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建設局把循環經濟和改革創新作為發展模式真轉真變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在節能減排打造綠色建筑之都方面推出有力舉措,為全市的建筑業和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他們這一做法近日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
深圳經過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城市建設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城市發展也受到瓶頸性制約,節能減排任務非常艱巨。2006年初,深圳市建設局提出建設事業發展的新目標,就是“建設支柱產業,打造建筑之都”。市建設局明確將循環經濟和自主創新作為建筑業和城市建設發展模式真轉真變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提出建設領域要爭當循環經濟的“排頭兵”,打造建筑之都首先要打造綠色建筑之都;建筑業要切實轉變增長模式,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從傳統粗放型向智力密集型轉變。
首先,從立法解決根本問題。2006年7月,深圳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深圳經濟特區建筑節能條例》。這是我國首部建筑節能法規,也是《深圳市循環經濟促進條例》發布后的首部配套法規。條例對新建建筑節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建筑物用能管理以及可再生能源應用均做出具體規定。條例最大的亮點是確立建筑節能專項驗收制度、12層以下居住建筑必須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1萬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必須安裝空調余熱回收裝置等全國首創的制度。條例還設立建筑節能專項資金,支持建筑節能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及產品研發、示范工程應用等工作,使全市的建筑節能工作有法可依。
其次,以建筑節能為突破口,推動建設領域循環經濟發展。到2020年底,如果新建建筑全部執行節能標準,30%既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則平均每年大約節省用電16.3億千瓦時,折合標準煤69.6萬噸;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85.23344萬噸、二氧化硫4273噸、二氧化氮6250噸、煙塵1726噸、煤渣22.828萬噸;每年減少城市電力負荷增幅18.86萬千瓦,每年節省電力投資15億元人民幣。
第三,對新建和既有建筑實施節能全過程監管,加大對建筑節能、循環經濟的資金扶持力度。如2006年從墻改保證金中撥出887萬元扶持六區和有關單位開展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工作,有力推動全市建筑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時,市建設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2006年出臺《深圳市建設工程新技術推廣應用管理辦法》,實行建設工程新技術認證制度和新技術示范工程制度,并對應用新技術的工程從招標投標、預選承包商管理等方面給予政策獎勵,促進建設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在工程建設中的推廣應用。
在節能減排示范項目推進過程中,深圳市政府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在建筑節能技術的試驗和推廣上加大投入,同時在政府出資建設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項目率先進行建筑節能新技術應用。目前共有24個項目列入全市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工程計劃,總建筑面積達300多萬平方米,總投資額近100億元,其中有5個項目入選國家級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項目,占全國同批入選項目數的20%。全市在建的兩個經濟適用房項目僑香村、深云村已確定為“四節一環保”(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環境保護)的示范工程。此外,還有37個項目被授予市級循環經濟示范項目和園區,初步形成發展綠色建筑和循環經濟的先導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