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的3億噸產能意味著什么?目前全球第一大水泥生產商法國拉法基的產能不過2億噸左右,3億產能意味著一個水泥巨無霸的誕生,它將取代拉法基成為全球最大的水泥制造企業。
9月26日,中國建材打造了這個水泥巨無霸的雛形——南方水泥集團。南方水泥的成立將中國水泥產業的競爭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它將與拉法基在中國市場短兵相接,也使中國市場初步形成了南方水泥、拉法基、海螺等幾大水泥巨頭并立的競爭格局。
打造水泥巨頭
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由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3323.HK,以下簡稱“中國建材”)聯合湖南國資委、浙江龍頭企業尖峰集團、江西水泥龍頭企業江西萬年青等水泥企業聯合組建而成。
中國建材是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于2005年3月28日改制設立,2006年3月23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其主營業務包括水泥、輕質建材、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工程服務四大業務。在成立南方水泥之前,中國建材便已是中國淮海經濟區最大的水泥生產商。
中國建材提供給本報的資料顯示,南方水泥注冊地在上海,運營總部在浙江杭州,其首期注冊資本為35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建材出資26.25億元,占注冊資本的75%;浙江邦達出資4.375億元,占注冊資本的12.5%;江西水泥出資1.4億元,占注冊資本的4%;其余幾個出資方湖南國資委、尖峰集團以及北京華晨出資總額為1.88億元,占注冊資本的6.5%。
中國建材總裁曹江林透露,新成立的南方水泥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通過重組聯合等方式,在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和湖南在內的東南經濟區擴張,三年左右使其產能達到1億噸。消息人士對本報透露,南方水泥的目標遠遠不止1億噸,其未來5-10年的遠期目標為3億噸。
在中國建材的整個水泥產業大盤中,南方水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2006年4月和6月,中國建材分別成功重組了淮海經濟區的第三大和第二大水泥企業泰山水泥和徐州海螺。目前,中國建材的淮海基地擁有24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產能,這一數字使其已經成為淮海經濟區最大的水泥企業,而這一生產基地今年年底的產能將達到3000萬噸,其未來三年的目標是5000萬噸。
由此,中國建材旗下的水泥產業產能將在三年后達到1.5億噸,5-10年底的遠期規劃至少超過3.5億噸。這一產能即使國際水泥巨頭拉法基也望塵莫及。事實上,拉法基早已將其全球增長點放在了中國市場。
巔峰對決
與中國建材不同,拉法基將其在中國的生產基地放在了西南地區。拉法基集團成立于1833年,其業務分布于75個國家。對于拉法基而言,新興的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業務的核心增長點。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的水泥需求,使其每年耗費全球水泥50%的產量。
迄今為止,拉法基進入中國市場已經13年,1994年,拉法基水泥在原北京市懷北礦山水泥工業公司基礎上成立了由其控股的合資企業北京興發水泥有限公司。該項目作為拉法基在中國的第一筆投資,拉開了拉法基集團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序幕。此后10年,拉法基分別在北京、四川完成了幾項并購計劃,控股、興建了4條水泥生產線,擁有了年產360萬噸水泥的市場能力。
但奠定其市場地位的,還是其進入中國市場第11年后對于瑞安建業的并購。
2005年8月11日,拉法基與瑞安建業宣布合并雙方在中國的水泥業務,雙方以55%∶45%的比例合資建立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公司總資本8億美元,并計劃新增投資1億美元,其業務重點放在重慶、四川、云南和貴州。合資公司年生產能力達到1740萬噸,在中國水泥行業將居前三位,拉法基在西南水泥市場的市場份額由此超過了20%。
其后,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對外宣布購入四川雙馬投資集團100%的股份,轉讓價格共計40484萬元。這一交易使拉法基瑞安在中國的水泥年生產能力提高到2100萬噸,更加穩固了其在西南地區的領導地位。
拉法基集團首席執行官樂峰曾公開表示,未來拉法基集團在華仍優先發展水泥業務,拉法基計劃將在華的年產能由2000萬噸在短時間內提高至4000萬噸。為實現這個目標,該集團年初已開始在重慶特水建立了新的干法水泥生產線,接下來還將在重慶建立一條新的粉磨生產線。
除了新建生產線,拉法基還加大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并購力度。以收購舊有產能來增加產量。隨著市場對于水泥需求的增加,作為未來全球最大的水泥生產商,中國建材與拉法基對于中國市場的爭奪將愈演愈烈,而這其間,還有國際水泥巨頭海德堡、霍西姆,國內的水泥巨頭海螺,中國水泥行業的戰國時代已經來臨。
群雄并立
在建材搶占淮海、拉法基搶占西南市場的同時,國內行業龍頭安徽海螺水泥則將其發展重點放在了華南地區。
2005年5月25日,海螺水泥的附屬公司興業葵陽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和扶綏新寧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分別投巨資收購了廣西興業海螺水泥公司和廣西扶綏海螺水泥公司與水泥、熟料生產等相關的經營性資產,以搶占華南市場制高點。
另一家國際水泥巨頭,世界排名第三的德國海德堡水泥,則將其投資點放在了遼闊的西部。
2005年9月20日,國內水泥巨頭冀東水泥宣布,以12290萬元將其所持有的冀東水泥扶風有限責任公司45.77%的股份和冀東水泥涇陽有限責任公司40%的股份出售給世界水泥業排名第三的德國海德堡水泥控股香港有限公司。
河北冀東水泥集團是目前華北地區最大的水泥企業,進軍西部地區是其戰略規劃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但受資金的掣肘,冀東的西北謀略進展并不順利。海德堡希望利用冀東水泥作為橋頭堡,進入到中國廣闊的西部市場。
在南方、拉法基、海螺、海德堡四大企業對于淮海、西南、華南、西北的區域性整合基本成型之外,國際巨頭霍西姆則將投資點放在了地方水泥。
2005年4月29日,華新水泥第二大股東瑞士霍西姆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購買了華新水泥876萬股B股,使其持有股份達到26.11%,與國有股股東華新集團僅差1.8%。
霍西姆集團水泥年生產能力達1.4億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集團之一。該集團擬從河南省華新水泥入手,參與河南省水泥行業的整合。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冶認為,中國的水泥行業即將布局已經基本成型,國際巨頭與國內水泥巨頭分庭對抗,這樣的競爭格局有利于加速水泥行業的淘汰率,從而形成整個行業良好的質量標準。“2006年中國水泥行業產量約為12.4億噸,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首次超過50%,便是絕好的證明。”雷前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