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軌道交通基本網絡規劃圖
市政府新聞發言人焦揚11月14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市政府最新制訂的《關于閑置非居住房屋臨時改建宿舍的規定(試行)》主要內容。
為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上海平安建設”的要求,從源頭上進一步規范閑置非居住房屋臨時改建宿舍的行為,消除各種安全隱患,有效解決來滬務工人員的租住需求,市政府近日發布了《關于閑置非居住房屋臨時改建宿舍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
焦揚簡要介紹了制訂《規定》的主要背景。
近年來,隨著本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閑置廠房、倉庫等非居住房屋擅自改變生產使用性質出租,或違規改建為宿舍向來滬務工人員出租的情況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本市新建住宅小區中“群租”現象逐步蔓延,不僅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損害相鄰業主的權益,而且產生大量的治安、消防、衛生等隱患,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為此,整治“群租”被列入今年的平安建設實事項目。這就要求在對“群租”開展集中整治時,一方面要創新思路,在加強行政管理的同時進一步發揮業主自我管理的作用,維護其自身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堵疏結合,在規范居住房屋租賃行為的同時,積極采取措施,多渠道地研究解決來滬人員的居住問題。
因此,制訂《規定》,規范閑置非居住房屋改建為宿舍的行為,不僅有利于合理利用閑置非居住房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來滬務工人員的租住需求,而且有利于消除各種安全隱患,推動“群租”整治工作,維護市民居住安全和質量,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社區建設。
在制訂《規定》時,本市堅持“堵疏結合,以疏為主”的原則。閑置非居住房屋改建為宿舍,必須符合城市規劃和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要求,既有利于合理利用,又有利于解決來滬人員的租住需求:必須切實保障租住人員生命與財產的安全,臨時改建的宿舍要與生產性房屋嚴格分離,不得與生產車間、倉庫等置于同一防火分區內;必須符合城市改造和發展的要求,不得改變原用地規劃性質和房屋使用性質,并嚴格控制臨時改建的使用年限。
根據《規定》,閑置非居住房屋改建為宿舍必須遵循這樣三個基本要求:
(一)改建的條件和要求
堅持貫徹“來滬務工人員租住安全第一”的原則。在建筑結構上,必須是依法建造的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或鋼筋混凝土和磚墻混合結構的多層或高層非居住房屋,且符合規定的完好標準;在消防安全上,必須符合國家和本市規定的建筑耐火等級、防火分隔、安全疏散以及消防設施等要求;在改建方式上,不得進行加層、搭建、擴建或利用層高設置插層,不得“拆落地”改建或拆除重建,同時應符合規定的改建標準,努力改善來滬務工人員的居住條件
(二)改建的申請和審批程序
為明確管理職責,規范和簡化審批手續,《規定》對非居住房屋臨時改建為宿舍的程序,從申請、審核和驗收都作了明確的規定。一是根據屬地化管理的要求,房屋產權人向區(縣)經委提出改建申請,由區(縣)經委組織安監、建設、規劃、消防等部門進行審核,提出可行性研究意見;二是房屋產權人根據可行性研究意見,委托設計單位進行設計,并按規定辦理相應的建筑工程消防設計審核、規劃許可、施工許可和工程質量監督等審批手續;三是改建完成后,由區(縣)經委組織相關部門進行驗收,驗收通過方可對外出租。
(三)改建后的出租和使用管理
根據“誰擁有,誰負責;誰出租,誰負責”的原則,明確出租單位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要求其在出租前必須成立房屋租賃和物業管理機構,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嚴格落實相應的管理和消防安全責任;為切實解決來滬務工人員的居住問題,加強人口綜合管理,明確規定臨時改建的宿舍只能出租給與上海企事業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或勞務合同的來滬務工人員;房屋出租后,房屋租賃和物業管理機構要督促和配合來滬務工人員辦理租賃合同登記、備案和居住登記手續。
焦揚表示,整治“群租”工作自今年3月動員部署以來,通過各區縣和相關部門的緊密配合、共同努力,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規定》發布后,市有關部門將會同各區縣,抓緊時間,按照來滬務工人員的區域分布,集中審核一批閑置的非居住房屋,改建為宿舍,并結合整治“群租”工作,積極進行疏導,以更好地解決來滬務工人員的居住問題,有效遏制“群租”蔓延。
(二)
在今天(11月14日)的市政府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市軌道交通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應名洪介紹了上海軌道交通基本網絡規劃建設的情況。
一、關于基本網絡的規劃建設情況
1、基本網絡將體現“四大功能”
2005年7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并原則同意了上海市基本網絡的建設規劃。作為上海軌道交通網絡系統的骨架和基礎,基本網絡規劃在2005~2012年間新建10個軌道交通項目(含既有線延長線),新建線路全長389公里,共同形成運營線路達到13條、運營總長度超過500公里的上海軌道交通基本網絡。基本網絡的建設將在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中體現“四大功能”。
(1)基本網絡將為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當前,交通矛盾正在成為制約上海城市發展的瓶頸問題,而上海土地資源稀缺,以地面道路交通和個體交通為主的發展模式難以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建立大容量、高效率、集約化、低污染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對于改善城市交通結構,緩解日趨嚴重的交通矛盾,保障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和深遠影響。通過軌道交通基本網絡項目的實施,將使軌道交通占全市公交出行的比重從目前15%上升到45%,成為公交體系的骨干,基本形成快速、立體、多層面的中心城綜合交通體系,從而確立中心城公共交通的主體地位,明顯緩解道路交通壓力。同時,一批城市交通瓶頸也將得到改善,比如基本網絡建成后,跨越黃浦江的線路達到9處,高峰斷面單向運能達27.4萬人次/小時;跨越蘇州河的線路達到10處,高峰斷面單向運能達32.7萬人次/小時。
(2)基本網絡將為2010年世博會交通提供重要支撐。2010年世界博覽會在上海的市中心舉辦,大容量、快速便捷的軌道交通是解決交通問題的關鍵性保障措施。預測在2010年世博園區內預計總參觀人數約7000萬,要求軌道交通承擔的世博園區客流約20萬人次/日。綜合過境客流和世博集散客流等因素,世博園區范圍內的軌道交通線路需要承擔的高峰斷面客流達9~11萬人次/小時。因此基本網絡中有4條建成線路(4、6、7、8號線)、12座車站、其中包括3座換乘站將直接服務世博會區域,還利用1條規劃線路(13號線)先行建成世博區間段,作為區域內部交通的組成部分,并發揮與網絡線路的溝通功能。屆時這些地鐵線路每天要承擔接近一半的世博客流,而400公里的地鐵網絡也將以整體運行功能,為世博會期間的城市交通提供保障。
(3)基本網絡將為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供重要支撐。圍繞“四個中心”發展目標,上海已確定了“多軸、多層、多核”的空間布局結構,以及沿江沿海發展的城市空間擴展方向,并實施了嘉定(安亭)、松江、臨港等一批新城新鎮建設規劃。軌道交通網絡中的7、8、9、11號線等多條線路建設將有力引導城市布局按規劃方向擴展,引導中心區人口向周邊疏散,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支持城市重點區域建設。
(4)基本網絡將為強化上海“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的功能提供重要支撐。加快軌道交通近期建設項目的實施,可以實現與城市空港、鐵路客站、長途客運集散點等對外交通樞紐的有機銜接,強化城市對外交通的聯系。除了目前上海火車站、上海南站站分別都有網絡的多條線路提供服務外,在建的2號線東延伸將通達浦東機場;10號線、2號線西延伸以及規劃的5號線延伸段、17號線、青浦線共5條線路將服務虹橋綜合樞紐。基本網絡將貫穿幾大客運樞紐,形成內外交通充分聯系、協調發展格局,從而更好地發揮上海“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的作用。
2、基本網絡規劃突出“三個重點”
(1)網絡服務覆蓋面廣。到2012年,軌道交通基本網絡建成后,中心城區市民居住地平均到達軌道交通車站的平均距離將從現在的1800米減少到900米,(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站點600米服務半徑的人口覆蓋率將達到47%,面積覆蓋率將達到29%),市民出行難問題將得到明顯的緩解。
(2)線路換乘更加便捷。隨著年底6、8、9號線等投入試運營,上海將形成8條線、236公里、162座車站的軌道交通基本網絡雛形,其中,“1條環線+8處換乘+9站共線”的線網布局,將令廣大乘客的換乘更為便捷,網絡化運營優勢將初步顯現。到2010年,上海軌道交通基本網絡將初步覆蓋中心城區,網絡體系中二線換乘車站將達47個、三線或三線以上換乘站有11個,換乘更加便捷。同時,軌道交通與地面交通換乘也將大大改觀,將同步建成各類樞紐60個,包括大型停車換乘(P+R)功能的綜合性樞紐。
(3)系統運能儲備充足。基本網絡系統的總設計運能最多可承擔1488萬人次/日的客運量。從車輛配屬看,到2010年上海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的車輛配備將達2800輛,骨干線路列車編組為6~8節,大部分線路的設計運能儲備比遠景需求預測都做了較大預留。
3、基本網絡建設的“三大節點”
根據基本網絡建設總體籌劃,具體建設計劃分三大節點目標,分別是:
(1)至2007年底,本市軌道交通將有8條線路,共162座車站投入使用,運營里程將達到230公里;日均將可承擔380萬人次的客運量,占公交客運量26%左右。
(2)至2010年,本市軌道交通將有11條線路,共280座車站投入使用,運營里程超過400公里;日均將可承擔580萬人次的客運量,占公交客運量35%左右。
(3)至2012年,本市軌道交通將形成13條線路,共300多座車站投入使用,運營總長度超過500公里的軌道交通基本網絡;根據客流預測,屆時可承擔日均客流約800萬人次,占全市公交出行總量約43%。
4、基本網絡建設推進的“六個特點”
在全市方方面面的積極參與、支持下,建設者克服種種困難,使網絡建設進入施工最高潮,并創造一系列新記錄。
(1)開工項目多。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對上海實施公交優先戰略高度關注,對軌道交通項目審批非常關心和支持。在市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從05年下半年至今2年時間,國家發改委先后共完成基本網絡近期建設規劃,以及8個需國家審批的線路項目的工可批復,2010年建成線路已經全部通過項目審批并開工建設。
(2)動遷范圍廣。2010年前建成的項目涉及14個區。在沿線居民支持下,基本網絡的項目動遷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各項目的主體動遷工作基本完成,共動遷居民12500余戶,拆遷面積約70萬平方米;動遷單位1300余戶,拆遷面積110萬平方米,為項目全面開工創造了前提條件。
(3)投運線路長。根據計劃,今年將建成運營涉及5條線路的5個項目,即“三線兩段”。目前這5個項目的機電安裝和車站裝修已經進入收尾階段,車輛上線調試全面展開,信號系統的安裝調試抓緊推進。年內可望按時開通運營,使本市軌道交通新增運營線路長度近100公里,創造一年通車最多的記錄,這在地鐵建設史上也是罕見的。
(4)施工難度大。目前基本網絡建設的在建和新建工程共涉及8條線路,既有進入年內計劃通車的進行機電車輛調試的項目、也有土建結構施工項目,交叉管理和施工組織管理復雜;除年內通車項目外,基本網絡還需開工新建的車站共計116座,區間隧道共計196段、215單線公里,高架共計30公里,建設規模和建設速度都是空前的;地下車站將達到95座、其中地下3層以上的深基坑23個,緊貼運營車站的深基坑施工點達到5個、盾構穿越運營線路的區間達到10處,各種施工難點相互交織,工程實施的技術難度和風險度很高。在參建單位奮力拼搏下,各項在建工程目前處于受控狀態。其中:需要新建的車站已累計開工達到108座;區間隧道已累計實現貫通25段、累計推進53公里,51臺盾構同時推進(13臺下井安裝);高架已完成25公里;全年管線搬遷共444個單項,目前已經完成300多個。
(5)應用技術新。建設管理方面,針對大規模地下工程施工的要求,建立遠程監控系統對在建工程開展實時監控和預警,為規避和控制風險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通過對基于無線通信的列車自動控制(RBTC)通用性標準的研究和應用,為縮短行車間隔和降低維護工作量、實現系統互聯互通創造條件;為減少施工對交通影響,積極采用蓋挖法、矩形頂管施工技術;在方案設計方面,通過組織攻關,在徐家匯換乘樞紐等一批網絡重要節點設計上取得突破;在設備國產化方面,除了車輛、機電設備大量采用國產化設備外,在施工關鍵設備的盾構機械上,組織采用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盾構,并已經大部分投入施工生產一線,為自主創新產品搭建了產業化發展的平臺。運營管理方面,圍繞網絡化運營發展需求,積極開展網絡運營專業技術研究,在網絡票務清分系統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發了國內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票務清分應用軟件系統”,建立我國首個地鐵系統票務清分中心,實現軌道交通網絡“一次購票、多線換乘”,不但提高了軌道交通網絡管理水平,而且大大方便了市民。
(6)運營模式全。目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行一般都采用單一交路方式。隨著今年年底新線投運,本市軌道交通運營將出現環線運營、大小交路運營、共線運營并存的多種運營模式,并呈現網絡化運營的形態,標志著本市運營管理技術在國內、乃至國外城市中處于領先水平。
二、關于軌道交通運營增能的情況
隨著線網規模不斷增長,軌道交通客運量也持續大幅上升。近幾年地鐵客運量的年增幅均在10%左右,有的甚至超過20%。截至今年10月,本市軌道交通全路網日均客流同比增長25%;尤其高峰時段,客運壓力顯著。針對軌道交通當前的突出矛盾,結合基本網絡建設推進,當前運營工作重點突出“增能”。
1、近期運營增能的主要措施
一是確保新線按時投運,增加網絡整體運能。即通過6、8、9號線投入試運營,增加網絡整體運行服務能力,并發揮線路的分流作用。二是增加既有線的上線車輛,縮短行車間隔。初步計劃在既有運營的1號線、4號線,以及即將投運的6、8、9號線,明年初多增加上線投運車輛9列,明年底再增加上線投運車輛20列,不斷增加運營線路的行車密度以提高運能,并減少乘客等候時間。三是挖掘自身潛力,延長運營線路服務時間。3號線力爭延長運營時間約30分鐘,使全天客運服務時間達到18小時左右。四是加快“6改8”改造,實現車輛擴容。即力爭在明年初,使1號線上線的8節編組列車達到19列;明年底,完成1、2號線擴容改造,使1號線上線8節編組達到36列、2號線上線8節編組達到22列。
2、運營“增能”的主要效果
明年初,本市軌道交通的高峰小時運力可增加3.4萬人次、增加運能25%;明年底,高峰小時運力在年初基礎上再增加3.1萬人次、增加運能18%。其中:
——1號線,明年初,北延伸段高峰小時運能比目前增加54%;明年底,北延伸段高峰小時運能再增加8%、既有段再增加11%。
——2號線,明年底,高峰小時運能增加33%。
這樣,通過上述這些措施,上海軌道交通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在近期應該會有進一步的提高,以不斷地適應廣大市民對于軌道交通的服務要求。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市各方的支持配合下,經過建設者的努力,上海軌道交通基本網絡目標一定能夠按期實現,服務水平也一定會進一步提高,市民交通出行將越來越便捷,城市一定會越來越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