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舉行的2011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大會暨50強峰會上,來自全球的工程機械產業巨頭就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及中國裝備制造業成長現狀、發展趨勢、未來前進方向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中聯重科董事長、CEO詹純新,對目前世界工程機械市場現狀做了詳細分析,他認為多極、多元、多彩的全球工程機械產業時代已經來臨。
多極、多元、多彩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詹純新表示,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從沒有像當前這樣緊密聯系,全球行業之間資本、技術、管理,各種資源流動、配置,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歐州的一項技術創新,很快就能進入新興市場,從而改變行業的格局;同樣的,在新興市場的一次資本并購,也會對全球行業產生重要影響。工程機械行業在參與、推進、加速全球化的過程中,進入了一個多極、多元、多彩的產業生態。
詹純新指出,這個生態首先是多極的。不僅有體型龐大、處于食物鏈頂端的超級生物,也有眾多弱小但不失活力的微生物,還有敢于挑戰傳統、挑戰權威的新生代。這個生態也是多元的。新技術、新產品正不斷推陳出新;新理念、新思維正顛覆著傳統模式;東西方文化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時,也在不斷碰撞交融;競爭者可以在此求同存異,客戶們可以各取所需。
這個生態的未來更是多彩的。雖然目前全球工程機械市場遇到了暫時的困難,但從長遠看,仍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我們回報給這個世界的,是凝聚科技的美學,是建設世界的力量,是人類和諧而多彩的家園。
詹純新強調,正因為我們所處的產業生態是多極、多元和多彩的,我們應當攜手同心,共同維護健康有序的行業生態。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市場形勢相對低迷的時期,更應當調動一切積極力量,思考如何共享資源,如何優勢互補,如何在資本、技術、市場等方面有效合作并付諸行動。
在這個生態體系中,中國企業應該做的是,遵循國際規則,尊重各自的文化,學習對方的優勢,包容發展,共同進步。
在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企業新姿態
中國加入WTO短短10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的中國,勢必繼續加快、加深與世界的融合;未來的中國工程機械跨國公司也勢必不斷誕生和快速成長。而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考驗的是中國企業融入國際的心態與姿態。
詹純新表示,中聯重科從實踐中認識到,中國企業要國際化,首先要本土化。也就是要融入當地文化,做當地的企業。所以中國企業融入國際的新姿態,即包容、共享和責任。對此詹純新展開了詳細論述。
詹純新認為,“包容”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包”,也就是“涵”。身處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我們需要海涵他人,通過改變自己而不是試圖改變對方,來融入當地人文,這體現的是一個企業的胸懷。無論是技術合作還是重組并購,我們需要跳出中國人固有的思維去換位思考,要讓別人理解,首先去理解別人,用海涵他人的行為去彌合東西方文化差異。第二層意思是“容”,也就是“納”,要海納對方優秀的成果為我所用,提高我們自身整合資源的能力。這體現的是一個企業的學習能力。2008年中聯重科收購了意大利CIFA公司,中聯重科快速消化、吸收、再創新了CIFA的臂架輕量化設計技術,使泵車質量和穩定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全球最長臂架的80米泵車已創下吉尼斯紀錄。CIFA公司成為集全球研發平臺、全球供應鏈中樞和發達國家市場拓展支撐點于一體的橋頭堡。只有具備快速學習能力,才能收獲更多的話語權,提升掌控能力。因此,“包容”清除的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我們只有學會海涵、海納,方可“出海”。
詹純新指出,共享,意味著坦誠、開放、合作。共享、共創,才可共贏。國際化不是經濟殖民,不是文化殖民,不是誰買下誰、誰征服誰,而是要在共同的愿景下,建立共同的利益體,實現共同發展。在整合CIFA的過程中,我們同樣感受到共享帶來的整合力量。收購初期,CIFA公司的員工和團隊對即將到來的變革懷有各種各樣的心態,溝通效率低,執行力差。直至我們建立了CIFA的發展愿景,并對骨干團隊實施股權激勵,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工作狀態由此完全改觀。所以說,愿景共享讓目標一致,利益共享讓人心凝聚。
對于責任,詹純新認為,責任,意味著企業在國際化中,要在當地做一個好的企業公民,企業要承擔應盡的責任。盡責、負責,才令人尊敬。據詹純新介紹,2008年,中聯重科收購CIFA后,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相當多的跨國公司大幅裁員。但中聯重科沒有辭掉一名意大利員工,反而讓CIFA在中聯總部增加了一個生產車間,中意員工在同一個平臺上工作,形成“廠中廠”模式,不僅化解了CIFA的用工壓力,而且實現制造平臺的共享、制造工藝的提升。
詹純新強調,責任往往是相互的。企業對員工負責,員工必然對企業負責,責任于是演化為一種雙向承諾。“收購至今,我們沒有更換CIFA的管理團隊,而是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這種信任帶來的回報則是員工對企業的忠誠。面對同行的多次邀請,CIFA沒有一名骨干員工流失。在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CIFA管理團隊主動減薪,甚至自籌300萬歐元增資入股,與公司共命運。這便是責任的力量。包容、共享、責任,實質上是一種放低自己、成就他人的胸懷,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必須具備的軟實力。這就是中國企業融入國際的新姿態。”
多極、多元、多彩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詹純新表示,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從沒有像當前這樣緊密聯系,全球行業之間資本、技術、管理,各種資源流動、配置,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歐州的一項技術創新,很快就能進入新興市場,從而改變行業的格局;同樣的,在新興市場的一次資本并購,也會對全球行業產生重要影響。工程機械行業在參與、推進、加速全球化的過程中,進入了一個多極、多元、多彩的產業生態。
詹純新指出,這個生態首先是多極的。不僅有體型龐大、處于食物鏈頂端的超級生物,也有眾多弱小但不失活力的微生物,還有敢于挑戰傳統、挑戰權威的新生代。這個生態也是多元的。新技術、新產品正不斷推陳出新;新理念、新思維正顛覆著傳統模式;東西方文化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時,也在不斷碰撞交融;競爭者可以在此求同存異,客戶們可以各取所需。
這個生態的未來更是多彩的。雖然目前全球工程機械市場遇到了暫時的困難,但從長遠看,仍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我們回報給這個世界的,是凝聚科技的美學,是建設世界的力量,是人類和諧而多彩的家園。
詹純新強調,正因為我們所處的產業生態是多極、多元和多彩的,我們應當攜手同心,共同維護健康有序的行業生態。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市場形勢相對低迷的時期,更應當調動一切積極力量,思考如何共享資源,如何優勢互補,如何在資本、技術、市場等方面有效合作并付諸行動。
在這個生態體系中,中國企業應該做的是,遵循國際規則,尊重各自的文化,學習對方的優勢,包容發展,共同進步。
在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企業新姿態
中國加入WTO短短10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的中國,勢必繼續加快、加深與世界的融合;未來的中國工程機械跨國公司也勢必不斷誕生和快速成長。而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考驗的是中國企業融入國際的心態與姿態。
詹純新表示,中聯重科從實踐中認識到,中國企業要國際化,首先要本土化。也就是要融入當地文化,做當地的企業。所以中國企業融入國際的新姿態,即包容、共享和責任。對此詹純新展開了詳細論述。
詹純新認為,“包容”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包”,也就是“涵”。身處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我們需要海涵他人,通過改變自己而不是試圖改變對方,來融入當地人文,這體現的是一個企業的胸懷。無論是技術合作還是重組并購,我們需要跳出中國人固有的思維去換位思考,要讓別人理解,首先去理解別人,用海涵他人的行為去彌合東西方文化差異。第二層意思是“容”,也就是“納”,要海納對方優秀的成果為我所用,提高我們自身整合資源的能力。這體現的是一個企業的學習能力。2008年中聯重科收購了意大利CIFA公司,中聯重科快速消化、吸收、再創新了CIFA的臂架輕量化設計技術,使泵車質量和穩定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全球最長臂架的80米泵車已創下吉尼斯紀錄。CIFA公司成為集全球研發平臺、全球供應鏈中樞和發達國家市場拓展支撐點于一體的橋頭堡。只有具備快速學習能力,才能收獲更多的話語權,提升掌控能力。因此,“包容”清除的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我們只有學會海涵、海納,方可“出海”。
詹純新指出,共享,意味著坦誠、開放、合作。共享、共創,才可共贏。國際化不是經濟殖民,不是文化殖民,不是誰買下誰、誰征服誰,而是要在共同的愿景下,建立共同的利益體,實現共同發展。在整合CIFA的過程中,我們同樣感受到共享帶來的整合力量。收購初期,CIFA公司的員工和團隊對即將到來的變革懷有各種各樣的心態,溝通效率低,執行力差。直至我們建立了CIFA的發展愿景,并對骨干團隊實施股權激勵,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工作狀態由此完全改觀。所以說,愿景共享讓目標一致,利益共享讓人心凝聚。
對于責任,詹純新認為,責任,意味著企業在國際化中,要在當地做一個好的企業公民,企業要承擔應盡的責任。盡責、負責,才令人尊敬。據詹純新介紹,2008年,中聯重科收購CIFA后,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相當多的跨國公司大幅裁員。但中聯重科沒有辭掉一名意大利員工,反而讓CIFA在中聯總部增加了一個生產車間,中意員工在同一個平臺上工作,形成“廠中廠”模式,不僅化解了CIFA的用工壓力,而且實現制造平臺的共享、制造工藝的提升。
詹純新強調,責任往往是相互的。企業對員工負責,員工必然對企業負責,責任于是演化為一種雙向承諾。“收購至今,我們沒有更換CIFA的管理團隊,而是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這種信任帶來的回報則是員工對企業的忠誠。面對同行的多次邀請,CIFA沒有一名骨干員工流失。在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CIFA管理團隊主動減薪,甚至自籌300萬歐元增資入股,與公司共命運。這便是責任的力量。包容、共享、責任,實質上是一種放低自己、成就他人的胸懷,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必須具備的軟實力。這就是中國企業融入國際的新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