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謀劃回歸A股市場募資100億元的中國建材,近來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頻頻發債,中國建材及其子公司南方水泥、北方水泥最近兩個月共發行了77億元的短期融資券。
競爭力疲弱
近幾年來,中國建材所收購企業盈利狀況不佳,中國建材面臨巨大的短期負債壓力,最近籌資77億元即為償還銀行負債。
2012年前三季度,南方水泥實現營收216.7億元,凈利潤17.9億元,同比下滑近六成,而這并沒有計入公司當期收到的3.5億元政府補貼。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水泥專家認為,由于未能延續2011年井噴式需求增長、水泥價格瘋漲的狀態,2012年成了華東水泥戰場硝煙彌漫的一年。
走“先做大、再做強”路線的中國建材,在成本控制上顯然還不令人滿意。過去兩年,中國建材比行業內另一巨頭海螺水泥的噸毛利平均低20元。根據國泰君安的推算,中國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在去年二季度的噸凈利為21元,海螺水泥的噸凈利為35元。
去年年底,中國建材和海螺水泥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但在不少人看來,這只是市場低點時的暫時合作。“打打停停是常態。”上述水泥專家認為,尤其是在華東市場,海螺水泥的成本把控能力更強,雙方的“協同”在更大程度上會轉為直接競爭。
大肆兼并重組
通過在水泥行業兼并重組,中國建材在短短數年時間內由一家產能僅300萬噸的企業,躍升至2.6億噸的龐大體量,成為中國最大的水泥生產商。
龐大的規模并不意味著強大的盈利能力,盡管其總資產去年第三季度已經達到了2175億元,但中國建材同期實現歸屬股東的凈利僅有36億元。
伴隨產能狂飆突進的是其高企的負債,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中國建材需要在一年內償還的負債已經達到驚人的1056億元。
銀行為中國建材的低效擴張提供了充足“彈藥”,后者和銀行業緊密“捆綁”在了一起,其目前銀行借款達到了1032億元。
2006年3月在港交所上市前,中國建材僅在山東和江蘇各有一條生產線,產能不到300萬噸。僅僅過了6年,它的產能已躍升至2.6億噸,幾乎占到全國水泥總產能的十分之一,成為中國最大的水泥生產商。
強力收購,是中國建材產能快速膨脹的原因所在。
中國建材上市半年后,國家出臺水泥產業發展政策,鼓勵企業進行跨區域重組聯合和集團化發展。此后,中國建材踏上了狂飆突進的整合之路。
上市前年收入只有47億元的中國建材,在中國推出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后的三年內,接連吞并了130家地方企業,幾乎每隔八九天就有一家水泥廠被納入其麾下。
“常常一個晚上要和七八家企業商談。”在談到東南地區重組推進之時,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此前向媒體透露。
去年水泥市場受到重挫,但這沒能阻擋中國建材的收購腳步,其在第一季度就拿下了35家企業。目前,中國建材聯合重組的企業已逾300家。
千億短債待償
中國建材的資產也已從2008年的589億元膨脹到了2012年三季度末的2175億元。超強的負債能力,支撐了中國建材資產規模擴張。其同期負債由468億元擴大到了1761億元,資產負債率已連年攀升至81%。
但資產和負債規模的膨脹,未能帶來盈利穩定增長。去年前三季度,中國建材營業收入598億元,歸屬股東的凈利潤僅36億元,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均比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下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建材一年內需要償還的債務已經急劇膨脹到千億的規模。截至2012年9月底,中國建材的流動負債為1032億元,占到總負債的58.6%。
中國建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員認為,該公司短期債務比例高,是出于“降低融資成本”考慮,而且“銀行當下更傾向于發放短期貸款”。
那么,中國建材在償還短期債務方面究竟有沒有困難?
作為衡量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之一,中國建材這幾年來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并不盡如人意:2009年至2012年3月,其流動比率幾乎一直在0.7左右徘徊,而速動比率就更低,除2010年以外,均未超過0.6。流動比率反映的是企業每一元流動負債能有多少流動資產作為償還保證,相比流動比率,速動比率中剔除了存貨影響,更能反映企業“立即”償付流動負債的能力。
跑輸大市
中國建材仍在持續擴大規模。未來三年,其預計在水泥板塊投入超過300億元,到“十二五”末,水泥產能將達到5億噸。
除了橫向收購水泥企業,中國建材還在進行縱向兼并,拿下了不少混凝土攪拌站和礦山。據非官方數據,目前中國建材掌握的商品混凝土產能達到3.5億立方米,占到國內產能的近四成。
“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業務形成良好的市場聯動,增強了終端市場話語權和控制力。”中國建材一人士表示。
但中國建材這種“借錢、并購擴張、再借錢、再擴張”的模式已經受到投資者的質疑。
跨國投行Jefferies在去年年底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建材的增長模式需要其每隔幾年就回歸資本市場,如果打破債務擴張和發行股份的惡性循環,就沒有其他方式來保持增長。因此該行維持了中國建材“跑輸大市”的評級。 不止中國建材 水泥整個行業發展問題多
2012年,中國水泥行業卻一片慘淡。經中國水泥協會初步核實,2012年水泥行業利潤總額為560億元,較上年下降近50%。被業內稱之為水泥市場新圣地的新疆地區也未能幸免,甚至比全國降幅水平還要厲害。來自中國建材聯合會2012年全國建筑材料工業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新疆水泥行業實現利潤8.97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7.25億元,同比下滑65.79%。
“造成水泥行業發展進入如此低迷的情形,最大的問題就是產能過剩。”卓創資訊分析師盧寧對記者表示,雖然在2008年后,因為一些政策性的原因,水泥短期內價格上升。但是隨之而來的能源清潔化的政策出臺以及一系列市場要求,加上2012年房產樓市的不景氣,造成水泥需求飽和,水泥產能過剩的情況,那么價格走低,行業虧損更是毋庸置疑。與此同時,這些已經是整個華東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水泥發展的共同問題。
除此之外,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水泥行業集中度發展非常不均衡。根據調查表明,目前國內水泥企業的區域集中度在30%-40%,華東地區的水泥企業行業集中度最高,甚至占有整個東部的70%。海螺、中建材兩家龍頭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到近50%。在細分市場,僅海螺水泥或是中建材一家企業,在浙江省某地區的集中度就達到50%。
水泥行業不能只依靠國家政策進行“被動改革”
雖然近年來水泥全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力度不斷加大,甚至有數據顯示,2009年-2012年共淘汰落后產能近6億噸。但是在大規模的淘汰落后產能后,水泥業產能過剩仍然嚴重。
有業內人士指出,水泥行業不能只依靠國家的淘汰政策進行“被動改革”,它是一個內外都需加強的行業。
“工信部的調研標準以及國家一系列政策都表明,國家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泥的準入條件。然而在近幾年,水泥行業淘汰的覆蓋率雖然已經很廣,但是落實到當地的深度卻依舊不夠。”盧寧認為,國內很多水泥企業,已經隨著生產線的調試和技改,生產能力都已經超過了此前設定的產能。但是有些企業卻在政府的保護下,沒有完全將落后的工藝淘汰,遭淘汰的落后工藝卻依舊存在于某些地方的工廠里,這其中就涉及到當地政府的保護政策
國產水泥出口面臨挑戰
自今7月1日起,歐盟頒布的建筑產品法規(簡稱CPR)將全面取代原來的建筑產品指令(簡稱CPD),這也意味著歐盟建筑產品法規進入強制實施階段,它將對我國建材行業制造商、加工商和銷售貿易商等開拓歐盟市場產生新的挑戰。據悉,CPR法規適用于歐洲市場銷售流通的所有建筑產品,如屋頂材料、瀝青混合料、石膏料、混凝料、水泥、管道、鋪地材料、下水道設備、門窗、玻璃、結構金屬產品、緊固件、保溫材料、防水材料、結構木料、交通信號指示、防火器材和加熱設備等。
競爭力疲弱
近幾年來,中國建材所收購企業盈利狀況不佳,中國建材面臨巨大的短期負債壓力,最近籌資77億元即為償還銀行負債。
2012年前三季度,南方水泥實現營收216.7億元,凈利潤17.9億元,同比下滑近六成,而這并沒有計入公司當期收到的3.5億元政府補貼。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水泥專家認為,由于未能延續2011年井噴式需求增長、水泥價格瘋漲的狀態,2012年成了華東水泥戰場硝煙彌漫的一年。
走“先做大、再做強”路線的中國建材,在成本控制上顯然還不令人滿意。過去兩年,中國建材比行業內另一巨頭海螺水泥的噸毛利平均低20元。根據國泰君安的推算,中國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在去年二季度的噸凈利為21元,海螺水泥的噸凈利為35元。
去年年底,中國建材和海螺水泥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但在不少人看來,這只是市場低點時的暫時合作。“打打停停是常態。”上述水泥專家認為,尤其是在華東市場,海螺水泥的成本把控能力更強,雙方的“協同”在更大程度上會轉為直接競爭。
大肆兼并重組
通過在水泥行業兼并重組,中國建材在短短數年時間內由一家產能僅300萬噸的企業,躍升至2.6億噸的龐大體量,成為中國最大的水泥生產商。
龐大的規模并不意味著強大的盈利能力,盡管其總資產去年第三季度已經達到了2175億元,但中國建材同期實現歸屬股東的凈利僅有36億元。
伴隨產能狂飆突進的是其高企的負債,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中國建材需要在一年內償還的負債已經達到驚人的1056億元。
銀行為中國建材的低效擴張提供了充足“彈藥”,后者和銀行業緊密“捆綁”在了一起,其目前銀行借款達到了1032億元。
2006年3月在港交所上市前,中國建材僅在山東和江蘇各有一條生產線,產能不到300萬噸。僅僅過了6年,它的產能已躍升至2.6億噸,幾乎占到全國水泥總產能的十分之一,成為中國最大的水泥生產商。
強力收購,是中國建材產能快速膨脹的原因所在。
中國建材上市半年后,國家出臺水泥產業發展政策,鼓勵企業進行跨區域重組聯合和集團化發展。此后,中國建材踏上了狂飆突進的整合之路。
上市前年收入只有47億元的中國建材,在中國推出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后的三年內,接連吞并了130家地方企業,幾乎每隔八九天就有一家水泥廠被納入其麾下。
“常常一個晚上要和七八家企業商談。”在談到東南地區重組推進之時,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此前向媒體透露。
去年水泥市場受到重挫,但這沒能阻擋中國建材的收購腳步,其在第一季度就拿下了35家企業。目前,中國建材聯合重組的企業已逾300家。
千億短債待償
中國建材的資產也已從2008年的589億元膨脹到了2012年三季度末的2175億元。超強的負債能力,支撐了中國建材資產規模擴張。其同期負債由468億元擴大到了1761億元,資產負債率已連年攀升至81%。
但資產和負債規模的膨脹,未能帶來盈利穩定增長。去年前三季度,中國建材營業收入598億元,歸屬股東的凈利潤僅36億元,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均比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下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建材一年內需要償還的債務已經急劇膨脹到千億的規模。截至2012年9月底,中國建材的流動負債為1032億元,占到總負債的58.6%。
中國建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員認為,該公司短期債務比例高,是出于“降低融資成本”考慮,而且“銀行當下更傾向于發放短期貸款”。
那么,中國建材在償還短期債務方面究竟有沒有困難?
作為衡量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之一,中國建材這幾年來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并不盡如人意:2009年至2012年3月,其流動比率幾乎一直在0.7左右徘徊,而速動比率就更低,除2010年以外,均未超過0.6。流動比率反映的是企業每一元流動負債能有多少流動資產作為償還保證,相比流動比率,速動比率中剔除了存貨影響,更能反映企業“立即”償付流動負債的能力。
跑輸大市
中國建材仍在持續擴大規模。未來三年,其預計在水泥板塊投入超過300億元,到“十二五”末,水泥產能將達到5億噸。
除了橫向收購水泥企業,中國建材還在進行縱向兼并,拿下了不少混凝土攪拌站和礦山。據非官方數據,目前中國建材掌握的商品混凝土產能達到3.5億立方米,占到國內產能的近四成。
“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業務形成良好的市場聯動,增強了終端市場話語權和控制力。”中國建材一人士表示。
但中國建材這種“借錢、并購擴張、再借錢、再擴張”的模式已經受到投資者的質疑。
跨國投行Jefferies在去年年底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建材的增長模式需要其每隔幾年就回歸資本市場,如果打破債務擴張和發行股份的惡性循環,就沒有其他方式來保持增長。因此該行維持了中國建材“跑輸大市”的評級。 不止中國建材 水泥整個行業發展問題多
2012年,中國水泥行業卻一片慘淡。經中國水泥協會初步核實,2012年水泥行業利潤總額為560億元,較上年下降近50%。被業內稱之為水泥市場新圣地的新疆地區也未能幸免,甚至比全國降幅水平還要厲害。來自中國建材聯合會2012年全國建筑材料工業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新疆水泥行業實現利潤8.97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7.25億元,同比下滑65.79%。
“造成水泥行業發展進入如此低迷的情形,最大的問題就是產能過剩。”卓創資訊分析師盧寧對記者表示,雖然在2008年后,因為一些政策性的原因,水泥短期內價格上升。但是隨之而來的能源清潔化的政策出臺以及一系列市場要求,加上2012年房產樓市的不景氣,造成水泥需求飽和,水泥產能過剩的情況,那么價格走低,行業虧損更是毋庸置疑。與此同時,這些已經是整個華東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水泥發展的共同問題。
除此之外,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水泥行業集中度發展非常不均衡。根據調查表明,目前國內水泥企業的區域集中度在30%-40%,華東地區的水泥企業行業集中度最高,甚至占有整個東部的70%。海螺、中建材兩家龍頭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到近50%。在細分市場,僅海螺水泥或是中建材一家企業,在浙江省某地區的集中度就達到50%。
水泥行業不能只依靠國家政策進行“被動改革”
雖然近年來水泥全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力度不斷加大,甚至有數據顯示,2009年-2012年共淘汰落后產能近6億噸。但是在大規模的淘汰落后產能后,水泥業產能過剩仍然嚴重。
有業內人士指出,水泥行業不能只依靠國家的淘汰政策進行“被動改革”,它是一個內外都需加強的行業。
“工信部的調研標準以及國家一系列政策都表明,國家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泥的準入條件。然而在近幾年,水泥行業淘汰的覆蓋率雖然已經很廣,但是落實到當地的深度卻依舊不夠。”盧寧認為,國內很多水泥企業,已經隨著生產線的調試和技改,生產能力都已經超過了此前設定的產能。但是有些企業卻在政府的保護下,沒有完全將落后的工藝淘汰,遭淘汰的落后工藝卻依舊存在于某些地方的工廠里,這其中就涉及到當地政府的保護政策
國產水泥出口面臨挑戰
自今7月1日起,歐盟頒布的建筑產品法規(簡稱CPR)將全面取代原來的建筑產品指令(簡稱CPD),這也意味著歐盟建筑產品法規進入強制實施階段,它將對我國建材行業制造商、加工商和銷售貿易商等開拓歐盟市場產生新的挑戰。據悉,CPR法規適用于歐洲市場銷售流通的所有建筑產品,如屋頂材料、瀝青混合料、石膏料、混凝料、水泥、管道、鋪地材料、下水道設備、門窗、玻璃、結構金屬產品、緊固件、保溫材料、防水材料、結構木料、交通信號指示、防火器材和加熱設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