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南海艦隊某工程大隊耗時3年建造的某項重大國防工程順利通過上級驗收,榮獲軍隊優質工程一等獎。近年,他們在南海21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綿長的海岸線上,修建起了300多項國防工程,實現百項工程百優質的目標。
利益的“砝碼”應向質量傾斜
前不久,在南海一次施工中,為了保護剛打好的混凝土不被高鹽分的海水浸壞,這個大隊不惜以每噸7000多元的價格,買來半小時內就可使混凝土凝固的養護液刷在混凝土面上,以延長工程的使用壽命。這一項開支就花了大隊近10萬元,此款預算中卻沒有立項,有人說這不值。
大隊黨委卻認為,從贏利角度看,這筆賬不花最好;但當“天平”的另一頭放的是國防工程質量時,這么算賬就不一定對了。
像這樣算“好”賬與算“對”賬的碰撞在大隊施工過程中隨處可見。
幾年前,這個大隊在參與一項全軍最大的碼頭施工時,在一項新工藝的使用上與上級有關部門的意見不一。原來,這個大隊技術骨干從網上了解到,國外有種鋼筋防腐先進技術,在港口建筑中,只要在鋼筋表層涂上一種新型化學涂料,就可有效地阻隔海水中的氯粒子對鋼筋的直接銹蝕。另外一種微硅粉的運用技術,也可有效地阻隔海水對鋼筋的侵蝕。
得知這些技術,大隊長許乃銀如獲至寶,立即組織技術人員進行試驗,不久,一個建議在這個碼頭建筑中運用“硅粉混凝土”和“環氧涂層鋼筋”的可行性報告送到上級業務部門,不料卻卡了“殼”。原因很簡單:如使用這項技術,僅成本一項就超出300多萬元。一些人猶豫了。
面對不同意見,許乃銀給有關業務部門算了這樣一筆賬:用這兩項技術,雖然成本提高了300多萬元,但可使碼頭使用壽命延長50年,30—50年內還不用大修。而常規做法在10多年內就要維修,每年維修費用最少也要100多萬元;如今多投入300多萬元,將來可節約維修經費數億元。最終這兩項技術在工程中得到運用,后來,這項工程被評為全軍優秀工程。
這個大隊黨委近年為提高國防工程質量,先后額外投入資金達500多萬元。
創新踏上戰場制勝節拍
去年4月,在廣州軍區組織的一次實戰背景條件下的重大演習中,該大隊臨危受命,擔負著45天在某荒島上搶修建3座臨時碼頭的任務。
時間緊任務重,上上下下都捏著一把汗。受領任務后,許乃銀連夜帶領施工人員趕赴工地,用30天提前完成任務。
原本一片懷疑的目光此時換成了驚喜的笑容。這得益于大隊多年來對施工技術的革新和運用。施工中,他們所采用的鋼沉箱結構碼頭使效率提高了十幾倍,而這就是他們緊盯海戰場建設而取得的革新成果。
緊盯海戰場建設搞革新是這個大隊的得意之筆。幾年前,一位技術人員花一年時間用了幾萬元,搞了一項電路技術革新,雖多次得到上級領導肯定,但因不實用而被束之高閣。此事引起大隊黨委反思,革新創新不能只為出名,應緊盯部隊需要。這幾年大隊先后砍去了5項與部隊任務聯系不緊的革新項目,在國防施工過程中,他們按實戰要求不斷改進工藝流程,大膽運用新材料,創造出一個個直接與未來海戰場建設對接的新工藝新方法。
為培養官兵的這種意識,大隊黨委設置了獎勵機制,先后拿出50多萬元對取得革新成果的個人進行重獎,并與個人調職晉銜、選改士官、住房分配等個人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定期聘請工程技術方面的專家和教授授課輔導,拓展官兵思維,解答官兵在自主創新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他們為官兵建造實驗場所,并報銷在革新過程中的一切費用。
幾年來,他們取得了研制攪拌船工藝、環保混凝土、硅粉混凝土、自密式混凝土等幾十項革新成果,其中兩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帶來近千萬元的經濟效益。他們探索出的用島上珊瑚礁代替陸上沙石制混凝土辦法,有效解決了沙石料靠登陸艦從大陸運送難題,在南沙、西沙工程建設中節省了大筆經費。目前,大隊20多項自主革新成果被廣泛地應用到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一線。
業在今朝,功在千秋。近年來,這個大隊4次受到國務院通令嘉獎,5次受到中央軍委通令嘉獎;22項工程分別獲得全國樣板工程獎、全國工程金質獎、國家工程銀質獎、全軍一等獎、全軍優質工程獎等獎項。在長期的西沙、南沙建設中,這個大隊先后榮立集體二、三等功3次,300多人榮立一、二、三等功,68人被評為“南沙建設突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