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稅自去年頒布以來便被寄予厚望,為配合環保稅法的順利實施,近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環境保護部等聯合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
01
環境保護稅法共五章二十八條
分別為總則、計稅依據和應納稅額、稅收減免、征收管理、附則。該法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施行之日起,依照法律規定征收環境保護稅,不再征收排污費。
環保形勢及稅制綠化促進費改稅
我國的排污費改環保稅(污染排放稅)經歷了四個階段,污染者付費原則確立階段、試點-制度建立并完善階段、調整收費標準階段、環保稅提出研究-立法階段(具體進程如圖所示)。在環保稅法通過半年后(6月26日),公眾得以正式參與建言獻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環境保護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
資源環保稅費改革進程
02
你了解的是怎樣的環保稅?
那么有多少人了解這一稅種?環保稅主要向誰征收?稅負又如何計算?化工企業將要受多大影響?
開征環保稅,到底能實現多少稅收收入?
中國環境工業促進會會長楊朝飛曾提出“排污收費相當于對環境的欠量補償,等量補償和超量補償”,而我國的排污收費一直處于欠量補償階段。
另外,排污收費在全國的收費不高,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5年,全國累計征收排污費2115.99億元。其中,2015年征收排污費173億元,繳費戶數28萬戶。其中,全國排污費的半數來自于化工、石油、火電、鋼鐵、水泥、五大行業的繳納。
2015年排污費收入占比
專家認為,此次環保稅把排污費作為稅額下限,征收力度大幅加強,環保稅收入將會大幅提高。數據顯示,2003-2015年,全國累計征收排污費2115.99億元,其中2015年征收排污費173億元。根據中央財經大學估計,環保稅開征后,預計每年環保稅征收規模可達500億元
誰該繳稅?
環境保護稅法的總體思路是由“費”改“稅”,即按照“稅負平移”原則,實現排污費制度向環保稅制度的平穩轉移。法律將“保護和改善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寫入立法宗旨,明確“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納稅人,確定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為應稅污染物。
在稅收征管方面,環境保護費改稅后,征收部門由環保部門改為稅務機關,環保部門配合,確定了“企業申報、稅務征收、環保監測、信息共享”的稅收征管模式。同時,環境保護稅收入全部作為地方稅收入,納入一般公共預算。
該繳多少?
計稅依據方面將應稅污染物的排放量作為計稅依據,其中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按照排放量折合的污染當量數確定;固體廢物按照固體廢物排放量確定;噪聲按照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分貝數確定。
具體到稅額標準將以現行排污費收費標準作為環境保護稅的稅額下限,規定大氣污染物稅額幅度為每污染當量1.2元-12元;水污染物稅額幅度為每污染當量1.4元-14元;固體廢物按不同種類,稅額為每噸5元-1000元;噪聲按超標分貝數,稅額為每月350元-11200元。
化工為稅額大戶,要交多少?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預測,根據“十二五”減排要求,在對2015年污染物排放量預測的基礎上(由于數據取得困難,預測結果只包括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未包括固體廢物和噪音),按照征稅標準,假設實現100%征收率,環保稅收入為456.55億元。
按照行業細分來估算,大氣污染物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工、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5個行業繳納的環保稅,占全部大氣污染物環保稅收入的88%。水污染物中,化工、造紙、醫藥、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發酵和釀造、制革等8個行業繳納的環保稅,占全部水污染物環保稅收入的80%。
如何減稅?
草案還規定了五項免稅情形,包括:農業生產(除規模化養殖)排放污染物;機動車、船舶和航空器等排放污染物;向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場所排放的污染物;符合標準綜合利用的固體廢物排放物;其他情形。
與此同時,為鼓勵企業通過采用先進技術減少污染物排放,草案還規定:“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50%的,減半征收環境保護稅。”
03
環保稅,相關人士如何說?
葛察忠專家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主任、研究員葛察忠認為“環境保護稅法開征在即,各地必須增強緊迫感,明確各部門責任,做好信息對接,抓好稅務部門及企業的人員培訓。特別是完成涉稅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部署和調試等工作。”
“對于一些大企業來說內部管理比較完善,數據核算申報等工作基礎較好,而對于小企業來說,則可能存在一定困難,要加強對小企業要做好征稅服務、指導工作。”費改稅前后的征收對比如圖所示。
改稅前后的征收對比分析
楊朝霞專家
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生態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學系副主任楊朝霞在相關采訪中指出“為了保障環保稅的順利實施,意見稿對于監測數據的真實性保障措施、涉稅信息共享平臺建立等具體操作層面的規定具有積極意義,但環保稅的調節作用還有待于政策的落實,尤其要嚴格環境監測的監管。”
網友A
規定“以固廢為例,冶煉渣每噸25元,粉煤灰每噸30元,爐渣每噸25元,煤矸石每噸5元,尾礦每噸15元。”
感覺濃度取值有問題,燃煤鍋爐不上裝置煙塵不可能到80,能到200內就很不錯了,加上裝置安裝維護的費用,成本就高多了,除硫成本也要包括。還要考慮超標排放的違法成本。
對于企業,個人覺得主要是征收機關改變,由環保局改為稅務,征收方式改為主動納稅。這樣征收范圍會大幅擴大,原來環保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排污企業,這次形勢可能改變,拭目以待吧!
網友B
會增加污染成本,但不會減少污染。
網友C
個人認為環境保護稅的長期影響優于短期。
短期企業對于污染的排放從環境保護稅的角度來看可能是無可奈何的。企業需要運行來盈利,不可能一下子關停,也不能很有效的馬上對污染有效科學的處理,而只會相對較小幅度的調整,彈性是較小的。
但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彈性是較大的,企業有足夠的時間調整企業策略,改進相關技術,處理污染排放問題。
網友D
現在的情況是雖然叫環保稅,但是實際上和排污費的量差不多,只不過是環保部門去收,效果不好,現在改成稅務部門,就硬氣多了。不過我認為,環保稅還是很有發展前景的,這是一種對不好的行為征稅,而不是像所得稅一樣對好的行為征稅。會促進社會福利變大。而且會激勵企業改進工藝,不過可能是因為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嗎,改革還要一步一步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