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年,去產能排在五大重點任務第一位。頭炮如何打響?當務之急,就是出清“僵尸企業”。
7月19日,《河南省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出臺,準確界定我省不同國企功能,堅持分類處置、因企施策,采取債務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多種措施加快處置“僵尸企業”,有針對性地推進國企改革。
“僵尸企業”指那些已經喪失了自我發展能力和市場活力的企業。通常這些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連年虧損,甚至瀕臨倒閉。“僵尸企業”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們依賴非市場因素生存,靠政府補貼、銀行續貸等方式獲得給養。
今年以來,河南省805家國有控股企業中虧損企業達到288家,虧損面約35.7%、虧損額同比增長6.6%。“河南省國企虧損存在多種情況,有的是受行業周期影響,有的是政策性虧損,有的是布局不合理的問題,也有的是技術跟不上市場形勢。”河南省國資委主任肖新明分析說。
“僵尸企業”退出,必須讓市場說了算,而不是靠政府決定誰“活”誰“死”,才能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步伐。
《指導意見》指出,河南省國企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其中,商業類國企以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為主要目標,按照市場化要求實行商業化運作,實現優勝劣汰、有序進退,主要包括工業、商貿類、政府投融資公司。而公益類國企,則以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兼顧經濟效益,包括供水、供電、供氣、供熱和公共交通等企業。根據國企功能界定與分類不同,在改革、發展、監管、考核方面細化了相應的標準和要求。
目前,河南省亟待有序出清的“僵尸企業”集中在煤炭、鋼鐵等行業。記者在鄭煤集團了解到,該集團龍力水泥、中亞化工等13家子公司已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將通過此次國企改革,及時處置低效、無效及不良資產,最終實現全部出清。
按照河南省國企改革的“路線圖”,國企功能界定與分類明晰后,將通過重組整合一批、股份制改造一批、轉讓退出一批、剝離移交一批,收縮過長的戰線和過大的攤子,解決“人往哪里去、錢從哪里來、事由誰來辦”等實際問題。
國企分類涉及企業、行業、領域眾多,且大部分牽涉到地方政府,利益藩籬甚多。對此,河南省深化國有工業企業改革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表示,遵循“誰出資誰分類”的原則,最終由各地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負責制定所出資企業的功能界定和分類方案,報本級政府批準后實施,力爭年底前實現改革大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