專門的政策來保證建筑質量;偷工減料,工作不到位,極大地影響了建筑質量。比如圈梁,按要求是縱向和橫向的鋼筋要有彎鉤、搭接,而許多建筑工人施工時只是簡單地把鋼筋插在一起,房子的牢固程度大受影響。呂志濤還強烈反對住戶的野蠻裝修,“建筑的實用和安全應排在前兩位,而現在的實際情況是把美觀放在第一位了,裝修時承重墻想拆就拆,遇到地震怎么能抗得住?”
農村建筑應納入抗震體系
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博導劉偉慶教授認為,當前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民經濟承受能力差,蓋房時追求的是房屋面積、功能和外觀,對內在質量重視不夠,是造成嚴重震害的重要原因。另外,我國目前抗震設防執法還沒有覆蓋到廣大農村建筑。他建議,應把農村建筑納入整個抗震防災體系中來,加強質量監督;要針對當地農村的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制訂科學的抗震農房建筑與結構標準圖集,供農民蓋房時選擇;加強農村現有房屋的抗震能力普查;對沒有達到抗震要求的農村房屋,結合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制訂合理的配套政策,全面實施抗震加固。
“這次地震還暴露出兩個薄弱點:一是農村學校建筑,二是老舊房屋。”劉偉慶說,農村學校建筑大多采用單跨、外挑走廊形式,在此次地震中倒塌嚴重,值得深思。“將來這種設計方案要淘汰,代之以內廊式、兩邊是教室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結構整體性好、抗震能力強。”
承包商應對建筑物負責
“提高工程壽命是最大的節能減排。”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唐明述教授認為,基建工程耐久性不夠好的原因有:設計規劃不當,建好、甚至還沒建好就拆,或者在尚能使用的情況下就提前報廢;選材不當,現在材料品種繁多,魚龍混雜,以次充好;層層承包、偷工減料等。“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工程耐久性的好壞與承包商沒有經濟關系,承包商沒有為耐久性付出代價。”
唐明述說,當前我國有些重大工程也提出保證百年壽命,但如何判定工程的壽命難度太大。所以應對各種工程設定不小修年限和不大修年限,要和法律責任、經濟責任掛鉤,這樣才能真正重視工程的使用壽命。
科學制定抗震設防標準
“地震不可避免,但是地震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可以大大減少,所以工程安全防護具有空前重要的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錢七虎認為,在地震中,許多人不是被震死的,而是被倒塌的建筑物壓死的。因此,提高抗震設防標準,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可以顯著降低地震死亡人數。
這次汶川地震震中烈度達到11度,汶川周邊的德陽等地也有8至9度,而當地的抗震設防烈度才7度。“實踐證明,抗震設防烈度標準定低了。”錢七虎建議,應加大對地震地質災害的普查力度,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制訂各個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
“工程安全管理應成為建設管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要把風險管理和項目管理相結合,但現在我們很多工程缺少安全風險管理。”錢七虎介紹,國外工程15%的造價是安全投入,其中包括監測、探頭等設備投資。“國內有些工程低價中標,把安全的造價‘擠’掉了,這應該引起重視。”
錢七虎還透露,初步數據顯示,汶川地震中水廠、電廠等的地下工程破壞較輕;同時,一些道路破壞嚴重,但這些道路通過的隧道主體沒有大的損壞。“這說明地下建筑震害較輕。”他建議,今后城市建設包括鐵路、公路建設等,要廣泛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山區道路能建隧道的建隧道,少破壞天然山體搞高邊坡,因為震災中高邊坡容易滑坡堵塞交通。
提高質量比什么都重要
“以前船碰到橋梁,船翻了,但橋不受損;現在有的橋塌了,船卻沒有壞。汶川大地震更告訴我們,提高工程質量比什么都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孫偉教授認為。
孫偉說,提高工程質量,包括材料選擇、結構設計、施工管理,這三者密不可分。有些施工單位只考慮經濟利益,建設過程中偷工減料;還有的盲目趕進度,比如混凝土剛澆筑后還沒有達到強度,要不斷澆水,經過14至28天的養護,才能變成“人造石頭”,但有的施工單位模板拆掉后灑一次水就行了。“這樣建成的建筑看上去漂漂亮亮,但質量很成問題。再加上執法不嚴,驗收走過場,即使有問題也掩蓋過去了,留下了安全隱患。”
應適當提高工程安全度
“這次汶川大地震給我們警示,建筑物在設計時就要預先考慮到將來如何抵抗地震、火災、冰雪、洪水以及突然襲擊等情況。”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理事長呂志濤教授認為,現在很多設計人員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常常只是套用國家出臺的相關規范。而另一方面,我們現在的規范標準安全度還不夠。在目前經濟實力已經許可的情況下,完全可以適當提高工程安全度,這樣設計人員也“有法可依”。
呂志濤建議,國家應針對房地產開發,出臺專門的政策來保證建筑質量;偷工減料,工作不到位,極大地影響了建筑質量。比如圈梁,按要求是縱向和橫向的鋼筋要有彎鉤、搭接,而許多建筑工人施工時只是簡單地把鋼筋插在一起,房子的牢固程度大受影響。呂志濤還強烈反對住戶的野蠻裝修,“建筑的實用和安全應排在前兩位,而現在的實際情況是把美觀放在第一位了,裝修時承重墻想拆就拆,遇到地震怎么能抗得住?”
農村建筑應納入抗震體系
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博導劉偉慶教授認為,當前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民經濟承受能力差,蓋房時追求的是房屋面積、功能和外觀,對內在質量重視不夠,是造成嚴重震害的重要原因。另外,我國目前抗震設防執法還沒有覆蓋到廣大農村建筑。他建議,應把農村建筑納入整個抗震防災體系中來,加強質量監督;要針對當地農村的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制訂科學的抗震農房建筑與結構標準圖集,供農民蓋房時選擇;加強農村現有房屋的抗震能力普查;對沒有達到抗震要求的農村房屋,結合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制訂合理的配套政策,全面實施抗震加固。
“這次地震還暴露出兩個薄弱點:一是農村學校建筑,二是老舊房屋。”劉偉慶說,農村學校建筑大多采用單跨、外挑走廊形式,在此次地震中倒塌嚴重,值得深思。“將來這種設計方案要淘汰,代之以內廊式、兩邊是教室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結構整體性好、抗震能力強。”
承包商應對建筑物負責
“提高工程壽命是最大的節能減排。”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唐明述教授認為,基建工程耐久性不夠好的原因有:設計規劃不當,建好、甚至還沒建好就拆,或者在尚能使用的情況下就提前報廢;選材不當,現在材料品種繁多,魚龍混雜,以次充好;層層承包、偷工減料等。“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工程耐久性的好壞與承包商沒有經濟關系,承包商沒有為耐久性付出代價。”
唐明述說,當前我國有些重大工程也提出保證百年壽命,但如何判定工程的壽命難度太大。所以應對各種工程設定不小修年限和不大修年限,要和法律責任、經濟責任掛鉤,這樣才能真正重視工程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