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從瀕臨倒閉到外加劑第一股,紅墻股份怎么做到的?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2-17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惠州日報
核心提示:從剛接手時的一盤爛賬、瀕臨倒閉,到中國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2016年8月23日,更是成為中國第一家以混凝土外加劑為單一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這也是博羅縣培育的首家上市公司。自1995年建立以來,廣東紅墻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墻股份”)一直專注于混凝土外加劑的研發、生產、銷售。2017年公司產值達6.31億元,年繳稅達4896萬元。紅墻股份的發跡有何秘訣?上市給企業帶來怎樣的陣痛和哪些轉變?日前記者進行了實地采訪。

從剛接手時的一盤爛賬、瀕臨倒閉,到中國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2016年8月23日,更是成為中國第一家以混凝土外加劑為單一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這也是博羅縣培育的首家上市公司。自1995年建立以來,廣東紅墻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墻股份”)一直專注于混凝土外加劑的研發、生產、銷售。2017年公司產值達6.31億元,年繳稅達4896萬元。紅墻股份的發跡有何秘訣?上市給企業帶來怎樣的陣痛和哪些轉變?日前記者進行了實地采訪。


在接受記者采訪后,紅墻股份董事長、總裁劉連軍便匆匆趕往江蘇蘇州的一所高校,參加慈善募捐和商議人才培養事宜。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正是高度的責任感和對人才、技術的重視,讓紅墻股份一步步完成蛻變。


創辦


得到中國混凝土科學一代宗師指點


“當時,也不知哪來的勇氣,去接手這么一個自己完全不懂的行業。”談及紅墻公司的創立,劉連軍稱是“緣分”。他戲稱,當年他是去到下屬合資企業審計的,沒想到居然接手了這么一個“燙手山芋”。


據劉連軍回憶,1993年,他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帶著中國第一屆“注冊會計師”的光環和到沿海創業的抱負,南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珠海,在一家企業管財務。


1995年,作為財務負責人,劉連軍到集團公司下屬的一家合資企業查賬,結果這家企業的管理內控很差,財產已被私人合作伙伴掏空。后來,因機緣巧合劉連軍便接手了這家涉足建筑外加劑的企業,這便是紅墻公司的前身了。“外加劑是個‘偏門’,當時中國的建筑外加劑行業也剛起步不久,很少有人涉足。”劉連軍說,當時自己對這行業一竅不通,接手企業后,更多的還是擔心。


1996年初,在好朋友的引薦下,劉連軍登門拜訪了將一生心血都傾注在混凝土行業的“中國混凝土科學一代宗師”吳中偉院士。劉連軍的謙虛好學打動了吳中偉,兩人很快成為了忘年交。吳中偉成為了紅墻公司在外加劑領域的技術引路人,他的精心點化、務實相助,加上劉連軍虛心求教、奮力開拓,讓公司一步步擺脫困境。


夫妻合力在混凝土外加劑行業摸爬滾打


其實,紅墻股份在成長的路上,也離不開公司技術顧問、劉連軍愛人趙利華的付出。自下海創業之后,對建筑外加劑一竅不通的劉連軍有點孤立無援,理工科類畢業的趙利華毅然辭職,輔助劉連軍。“我是學工科類,建筑外加劑行業屬于理工類,我在技術掌握上更加容易上手。”雖然是工科類,但是趙利華搞機械出身的,也是個建筑外加劑的外行。剛涉足外加劑時,趙利華沒日沒夜地學習,整天待在實驗室里搞實驗。掌握建筑外加劑的生產配方和應用要領,并成為紅墻股份的技術領頭人后,她負責紅墻股份的技術20余年。


夫妻勠力同心,奠定了紅墻公司的發展基礎,紅墻股份由此揚帆起航。


轉型


用十年積蓄在石灣建新廠卻遇資金危機


2005年,隨著公司發展的不斷壯大,考慮到戰略布局的調整和物流成本的節約,紅墻股份離開經營10年的珠海,選擇了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博羅縣石灣鎮。


“搬遷到石灣后,是公司發展最快的時光。”劉連軍說,紅墻股份用前十年經營積累的絕大部分資金,在石灣購買了土地,投資建立了紅墻公司第一個合成化工生產基地。2006年10月,紅墻股份新廠區正式落成。


石灣基地的落成既給了劉連軍莫大的欣喜,也讓他再次陷入沉思和迷茫中。他坦承,基地投產后,2007年、2008年,紅墻的效益也逐年增長,但增長有限,主要是受制于資金壓力。“當時,建設石灣的基地時,基本把前十年的積累都耗盡了,用于公司運轉的流動資金顯得不足,后勁難續。”


然而,當時紅墻規模較小,向銀行融資特別不容易。


資金的不足,讓掌舵人劉連軍有過彷徨,特別是2009年初。劉連軍說,紅墻2008年銷售收入大約1.8億元,凈利潤大約2000萬元,企業當時的效益還不錯,活著肯定沒有問題,“但我卻倍加憂慮,因為看不到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哪里,企業發展遇到了瓶頸,想擴大經營規模卻沒有資金支撐,想招攬人才,但企業卻沒有足夠的吸引力。”


誠信經營獲風投信任公司上市搶先機


銀行融資的不易讓紅墻股份下定決心向市場融資。在惠州市和博羅縣中小企業局的牽線下,2009年3月3日,廣東省最大的國有風險投資集團到紅墻股份考察。在初步了解企業各項情況后,紅墻股份規范納稅,從來沒有偷稅漏稅,以誠信贏得了風險投資的芳心。結果,在談判了1小時10分鐘后,該公司當場拍板決定投資紅墻股份。劉連軍感慨:“風投的進入,給紅墻帶來了充足的資金。”2010年,深圳另一家風投的進入,更充實了紅墻的資金。


風投進入后,紅墻開始了公開上市之旅:2010年股改;2013年5月份向中國證監會上報IPO材料;2016年4月8日,紅墻股份通過了中國證監會IPO審核;2016年8月23日,紅墻股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深交所上市,成為全國第一家以外加劑為單一主營業務上市的公司。


紅墻走公開上市之路,帶來的不僅僅是風投和資金支持,更為重要的是,從市場上吸引了一批重要的管理人員、技術研發團隊、銷售骨干加盟紅墻,提升了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產品研發水平、技術服務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


創新


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萬元研發專項資金


紅墻股份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創新和對人才的重視。


在公司成立以來,紅墻股份嚴格秉行“發揮產學研結合優勢”的企業發展思路,堅持技術創新,逐步形成了自主研發、合成新型差異化外加劑的技術力量;建立了專業化的研發平臺和專門的研發機構,公司及子公司設有廣東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每年持續投入不少于1000萬元的研發專項資金,公司和廣西子公司先后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同時,在石灣總部基地,新的研發中心正準備投入使用。


有了科研的支持,當前,紅墻及子公司已在混凝土外加劑生產工藝、環保方面取得授權和已申請專利近百項(其中包含56項發明專利),專利數量居全國同行業排名前三。


所有員工都是公司的財富


如今,走進紅墻股份,在石灣的生產基地內就能看到吳中偉院士的銅像。劉連軍說,樹立銅像是為了更好地記住吳老,也讓大家感受到公司對人才的渴望和重視。


6年前,劉連軍從加拿大請回知名外加劑專家張小富和白淑英夫婦便是最好的證明。張小富說,當年來到紅墻,部分原因是國內混凝土外加劑市場大,中國現在混凝土外加劑用量占到了世界的57%。但是讓張小富下定決心的,是他在網上搜到的一條信息。“搜到他(劉連軍)給吳中偉院士銅像揭牌的新聞,我知道,他有感恩之心,尊重知識分子。”


如今,張小富是紅墻股份的副總裁、總工程師,榮獲惠州市“天鵝計劃”領軍人才稱號。白淑英博士任公司的研發總監。有了他們夫婦倆的強大技術支持,公司混凝土外加劑技術一直保持領先水平。


“最難買的是人心。”劉連軍坦言,公司最核心的不是設備,不是技術,而是員工。“所有的員工都是公司的財富。”如何贏得員工的心,齊心協力創造價值?除了從薪酬、福利等方面重視員工,給員工價值感,在管理上,劉連軍、趙利華夫婦更是用行動影響他們。


員工過生日,劉連軍不會只簡單地送一句祝福語或者禮物,還會以員工的名義,給員工家鄉的學校捐資一、兩萬元。


不僅如此。從珠海搬廠到博羅石灣后,夫妻倆和員工們同住公司宿舍、同吃食堂11年。


對話


“飲水思源,富而思進”


記者:紅墻股份從2009年開始培育上市,到2016年正式掛牌上市,其中有哪些心得體會?


劉連軍: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要獲得更多的資本支持,完成蛻變,上市是最佳選擇。要上市,必須要求企業規范經營、依法納稅。這是讓風投相信、讓中介機構相信、讓證券監管機構相信、讓政府相信的基礎,也是企業未來能成功上市的前提。上市及引進風投的過程中,給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更多的是經營理念與企業開放的精神突破。此外,現代化的經營,除了堅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經營作風外,更要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尋求合作,抱團發展。在優勢互補的前提下,成就他人、成就自己,從而達到共贏的目的。


記者:紅墻股份在發展的十多年間,當地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提供了哪些幫助?


劉連軍:可以說,落戶石灣以來,是紅墻發展最快的時期。企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從動工到投產,政府部門都主動作為,提高審批效率,積極協調辦證、用地、用電等問題。在企業培育上市期間,當地政府更是不遺余力,當地政府部門積極牽線搭橋,協助企業做好申報材料。最讓我感動的是,政府相關部門總是為企業著想,從不找企業麻煩,不給企業增加負擔。


記者: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你怎么看?


劉連軍:飲水思源,富而思進。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地方黨委政府的關心,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我們主動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把回報社會作為應盡的職責來做。在企業經營中,我們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依法納稅、依法落實好環保責任,2014年、2016年,公司連續二次被評為廣東省清潔生產企業。我們還致力于慈善公益事業,未來,我和我的太太會將我們財富的絕大部分用于中國的慈善事業。目前,廣東省紅墻慈善資金會已經成立,首期出資1000萬元,以后逐年增加,慈善將在扶貧助困、家鄉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


◎記者手記


講誠信惜人才重技術


筑就紅墻的蛻變之路


細細回顧紅墻股份成長的23年,我們不難發現,紅墻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到現在成為全國建筑外加劑的龍頭企業之一,其間歷經了不斷的變革和紅墻人的付出。


紅墻股份秉承專注服務于中國混凝土的高度責任心,做中國現代建筑業最好的“糯米汁”。在發展的路上,紅墻股份一直堅守“誠信經營”,無論是在產品質量,還是規范做賬等方面都是如此。產品的質量保證讓紅墻股份贏得了廣泛好評,成功搶占了外加劑的市場。而規范做賬,誠信納稅,讓紅墻股份在企業上市中搶得先機。風投公司的進入,無疑是紅墻股份上市路上的重要一環。風投公司之所以選擇注資紅墻,正是看中了紅墻股份的誠信納稅、誠信經營。可以說,無論何時,誠信經營是企業發展之基。


其實,紅墻股份一路走來,另一個重要的法寶便是對技術、對人才的重視。紅墻股份剛起步時,有幸得到吳中偉院士的指點。紅墻一直秉承吳中偉院士的教誨“發揮產學研結合的優勢,把好質量關,為高性能混凝土提供優良外加劑”。為了感恩吳中偉院士,紅墻股份還在石灣設立新廠區時為其樹立銅像。對人才的重視,讓公司吸引了一大批技術骨干的加入,為企業的創新、技術的領先提供了保障。在紅墻股份,每個員工都是公司財富。正是有了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公司人才濟濟,凝聚力強,為公司現在及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數說


紅墻連續5年躋身行業全國前五位


紅墻股份共有11家全資子公司,直接或間接控股公司6個企業。紅墻股份股本1.25億股,總資產13億元,凈資產9.7億元。2017年,紅墻股份實現營業收入6.3億元,較上年增長約44%;凈利潤約8064萬元,較上年增長約22%;2018年,預計營業收入、凈利潤將較上年度同期大幅增長。同時,紅墻股份已在華南、華中、華東、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區均完成了生產基地的布局。自2012年開始,公司連續5年在全國外加劑行業綜合排名前五位,2017年全國排名第三。連續8年在廣東省、廣西自治區行業排名第一。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安市| 洪湖市| 湖北省| 北安市| 日喀则市| 桑植县| 黔东| 安乡县| 聂拉木县| 永安市| 安国市| 杨浦区| 吉林市| 东莞市| 望谟县| 大竹县| 高青县| 庆元县| 海宁市| 盘山县| 榆社县| 苏尼特右旗| 江西省| 武乡县| 黔西| 邻水| 望奎县| 偏关县| 德令哈市| 五华县| 玉田县| 桦南县| 普洱| 兰西县| 江源县| 墨竹工卡县| 大宁县| 黄石市| 谢通门县| 昆山市|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