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結束,時間進入到第四季度,也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時期。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至8月份,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2%,增速比1至7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指出,總的來看,基礎設施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有不少有利條件。
專項債助力基礎設施建設
近期,各地重大投資項目迎來密集開工。9月16號,四川29個交通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包括8個高速公路項目、21個國省干線和紅色旅游公路項目,總投資1808億元。
9月12號,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首批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和開工,23個簽約項目總投資超過110億元。
9月9號,貴州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涉及3000萬以上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項目150個,總投資685.3億元,今年計劃投資約173億元。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各地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顯得極為鍵。
近年來,地方政府債券尤其是專項債已經成為基礎設施補短板的重要資金來源,在穩投資等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魔力”。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額度是2.1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8000億元。據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截至8月底,各地已經發行了約2萬億的新增專項債,其中約1.6萬億已經安排使用。
在已經安排使用的新增專項債券資金中,用于鐵路、公路、棚改、科教文衛等穩投資、補短板領域資金投入約62%,積極帶動有效投資擴大,發揮對民間投資的撬動作用。按照要求,今年限額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要確保9月底前全部發行完畢,10月底前全部撥付到項目上。
業內預計,根據今年全年專項債額度2.15萬億元,按規定的20%測算,專項債做項目資本金可以達到4300億元,考慮到資本金可以撬動三四倍社會資金,撬動資金可達一萬多億元。
專項債申報火熱
9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今年限額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要確保9月底前全部發行完畢,10月底前全部撥付到項目上,督促各地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時明確,根據地方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按規定提前下達2020年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但專項債資金不得用于土地儲備和房地產相關領域等。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近日表示,根據向地方了解的項目準備情況,此次擬提前下達的專項債券重點用于鐵路、軌道交通、城市停車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城鄉電網、天然氣管網和儲氣設施等能源項目,農林水利,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等生態環保項目,職業教育和托幼、醫療、養老等民生服務,冷鏈物流設施,水電氣熱等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其他領域符合條件的項目如準備充分、短期可形成實物工作量,也可以給予支持。
目前,地方抓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積極申報專項債項目,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催促各地盡快上報項目。從多位地方財政、發改人士處了解到,2020年部分專項債額度將在今年四季度下達,最早有望在10月份。目前有的地方已經申報結束,有的仍在申報中。云南省委副書記、省長阮成發就表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要立即行動起來,全力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工作。廣西一位地方發改委人士也表示,“當地專項債申報已經結束,還在等上面反饋。”
機構預計,2020年提前下達的專項債額度最高可達12900億元。這是因為2019年提前下達額度是按照2018年一定比例來確定的,而全國人大確定這一比例最高為60%。2019年專項債額度為21500億元,按60%比例算即為12900億元。
專項債作資本金破冰
今年6月中旬,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及項目配套融資工作的通知》首度明確,專項債可作重大項目資本金。
7、8月間已出現七個項目將專項債作資本金的案例,分別是內蒙古呼和浩特新機場項目、集大高鐵項目以及山東濟寧五個高鐵配套項目。
9月24日,中國債券信息網信息顯示,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重點鐵路建設專項債券(一期)成功發行,其中有三個項目將專項債用作資本金。專項債占資本金比例具有很高的靈活性。三個項目專項債占資本金比例最低為18%,最高為63%。
此前國常會新增專項債100%用于基建投資,且20%可用作資本金,專項債發行帶動的基建投資最高可達1.8倍。9月5日發布的研報估算稱,假設明年發行3萬億元的專項債,其中有20%可以做資本金,按照25%的資本金比例計算,可以撬動的資金在2.4萬億元左右,加上剩余2.4萬億元的專項債可以用于基建建設,可帶動4.8萬億元左右基建投資。
預算績效改革加速
目前,各地財政的另一項工作是預算績效改革。
節前,河北省財政廳印發了《河北省省級部門預算績效管理辦法》《河北省省對下轉移支付資金績效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兩個辦法”),從操作層面對預算績效管理業務流程進行了規范。
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到2020年,省級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
意見要求將預算績效管理拓展到政府投融資等財政政策和財政管理,積極開展政府投資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采購、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債務項目的績效管理,探索開展重大財政管理政策的績效評價。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在“2019年預算績效管理國際研討會”上指出,從目前情況看,今年全年減稅降費規模可能超過年初預計的2萬億元。在企業受益的同時,也使得政府收入增幅明顯減緩。因此,需進一步加強績效管理,把低效無效資金省出來用于急需的領域,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許宏才表示,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對于如何加強預算績效管理,他提出四個重點方面。首先是加強預算績效管理的制度保障。其次是落實主管部門和資金使用單位的主體責任。再次是推動預算績效管理本身提質增效。四是硬化預算績效管理監督和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