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舉并購的背后,公司未來發展面臨著巨大的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中聯重科目前迎來了最關鍵的艱難時刻。
跨國收購的效應往往并不是馬上顯現。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聯重科)一年前的那次收購,正在面臨著“陷入泥潭”的考驗。
2008年9月,中聯重科與投資伙伴合計出資2.71億歐元收購了CIFA100%股權,中聯重科占股60%,其他投資伙伴則分享剩余的40%股權,同時,中聯重科還將擁有三年優先認購投資伙伴手中股權的權利。
對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而言,進入西歐、中東市場需要時間,通過收購CIFA,中聯重科利用CIFA渠道將自己的產品打入海外市場。
表面上看來,這是一樁不錯的生意。然而,這一起引人注目的跨國并購一開始就受到外界的質疑,隨著中聯重科負債率的急速上升,眾多經營指標的下降,越來越多的投資界人士開始討論這是否是一樁合算的買賣。
一位業內人士評價:CIFA股東在市場最高點賣掉了CIFA公司,中聯重科成了接盤者。
2009年4月21日,中聯重科公布2008年年報,年報顯示:中聯重科在去年開展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并購,尤其是對意大利CIFA公司的收購,使得公司經營規模迅速擴大,同時,巨額負債(資產負債率已由年初的56%上升到超過70%的“危險”境地)迅速飆升。
中聯重科迎來了艱難時刻。
“老大”的誘惑
其實,對于CIFA目前的經營窘境并非沒有前兆,但作為國內龍頭企業的中聯重科為了搶到“老大”的桂冠,在規模面前,風險已經客觀上退居次要地位。
這次世界范圍內的金融海嘯發生的根源是始于去年的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2007年,雖不可預料會產生目前這樣的局面,但可以確定的是,由于次貸的發生,美國及歐洲的房地產市場將在短期很難復蘇。
在這個背景下,海外市場開始出現萎縮,意識到危機的CIFA股東開始擇時退出,中聯重科成了接手者。
在收購后,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接受媒體采訪時坦承,“(收購CIFA)現在的時機似乎也不是最好的,但如果我們的競爭者收購了CIFA,整個格局就是兩個概念,所以我們志在必得”。
詹純新所指的競爭對手是指同在湖南的三一重工(600031,SH)。二者作為湖南長沙的本土工程機械企業,都是以泵車起家的企業,都是以混凝土產機械產品作為主導產品。
不同于中聯重科的國企背景,三一重工靈活的激勵機制,雖然起步晚于中聯重科,但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到了2004年年底的時候,三一重工作為小兄弟,在泵車行業已經超過中聯重科。
2005年,由湖南省政府主導,中聯重科并購國內起重機行業老二——浦阮集團,暫時消除了三一對中聯重科“老大”地位的威脅。但2006年,三一重工主營收入45億多,中聯46億多,而三一的利潤則超過了中聯。特別是海外進軍方面,三一重工更走在了中聯的前面。到2008年底,三一集團已經和中聯重科不相上下,甚至有超過中聯重科的態勢。
中聯重科業績報告顯示,2006年底、2007年底和2008年上半年,海外銷售額占總收入由4.64%增長至11.36%和16.37%,同期三一重工分別為9.15%、18.13%和19.17%。2008年半年報顯示,中聯重科出口較去年同期增長112.66%,高于主營收入72.46%的增長,同期三一重工出口增長168.01%,高于主營收入60.23%的增長
而此次,在競購CIFA的過程中,三一重工又成為中聯重科的強勁對手。
總部設于意大利米蘭附近的CIFA公司成立1928年,目前有900多名員工。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的報告,按照CIFA提供的2007年市場份額,目前在歐洲混凝土泵送機械市場占22.2%的份額,與Schwing公司市場份額相近,落后于占據33.3%的份額的Putzmeister。雖然規模較大,但其經營狀況一直不理想,從2007年起,其股東開始尋找目標將其賣掉。
2008年1月,當CIFA拋出了出售股權的繡球時,包括中聯重科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三一重工在內同時有五家企業參與競標。
2007年,CIFA實現銷售收入約30多億元人民幣,同年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銷售收入約35億元人民幣,兩者相加,2007年合并的混凝土機械銷售收入就達到近70億元人民幣,中聯重科若“拿下”CIFA可一舉超過三一重工,成為湖南工程機械行業老大。
2007年11月,CIFA正式啟動公開競標的出售程序時,中聯重科隨即開始相關的投標工作。從2008年1月底,中聯重科提交了第一輪標書。到2月至3月期間對CIFA進行了盡職調查。3月底,正式提交了具有約束力的標書。6月,與CIFA簽署收購協議,并將在股東大會后正式上報中國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審核。隨后在三個月內收到包括中國證監會、發改委、商務部、外管局和湖南省國資委等監管部門的批準和備案。9月底完成股權交割。
不同于中聯重科對于CIFA公司前景的樂觀,三一重工在完成對其盡職調查后,認為存在如下較大的風險:一是由于2006年CIFA公司經過大規模重組,在此之前財務數據無法核實,加上估值模型的誤差,可能導致公司的估值誤差超過可接受程度;二是某些經銷商在CIFA公司的協議中有排他性協議,可能導致重組方(中聯重科或三一)的產品無法通過該經銷渠道銷售;目前CIFA公司面臨30多個訴訟,多數為工商和客戶違規操作,還有一個專利侵權訴訟,很可能面臨巨額賠償;由于CIFA公司在意大利、保加利亞、希臘、葡萄牙的市場占有率較高,有可以觸及歐盟的反壟斷法;另外,意大利文化相較我國較為懶散,文化差異可能導致生產力低下,訴訟等嚴重問題。
對此次收購,工程機械行業一位高管向《新理財》道出自己的感覺:三一重工當時是否真實有意收購CIFA不好判斷,但作為對手,三一重工一定會參與,此后倍感競爭壓力的中聯重科通過當地政府官員協調,使得三一重工借勢退出競爭。
跨國收購的效應往往并不是馬上顯現。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聯重科)一年前的那次收購,正在面臨著“陷入泥潭”的考驗。
2008年9月,中聯重科與投資伙伴合計出資2.71億歐元收購了CIFA100%股權,中聯重科占股60%,其他投資伙伴則分享剩余的40%股權,同時,中聯重科還將擁有三年優先認購投資伙伴手中股權的權利。
對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而言,進入西歐、中東市場需要時間,通過收購CIFA,中聯重科利用CIFA渠道將自己的產品打入海外市場。
表面上看來,這是一樁不錯的生意。然而,這一起引人注目的跨國并購一開始就受到外界的質疑,隨著中聯重科負債率的急速上升,眾多經營指標的下降,越來越多的投資界人士開始討論這是否是一樁合算的買賣。
一位業內人士評價:CIFA股東在市場最高點賣掉了CIFA公司,中聯重科成了接盤者。
2009年4月21日,中聯重科公布2008年年報,年報顯示:中聯重科在去年開展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并購,尤其是對意大利CIFA公司的收購,使得公司經營規模迅速擴大,同時,巨額負債(資產負債率已由年初的56%上升到超過70%的“危險”境地)迅速飆升。
中聯重科迎來了艱難時刻。
“老大”的誘惑
其實,對于CIFA目前的經營窘境并非沒有前兆,但作為國內龍頭企業的中聯重科為了搶到“老大”的桂冠,在規模面前,風險已經客觀上退居次要地位。
這次世界范圍內的金融海嘯發生的根源是始于去年的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2007年,雖不可預料會產生目前這樣的局面,但可以確定的是,由于次貸的發生,美國及歐洲的房地產市場將在短期很難復蘇。
在這個背景下,海外市場開始出現萎縮,意識到危機的CIFA股東開始擇時退出,中聯重科成了接手者。
在收購后,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接受媒體采訪時坦承,“(收購CIFA)現在的時機似乎也不是最好的,但如果我們的競爭者收購了CIFA,整個格局就是兩個概念,所以我們志在必得”。
詹純新所指的競爭對手是指同在湖南的三一重工(600031,SH)。二者作為湖南長沙的本土工程機械企業,都是以泵車起家的企業,都是以混凝土產機械產品作為主導產品。
不同于中聯重科的國企背景,三一重工靈活的激勵機制,雖然起步晚于中聯重科,但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到了2004年年底的時候,三一重工作為小兄弟,在泵車行業已經超過中聯重科。
2005年,由湖南省政府主導,中聯重科并購國內起重機行業老二——浦阮集團,暫時消除了三一對中聯重科“老大”地位的威脅。但2006年,三一重工主營收入45億多,中聯46億多,而三一的利潤則超過了中聯。特別是海外進軍方面,三一重工更走在了中聯的前面。到2008年底,三一集團已經和中聯重科不相上下,甚至有超過中聯重科的態勢。
中聯重科業績報告顯示,2006年底、2007年底和2008年上半年,海外銷售額占總收入由4.64%增長至11.36%和16.37%,同期三一重工分別為9.15%、18.13%和19.17%。2008年半年報顯示,中聯重科出口較去年同期增長112.66%,高于主營收入72.46%的增長,同期三一重工出口增長168.01%,高于主營收入60.23%的增長
而此次,在競購CIFA的過程中,三一重工又成為中聯重科的強勁對手。
總部設于意大利米蘭附近的CIFA公司成立1928年,目前有900多名員工。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的報告,按照CIFA提供的2007年市場份額,目前在歐洲混凝土泵送機械市場占22.2%的份額,與Schwing公司市場份額相近,落后于占據33.3%的份額的Putzmeister。雖然規模較大,但其經營狀況一直不理想,從2007年起,其股東開始尋找目標將其賣掉。
2008年1月,當CIFA拋出了出售股權的繡球時,包括中聯重科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三一重工在內同時有五家企業參與競標。
2007年,CIFA實現銷售收入約30多億元人民幣,同年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銷售收入約35億元人民幣,兩者相加,2007年合并的混凝土機械銷售收入就達到近70億元人民幣,中聯重科若“拿下”CIFA可一舉超過三一重工,成為湖南工程機械行業老大。
2007年11月,CIFA正式啟動公開競標的出售程序時,中聯重科隨即開始相關的投標工作。從2008年1月底,中聯重科提交了第一輪標書。到2月至3月期間對CIFA進行了盡職調查。3月底,正式提交了具有約束力的標書。6月,與CIFA簽署收購協議,并將在股東大會后正式上報中國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審核。隨后在三個月內收到包括中國證監會、發改委、商務部、外管局和湖南省國資委等監管部門的批準和備案。9月底完成股權交割。
不同于中聯重科對于CIFA公司前景的樂觀,三一重工在完成對其盡職調查后,認為存在如下較大的風險:一是由于2006年CIFA公司經過大規模重組,在此之前財務數據無法核實,加上估值模型的誤差,可能導致公司的估值誤差超過可接受程度;二是某些經銷商在CIFA公司的協議中有排他性協議,可能導致重組方(中聯重科或三一)的產品無法通過該經銷渠道銷售;目前CIFA公司面臨30多個訴訟,多數為工商和客戶違規操作,還有一個專利侵權訴訟,很可能面臨巨額賠償;由于CIFA公司在意大利、保加利亞、希臘、葡萄牙的市場占有率較高,有可以觸及歐盟的反壟斷法;另外,意大利文化相較我國較為懶散,文化差異可能導致生產力低下,訴訟等嚴重問題。
對此次收購,工程機械行業一位高管向《新理財》道出自己的感覺:三一重工當時是否真實有意收購CIFA不好判斷,但作為對手,三一重工一定會參與,此后倍感競爭壓力的中聯重科通過當地政府官員協調,使得三一重工借勢退出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