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的安藤,以裸露的清水混凝土直墻為壓倒性的建筑語言要素,為他贏得了“清水混凝土詩人”的贊譽。他與荷蘭的庫哈斯、瑞士的赫佐格并稱“二十世紀至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建筑大師”。
有一個建筑設計師,來自日本的大阪。
那里的春天很美,櫻花開得像潮水一樣。
那里是日本第二大港口城市,擁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曾數度成為日本的首都。早在公元3世紀,大阪就已經是古代日本對外進行文化交流的門戶地,千百年來,伴隨著人們的移動和集聚,以及物質財富的發達,形成了追求自由、進取、開放、講究精華的風氣,成為日本新文化的創造和發源地。
那里也是川端康成的故鄉。這個清瘦如鶴的“新感覺派”作家,憑借《雪國》、《千羽鶴》及《古都》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之后第二位獲此獎項的東方人。
1941年,已經小有成就的川端康成受關東軍邀請訪問中國,訪問結束后他自費留在中國,并將妻子接到北京,一同游歷。
當川端康成在北京的胡同里轉悠的時候,同年的9月13日,一對雙胞胎兄弟在他的故鄉大阪出生。父親為雙胞胎中的哥哥取名安藤忠雄,在日語里的意思是忠誠和強者。
忠誠強者
這個小孩在平民區的大雜院中成長,附近就是木工所及玻璃制造工廠的制作現場。他曾迷戀過船模和航模制作,并學過木工手藝。
15歲時,他與附近的木匠師傅合力一起改建了自家的房子。這一段學做木工的經歷使他學會了用眼睛和感官來觀察體驗事物,他開始觀察樹木,觀察自然界各式形態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察覺到形態與構成材料之間的平衡感。這也是他第一次嘗到設計建筑的樂趣,他“覺得設計是一個有意思的工作,從此萌發出了做一個職業建筑師的想法”。
從小在關西長大的安藤,開始經常去參觀大阪和京都一帶的角屋、飛云閣、待庵等日本著名茶室,以及高山一帶的古民居等。當時的他,雖然對日本古建筑沒有太多的知識,但還是感覺到了不同建筑形態的不同特性和美感。
當他第一次單獨一人周游日本時,到達了四國的高山,看到當地的傳統民居時,感覺到了其中表現出的謙遜抑郁美學,他的心被風土培養出來的真正意義上的普遍性所打動。
安藤忠雄的成長期,正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后,百廢待興的時代。為了盡快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知識,大批的年輕人開始遠涉重洋,去歐洲學習,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就是其中的代表。1958年,日本音樂學院的青年畢業生小澤征爾,開著一輛懸掛廠家標志的摩托車,孤身去歐洲學習鋼琴和樂隊指揮。比他小6歲的安藤,也萌發出了要“到海外去看看”的強烈愿望。
一天,安藤聽到了一個成為職業拳擊手,可以去曼谷參加職業拳擊賽的消息,他決定去試試。
盡管他個子不高,也不是很健壯,但在短暫的拳擊訓練后,他憑借冷靜果斷的頭腦和精湛的拳擊技巧,成為了一名職業拳手。在不長的拳擊生涯中,安藤忠雄取得了23戰13勝3敗7平手的優良戰績,贏取了豐厚的獎金,而曼谷也成為這個年輕人離開日本后首次踏上的異國土地。
建筑迷魂
二戰對日本造成了毀滅性的災難,美國的轟炸把它最大的城市燒成了荒野,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的爆炸更是造成了空前的破壞,城市的重建成為日本的當務之急。整個日本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建設工地,很多住宅、辦公樓、學校、醫院等幾乎都是倉促建成的,由此也帶來了很多輕質重量的產物。
年少的安藤忠雄身處大阪這個熱火朝天的建筑工地,目睹無數新的建筑物以驚人的速度拔地而起,受到極大的震撼。但是,他認為“在大阪焦土上殘留下來的道路上,又原封不動地無規劃地建起了建筑,是不利于城市發展的。”
1958年的春天,正在讀高二的安藤忠雄在東京看到了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設計的舊帝國飯店,他強烈的體驗到了建筑表現出來的空間感覺,并開始對國外的建筑產生興趣。不久,他又在一個古舊書店里發現了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集,被里面的設計草圖所迷住。從此,他開始不停地反復模仿這些草圖,并下定決心一輩子要搞建筑。
對于想通過自學而進入建筑領域的安藤忠雄而言,勒?柯布西耶的經歷讓他看到了希望。勒?柯布西耶沒有受過正規的建筑教育,卻開拓了現代建筑的發展方向,安藤認為自己也可以成為第二個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為了探索西方古典建筑的根源,進行了長途跋涉的旅行,在他的著作中,敘述了自己如何從旅行中學到許多東西的經歷。安藤忠雄不滿足于只能從圖上看到建筑,也想模仿勒?柯布西耶,開始一次全球的建筑之旅。這時的旅行已經和幾年前的曼谷之旅目的不同了,他更關注的是各地的建筑,而不是僅僅走出去看看那樣簡單。
安藤忠雄在大阪府立城東工業高校畢業后,參加了Semi Mode研究班。這個研究班由已故的長澤節所創立,被稱作是“傳說中的美術學?!?,畢業生大多都是目前都在業界第一線活躍的創意工作者。之后他利用各種途徑,學習了室內設計和制圖等技巧。
通過朋友介紹,他開始接一些家具制作和室內裝潢的工作。這不僅是他維持生計的唯一途徑,也是能夠學習手藝的唯一機會。那段時間,是他人生中極為艱難的日子,但他依然為了建筑而拼命的奮斗,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理想。即使是在經濟上最窘迫的時候,他寧可少吃一頓飯,也要省錢去買最新的建筑雜志,從中汲取靈感。
千里獨行
1960年的5月,世界設計大會在東京召開。丹下健三、楨文彥、菊竹清訓、路易?康、J?努韋爾等世界各地的一流設計大師云集東京,圍繞著設計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這是設計界劃時代的事件,參加這次會議中的許多人,后來成為推動世界建筑和其他設計領域發展的主要力量。
安藤忠雄十分關注這次會議,他找來了這次大會的會議記錄,仔細閱讀了各位大師的思想和言論,“和大家一樣,預感到了將要來臨的飛速發展的趨勢和時代氣息,心情特別激動。”
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也是建筑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通過丹下健三、菊竹清訓等組成的“新陳代謝”小組的活動等,日本建筑界開始受到了世界矚目。國家大劇院、京都國立國際會議中心等國家級大型項目的公開招標,讓很多著名建筑師為此進行了激烈的較量。之后,丹下健三為1964年東京奧林匹克場館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在當時世界性結構表現主義傾向中達到了一個頂點,表明日本的建筑領域終于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1965年,日本解除百姓海外旅游禁令的第一年。
安藤帶著打工攢下的錢,開始了向往已久的旅行,第一站他選擇的就是去拜見勒?柯布西耶。
1965年4月,安藤從日本出發,經過幾個月的顛簸,換乘了不同的交通工具后,終于在9月到達了法國巴黎,非常遺憾的是,勒?柯布西耶在8月27日就已經去世了。但安藤還是找到了他的設計事務所,并參觀了勒?柯布西耶設計的薩伏伊別墅、郎香教堂和拉圖雷特修道院。他在書中寫道,“當時,像雕塑一樣自由表現的混凝土建筑給我留下了強烈的印象,讓我感覺到混凝土是象征著自由表現的第一材料?,F在我的建筑使用清水混凝土材料的設計較多,這也許是由于我20歲出頭時見到了勒?柯布西耶的混凝土建筑,受他影響的緣故吧。”
之后,他觀察世界各地獨特的建筑,邊看邊畫,繪制了大量的速寫草圖。那時,他的攝影作品已經開始被使用在建筑師路易?康的作品集中。
美國建筑的現代建筑與技術,亞洲的宗教和藝術,歐洲的浪漫和傳統,以及非洲的原生形態,極大的開闊了安藤的眼界。在對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下的建筑現象進行探索的時間里,安藤的建筑觀逐步形成了。
在游歐搭船的歸途中,安藤像被什么迷住了似的,在印度孟買下了船,乘火車來到了印度恒河畔的圣地貝拿勒斯。
沿著彎彎河流,河沿西岸建了一大片階梯,緊接背后一大排古味十足的房屋廟宇。河面一艘艘小木船,和在河里沐浴的信徒,旁邊游泳的牛,岸上打坐的僧人,石階上火葬儀式的迷煙一起,構成了一副虛幻般的情景。異常的惡臭,強烈的陽光,漫無邊際的大地,這一混沌的景象將人生存的意義全部顯露了出來,并產生了一種震懾的威力。
他獨自一人,坐在瓦拉納西古城旁的河岸邊,不停地問自己,人到底是為什么而活著?
對于印度人來講,死并不是可怕的事情。死,是為了生,為了再一次的輪回轉世。這里是生與死渾然一體的場所,是永恒的地方。
年輕的安藤竭力抵御著想逃離這個地方的念頭,持續的坐在那里,從白天坐到晚上,終于頓悟:“人總會有倒下去的那一天,那就隨它去吧。我要拼命地按自己的方式去活,用建筑作為武器,去抗爭,去爭取自由,憑借自己的力量去與社會做斗爭?!?
那年,他二十四歲。
由于安藤既沒有在大學接受建筑設計教育,也沒有在哪位建筑大師門下修行過,他養成了只要是感興趣的東西就要學好的個性。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吉迪恩的《空間、時間、建筑》,幸田露伴的《五重塔》以及費爾南德?布翁的《粗石》等書對他的影響深遠?!斑@些書中的主人公都是建筑師,他們對職業的真摯感情成了我的座右銘。在這些書籍中,我學會了作為一名建筑師應該如何去生存的思想和方向?!?
對于僅有高中學歷的安藤而言,世界各地的旅行成為他唯一的老師。
他很喜歡旅行,而他的作品靈感與人生歷練有一部分來自旅行。對他而言,旅行不是單單只為了觀看建筑實體而作身體移動,而是內心深化的思索與探究。
都市彷徨
在《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一書中,他寫道:“旅行,造就了人。我的人生也可以算是一段旅程吧。在沒有接受專門教育的狀況下而志向建筑這件事情,就如同獨自在緊張與不安下迷失在一個陌生地方一樣?!比欢跋瘳F在這樣回過頭來看,我寧可將那視為是因為在苦難中以所得的體驗作為食糧,自己才得以一直生存到現在。往往在孤獨與不安、一個人在都市里彷徨的時候,那樣的感覺便更明顯而具體地流露出來。旅行,也造就了建筑家?!?
他認為,體驗一個建筑的空間是作為建筑師的最基本的素養。這里的體驗是指“親臨現場,呼吸那里的空氣,用手觸摸建筑物的材質,用耳朵去傾聽聲的回響”。
多年以后的演講或講座時,安藤曾多次提到過20多歲的這段時光,他強調“當時我的經驗和想法與現在的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認為年輕時候的體驗,對一個人的人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他告誡現在的年輕人,“要珍惜地度過二十來歲的時光,對建筑以外的,如現代音樂、現代美術、文學、哲學等,對深化自己的思索所需要的東西,二十來歲的時候就要打好堅實的基礎?!?
1969年,他回到故鄉大阪,創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1970年在大阪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這標志著技術至上主義的高峰。在萬國博覽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建筑師爭奇斗艷,創造出了具有未來特征的建筑作品。
11月,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成為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事件。安藤曾多次提到這一件事,“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但對我來說,這時才正是一切的開始”。
就在安藤的事業起步不久時,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大阪的公寓中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只字遺書。
這位追求極致完美的大作家的死亡,給安藤帶來極大的震撼,他開始思索建筑與人生的意義。
在《安藤忠雄連戰連敗》一書中,他寫道,“生命是什么,人生是什么,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一生作回答。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愿意選擇戰斗一生的活法,而且沿著自己認定的道路一直戰斗到最后”。
1976年安藤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長屋,這座兩層高的混凝土住宅,已顯現其設計風格。其后獲得日本建筑學會賞。
此后安藤確立了自己以清水混凝土和幾何形狀為主的個人風格,也得到世界的良好評價。1980年代在關西周邊(特別是神戶?北野町、大阪心齋橋一帶)設計了許多商業設施、寺廟、教會等。1990年代之后公共建筑、美術館,以及海外的建筑設計案開始增加。同時,他開始在多家世界著名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并成為東京大學的終身名譽教授。
1995年,安藤忠雄獲得建筑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他把10萬美元獎金捐贈予1995年神戶大地震后的孤兒。
洞察靈性
如今,功成名就的安藤早已結束了他的“都市彷徨”期,以裸露的清水混凝土直墻為壓倒性的建筑語言要素為他贏得了“清水混凝土詩人”的贊譽。他與荷蘭的庫哈斯、瑞士的赫佐格并稱“二十世紀至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建筑大師”。
他的代表作有“六甲的集合住宅”、“淡路夢舞臺”、“沃斯堡現代藝術館”等等。他所建的房屋無論大小,都很實用,有靈性。他有超強的洞察力,超脫了當今最盛行的運動學派或風格,他的建筑是形式與將要生活那里的人們的綜合統一。
安藤忠雄在中國的建筑活動并不多,近年來設計的作品有上海國際設計中心、湖南長沙陽光100國際新城(住宅區)二期。他還在天津、上海和長沙的岳麓書院等地分別做過專題演講和個人作品展覽。
2005年,安藤忠雄應邀為同濟大學設計“上海國際設計中心”,作為其百年校慶樓。這個設計的線條簡練,體塊清晰,通過單體之間交錯、遞進,形成動感的整體節奏。外墻全部采用玻璃,呈幾何結構,如同幾個立方體的組合,超薄的屋頂加蓋,整個建筑充滿了力量感。
該樓已于2006年10月26日動工,將于2008年底竣工,是國內最大規模的設計中心。這是安藤設計的第一座超高層辦公樓,也是他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
2006年1月14日,安藤忠雄在上海影城舉辦了“建筑的可能性”專場講演會。很多人從其他城市趕到上海,只是為了見到心中的偶像一面。在1200張座位票售罄的情況下,主辦方不得不增加了100余張站票。安藤也不負眾望,一個多小時幽默風趣、實例理論相結合的演講引得掌聲不斷。
演講結束后,當《外灘畫報》的記者問安藤預定行程結束之后會去哪里時,他毫不猶豫的回答“回大阪的事務所”。
大阪對于安藤忠雄而言,不僅僅是一個出生的城市那樣簡單,他的身上帶有很深的大阪的烙印。
他從小成長于大阪,大阪是他的根,是他無論取得多大成就,經歷了多次的旅行,心里依然想回去的家。
在《安藤忠雄論建筑》一書中,他寫道,“我生長的大阪舊市區環境也對我的職業選擇起了很大影響。這是一個整個街區都沉浸在‘物的生產’氣氛中的地區。我自覺不自覺地就想‘干一些制作東西’之類的工作”。
大阪與商業的牽連最早可遠溯至四世紀的仁德天皇,他為了解決大阪蕭條的經濟而實行的退稅政策,讓大阪商業逐漸興盛。嚴格論來,可以說大阪的活力來自于大阪人對商業的熱愛,而論起做生意的熱情與創意,全日本大概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大阪。大阪最重要的特點是中小企業極多,號稱是“小老板的街道”,中小企業在大阪產業的整體結構上大約占據65%以上,其中有不少是靠精練的手藝聞名于世的,著名的方便面日清就是從這里誕生的。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安藤不滿足于做個建筑設計師,而是早早地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務所的動力。盡管當時的他,實力尚不太強,但是大阪人骨子里的崇商之道深深的影響了年輕的安藤,讓他敢于開展自己的事業,并不懈地為此而努力。
大阪追夢
安藤的家人也受此影響,先后走上了開創自己事業的道路。雙胞胎中的弟弟北山孝雄,在東京開設北山創造研究所,經營企業經營顧問、商品設計。3兄弟中最小的弟弟北山孝二郎也是一名建筑師,因為與美國建筑師彼得·愛森曼的合作而知名。
安藤忠雄深深的熱愛著自己的家鄉,他一直生活在這個城市中,即使因為工作或旅行而多次離開,但最終是為了更好的回來。
他把建筑事務所建在了大阪的北區,他的作品遍布在大阪以及整個關西地區——從1981年第一個項目落成起,香村縣直島的博物館群,淡路島的夢舞臺、TOTO療養院與本福寺水御堂三足鼎立,大阪的府立狹山池博物館、近之飛鳥博物館、茨木光之教堂名聲遠播,姬路的兒童館、文學館,京都的TIME’S I & II以及府立陶板名園等等構建了安藤的作品之旅。
無數的人來大阪旅游,只是為了看看安藤忠雄的故鄉,親眼見到他的建筑作品。
2006年,文筑國際主辦了中國首個“安藤忠雄建筑考察研習團”,帶著全國各地的建筑師、設計規劃師、開發商,去實地感受安藤的經典建筑設計的魅力,推動中日建筑文化的深入交流,報名者甚眾。
當這個考察團到達大阪的關西機場時,入境處人員對其中一位持商務簽證的團友的身份產生了質疑,一臉嚴肅,考察團的接待方對檢查人員道明:“他是來大阪拜訪安藤的建筑的。”那個入境處人員當即態度急轉,最后一眾人順利通關,由此可見“安藤忠雄”這個名字對一個城市的影響力。
如今,安藤已經是日本大阪府地區最為知名的當代人物,這個只有高中學歷的建筑設計師成為了大阪這個城市的符號,并不斷推動大阪向前發展。
關一是大阪的第7任市長。大阪現在的城市框架規劃,就是在他的大力推進下形成的。他對御堂筋大道進行了重新建設,對大阪市區的街道、地鐵進行了統一的規劃建設,對改善廣大民眾的生活以及生活環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關一市長的很多舉動在當時的日本都讓人難以理解,但他依然貫徹實施了自己的理念。
60年后的今天,安藤每每漫步在大阪的街道上,都會不時的想起當年關一市長的苦心和英明決策。他一直要求“自己像關一市長一樣,為了使大阪建設得更加美好而不停地奮斗。”
迄今為止,安藤每隔十年左右,就會為大阪市義務做一次改造規劃設計方案,雖然沒有受到政府或企業的任何委托。可是,從1969年的第一個方案至今,安藤做了多個方案,也多次被市規劃局所拒絕。
安藤現在已經是66歲高齡的老人了,但他還是堅持為建設大阪而努力,從不放棄。他在一次演講中對學生說,“像巴黎這樣由追夢的人們所建造的城市是非常使人感動的,我是土生土長的大阪人,我也想在大阪這座城市追逐我的夢想,使其成為在這里生活的人們抱有希望的城市?!?/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