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廣東茂名港,燈火通明,中交一航局二公司茂名港博賀新港區30萬噸級原油碼頭正在緊張施工中。伴著海浪聲、風聲、船舶機械的嘶鳴聲,碼頭工作平臺這艘“砼舟”逐漸成型。
建設一座穩如泰山的工作平臺,是碼頭經得住大風大浪的關鍵。“我們要建設的工作平臺,長70米、寬48米,墩臺高2.5米,相當于一艘輕型航母。”項目經理姜華說。如何在有限的建設工期內,兼顧施工效率和質量,成了項目團隊面臨的首要難題。
潮起潮落,首層混凝土澆注的日期很快到來。凌晨5點,建設者便已“全副武裝”,乘坐交通船趕赴現場。模板清理、預埋件檢查、設備清點、安全交底……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伴隨著施工船舶陸續進場,一時間,各種聲音混作一團,澆注施工隨即開始。
時間仿佛按下了“加速鍵”,轉眼間,夕陽沉入了地平線。“起風了!”透過對講機,多年駐守施工船舶的調度長徐德強敏銳地察覺到風向的改變,隨即向大家通報了這一情況。這可不是個好消息,碼頭西南角的航道出入口正對南海,在“狹管效應”下,偏南風吹來的海水從入口“擠進”后浪高和風力將顯著增強。事實證明,徐德強的判斷沒有錯,泵管隨著施工船舶開始出現小幅晃動,一旦涌浪增大,泵管晃動會更劇烈,極易出現設備損壞和混凝土澆注不均勻等問題。
“平板駁,請將船頭調轉90度,同時增拋兩條錨纜。”徐德強當機立斷。原來,東西落位的船舶在偏南風影響下晃動得更厲害。頂著甲板上迎面而來的海浪,船員們聞令而動,順著風浪的方向操作船頭緩緩轉動,以減少船體受到的沖擊。伴著數條沉重的錨纜拋入水中,錨纜緊緊地抓住海底,船身晃動幅度隨之減小。為避免澆注泵管因晃動遭到損毀,項目團隊專門為泵管增設了牽引繩,維持泵管穩定,盡可能降低涌浪帶來的影響。直到東方露出魚肚白,一夜的戰風斗浪才告一段落。
接下來的57天,項目團隊分三次,順利完成總方量約8400立方米的混凝土澆注。但此時的工作平臺,就像襁褓中的嬰兒,建設者們還要對工作平臺悉心養護,加速其成長。為此,項目團隊自主攻關設計了一款“混凝土無線測溫系統”,能夠遠程實時監測混凝土內部溫度。“就像為混凝土專門定制了一個‘電子溫度計’。”看著實時顯示的數據,技術員鐘良才興奮地說。在“電子溫度計”的監測下,一旦混凝土溫度數值偏高,項目部便可提前干預、“對癥下藥”,有效防止裂縫等質量問題出現。
夕陽西下,海風輕拂,碼頭上的“砼”墻鐵壁靜靜地守護著這片港灣,仿佛在訴說一個關于勤勞與智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