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整個泛東北地區水泥行業和多數企業都在充分利用市場之手,開展各種方向的探索和實踐,尋求突圍。依法化解過剩產能、暫停32.5水泥的生產和銷售、動態執行產能置換和錯峰生產、建立去產能過剩基金、爭取減免稅政策......等等,這些都是結合泛東北水泥行業整體實際情況,在國家政策框架和方向上的合理、有效的探索。
但問題是怎樣盡快落實?
我們在調研中也深深感受到泛東北水泥行業、企業的一種強烈期盼:期盼各級政府發揮更大的引導作用;期盼在“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下,地方各級政府部門能夠不越位,更不要失位。
經濟發展中,政府和市場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泛東北水泥行業困局,既有資本盲目性的弊病,也有政府部門職能越位、缺位的因素。
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仍在發揮作用,還在等待供給自行匹配需求,等待市場參與者減少到合適的數量。現實卻是,調節的過程極其緩慢。水泥是業務單一的重資產行業,一般企業不具備主動轉型的能力,更加不愿被市場淘汰。目前,泛東北地區一些大型水泥企業,靠著母公司的資金支持,在虧損中勉強運行。缺乏資金的小型企業,則大多選擇放假歇業,但并沒有退出市場競爭,一但價格回暖就馬上開機。結果是,優不勝,劣不汰,市場幾乎喪失了對供需關系的調節作用。
“看不見的手”失了效,“看得見的手”也脫不開責任。中央政府在前端管理中制定了規則,而在過程管理中,某些地方政府卻不是合格的“裁判員”。比如,國發〔2009〕38號文件、國發〔2013〕41號文件均指出,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堅決遏制產能盲目擴張,可從2009年到2016年,泛東北地區卻新增水泥產能2597萬噸。其中,不乏地方政府為了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為了GDP和稅收,擅自開綠燈、上項目,更有“先上車后補票”的地方保護行為。作為市場的“裁判員”,政府部門不執法、不公正,放大了資本在逐利時的盲目性,場上的競技者要么黯然離場,或者成為新的違規者,市場經濟的活力一降再降。
冰凍三尺,消融起來并不容易。泛東北地區的“裁判員”們,首先,要意識到水泥行業的困局,關乎700億元的債務風險,關乎數十萬職工的生計,關乎“投資不過山海關”的戲謔,關乎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使命。其次,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需要“有為的政府”,而不是“亂為、不為”的政府。再次,要在實際工作中找準水泥產業的引導方向,和市場化的解題方法。
解決泛東北水泥行業的困局,去產量、去產能要同步進行。去產量可以幫助行業實現扭虧,進而為去產能積累資本,其核心是相關政策的落實。去產能的關鍵是建立完善的退出機制,以市場化的方式為主導,輔以政策上的支持。這些都需要各級政府積極作為、科學作為!
在水泥去產能過程中需要政府部門做的還有很多。比如,加強能效、環保、質量等現有標準的執行力度,落實好錯峰生產政策,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又如,建立去產能基金,做好基金的征收和發放工作,用存續企業的利潤補貼退出企業的損失。再如,嚴格執行產能減量置換政策,動態調節產能置換比例,保障行業供需基本平衡。再如,引導有能力的企業轉型發展,在財稅政策上給予傾斜。還有,探索水泥行業碳交易機制,抑制落后、鼓勵先進。
做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答卷,政府要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政府的工作越細致,企業的發展越健康,職工待遇越優厚,經濟社會越有活力,營商環境才算真正得到改善,“看不見的手”才能充分發揮調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