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螺水泥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18年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26.84億—158.55億,同比增加80%—100%。
不只是海螺水泥,2018年,華新水泥預計凈利潤為43.7億—53.9億,同比增長139%—159%;冀東水泥預計凈利潤為14.5億—15.3億,同比增長190%—206%。
2015年時,中國水泥行業曾出現全行業虧損的現象,水泥價格降至歷史低點;短短三年時間,水泥行業究竟發生了什么?
海螺水泥盈利能力令人咋舌:銷售凈利率超東阿阿膠
海螺水泥在公告中稱,業績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受益于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影響,市場供求關系持續改善,公司產品銷售價同比漲幅較大所致。
事實上,2018年,海螺水泥的盈利能力高的令人咋舌。據2018年中報,2018年上半年,海螺水泥的銷售毛利率高達44.43%,這一數字創下了自其2002年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下圖為財聯社根據財報繪制的海螺水泥歷年銷售毛利率走勢:
不只是銷售毛利率,海螺水泥的銷售凈利率也很高。據財報,2018年上半年,海螺水泥銷售凈利率為29.1%,這一數字甚至高于東阿阿膠;同期,東阿阿膠的銷售凈利率為28.94%。
除了海螺水泥外,四川雙馬、塔牌集團、上峰水泥等在A股的水泥企業,其盈利能力也很強。2018年上半年,四川雙馬的銷售毛利率為44.56%,銷售凈利率更是高達30.41%。
水泥價格持續走高背后:環保限產壓力持續增大
事實上,與國外同行相比,當下的中國的水泥行業已是暴利行業。據國聯證券研報,2017年,包括西麥斯、太平洋等國外水泥龍頭企業的銷售毛利率多在20%—30%左右,銷售凈利率則在5%—10%之間。
中國水泥企業盈利能力如此之高,與水泥價格持走高有關。
華創證券在研報中稱,當前的水泥價格和盈利為歷史上最高。而水泥價格的持續高企,與環保限產不無關系。
2016年開啟的秋冬季大氣攻堅戰政策不斷向全國延伸,水泥產業鏈礦山整治、熟料煅燒、水泥粉磨和混凝土攪拌等環節均受到政策管制;目前,錯峰生產現已成為全國大部分區域的常態執行政策。
財富證券研報稱,2018年11月以來,受北方大面積錯峰停產影響,水泥供給緊張,疊加前期水泥庫存一直低位運行,全國水泥價格持續上漲,部分地區水泥價格突破600元/噸。
值得關注的是,環保限產仍在不斷加碼。2018年,京津冀、河南、浙江、山西、安徽等省份出臺了特別排放限制政策,大多在2018年10月起執行尾氣特別排放限值。國聯證券研報稱,日產5000噸熟料線粉塵和硫化物改造費預計1100萬、氮氧化物改造成本更高,結合成本和技術的因素,中小產線面臨環保不達標而關停的風險,供給收縮有望超預期。
水泥奇觀:國內產能利用率持續下跌,進口量暴漲55倍
水泥價格的持續高企,使得中國的水泥量進口大幅增加。據海關總署數據,2018年前11個月,中國水泥熟料進口數量為1043.1萬噸,與上年同期的18.46萬噸相比,漲幅高達55倍以上。
進口水泥量的持續攀升,與國內政策的嚴厲限制有密切關系。2017年底,工信部發布了《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實施辦法加大了減量置換力度,對用于置換的產能限定更加嚴格,對跨省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強調應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產能指標應由轉出地和轉入地省級主管部門分別核實確認,并在各自門戶網上公告。
然而,即便如此,中國國內的水泥產能利用率卻仍在不斷走低。以京津冀地區為例,據天風證券研報,2018年,京津冀地區水泥產量約為0.91億噸,產能利用率僅為57%。2019年1月,工信部再次發文稱,嚴禁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新上項目擴大產能,持續推進落后產能依法依規退出,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