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營收753.1億元同增34.65%,歸母凈利158.5億元同增85.87%,扣非歸母凈利140.8億元同增83.28%,EPS2.99元。根據利潤分配方案,2017年每股派發1.2元現金紅利,年度分紅總額63.59億元,股息分派率從30%提升至40.11%。業績和分紅比例符合預期,且業績靠近指引上限,我們認為這是一份極其優秀的經營業績,給了市場完美的交代:
1)銷量增長6.6%,大幅領先行業,海螺其實是水泥行業的成長股;
2017年全國水泥產量略微下0.2%,但是海螺水泥全年實現水泥和熟料銷量為2.95億噸,同比增長 6.6%,遠超行業,市占率持續提升。我們認為海螺在保證核心利潤區的同時,利用是水泥運輸半徑短的特征,進一步拓展新的區域,通過并購及市場化洗牌等方式,不斷拓展新的增長點,2011年至2017年,全國水泥總產量增長約12%而海螺水泥銷量近翻倍;實際上,海螺是水泥中唯一的成長股。
報告期內公司收購了陜西鳳凰建材,增加熟料產能 180 萬噸,水泥產能220萬噸,骨料產能200萬噸。進一步推動國際化戰略,報告期印尼孔雀港粉磨站二期工程順利建成投產,印尼北蘇海螺、柬埔寨馬德望海螺主體工程已完工,預計 2018 年投產,老撾瑯勃拉邦海螺等項目工程建設進入施工高峰期,伏爾加海螺、老撾萬象、緬甸曼德勒等項目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并且當前,我們認為,海螺具備行業內無可匹敵的資金和成本布局等綜合優勢,具備了對國內外龍頭進一步整合的能力,中長期展望4億噸銷量并非難事;
其他業務中骨料、商混等發展迅速,由于國家對礦山資源的收緊,有礦山的海螺資源得到重估,我們判斷骨料未來可能成為利潤增長有一極;
2)在行業并非高景氣背景下的盈利能力提升,且遠超行業,意味著格局的大幅改善和公司競爭力;
我們測算2017年全年出廠均價為247元/噸,同比增長50元/噸;噸毛利87元,同比增長23元/噸;噸凈利為48元/噸,同比增長20元/噸。
其中Q4出廠均價為約281元/噸,同比環比分別增長52、41元/噸;噸毛利113元/噸,同比環比增長35、35元/噸;噸費用基本維持穩定,噸凈利67元/噸,同比環比分別增長36、27元/噸,噸凈利距離2011年歷史最好值87元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并且對比一下其他同業水泥股,可以看出于2011年的整體行業性高景氣所不同,海螺的噸凈利水平2017年遠遠領先于行業;
3)水泥之“茅臺”,現金牛型公司,進一步同行業拉開差距
自2017年Q1開始,海螺進入凈現金狀態,截止2017年底,海螺有息負債(包括長短期借款、長期債券和一年內到期債券)合計139.8億元,在手現金卻達246.6億元(增加約90億),經營性凈現金流173.6億元(自由現金流約150億);
總資產負債率繼續降低約2個百分點降至24.7%,2017年財務費用約2億元,而2018年測算財務費用預計為負;2017年噸三費23.8元,2018年將進一步遠遠拉開與行業差距;
預收賬款21.4億元同增5.93億,顯示海螺水泥在經銷模式下不愁買先付錢后發貨,實際直接反應下游供需緊俏;海螺部分通過直銷渠道,2017年賬上應收票據111億元增加46元,原因是公司收入規模擴大了僅200億,直銷客戶會產生票據(行業固有模式與公司本身無關),其次是會計政策變更,過去可以直接背書給供應商直接視為票據結清,現在政策是實際支付前依然留在公司賬目(借應收票據貸應付賬款,共17個億)。
4)分紅率大幅提升至40%,理所當然預期2018年進一步提升
2017年,海螺分紅比例提升了近10個百分點至40.1%,而我們注意到,2014-2017年資本性支出分別為92.8、87、71、65億元,那么2018年公司資本開始計劃是68億,意味著2018年資本開支很可能比2017年進一步明顯減少,凈現金狀態的公司及豐沛的在手現金加上2018年預計200億元以上的自由現金流,可以合理推斷,40%的分紅率還有大幅提升的空間;
5)水泥界之“巴菲特”
2017年海螺二級市場實現投資收益18.6億元,且全部是水泥股,對冀東水泥和青松建化實現了對股價最高點精準的判斷,而歷史上海螺水泥在2015年同樣實現水泥股投資收益18億元,歷史上還有數輪,對水泥行業投資的洞察力,堪稱水泥界之“巴菲特”;
6)盈利預測及目標價,2000億僅是個小目標
我們認為目前需求只是遲到并未缺席,海螺的確定性遠遠好于其他周期股(包括鋼鐵等行業),而海螺的成長性是市場忽視的方面,資本開支的下行和分紅率的上行,使得海螺這一具備領先優勢的水泥龍頭或將成為現金牛型公司,那么假設2018年分紅比例在40-50%區間,意味著2018年分紅大概率在100億以上,足以支撐海螺水泥2000億以上的市值;
從中長期期邏輯來看,排污許可證、環保稅和環保高壓的態勢沒有出現改變,這輪的華東為首的供需緊平衡持續時間更長,海螺水泥所在的絕大多數區域市場秩序良好。我們認為大概率今年有望在業績提升的同時看到估值中樞的修復(我們認為12-13倍是中性合理的,目前僅對應8.7倍PE(按照2018年200億算));
如下圖是我們對2018年的盈利預測及情形假設,中性預測歸母凈利潤在204億元,我們維持中長期2400億市值對應46元股價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