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的發展與國家政策走向、宏觀經濟好壞密切相關,因此,作為政府施政“風向標”的政府工作報告便成為了每年建筑業關注的焦點。今年,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詳細闡述了2016年政府工作重點,其中,涉及建筑業的相關內容多達20余條,明確了今年建筑業的改革發展方向。
對于建筑業而言,國家政策的延續性是發展的關鍵,而這也是行業多年來能夠保持高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近幾年的營商環境排名在不斷上升,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監管環境逐步向好,李克強總理19000余字的報告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在穩發展基礎不變的大環境下,對照報告,建筑業最關心的兩大問題便有了清晰的答案:2016年,建筑業的發展機遇如何?2016年,建筑業改革環境會怎樣?
“機遇”更青睞有備而來者
報告指出,2016年,國家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赤字率從2015年的2.1%提高到3%,年增加5600億元;2016年,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3%左右,社會融資規模余額增長13%左右,貨幣政策重心仍將落腳于企穩實體經濟,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表明,國家對未來經濟發展依然充滿信心。
2016年,在穩健偏寬松的貨幣政策下,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不斷加大。報告明確提出了21條與建筑業發展密切相關的舉措,包括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建設;啟動實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項目,如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網等民生項目;鐵路投資要保持在8000億元以上,新投產里程8000公里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萬套等,從宏觀層面上為行業發展定下了基調。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新型城鎮化推進下的棚戶區改造、地下管網建設,還是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以及“一帶一路”戰略下的“走出去”合作項目,都顯示出其對一類建筑業企業的選擇偏好———專業性強、融資能力強、管理水平高的綜合競爭力一流的企業。這也意味著,在近年來的改革轉型中脫穎而出的企業,已經天然地獲得了政策紅利,在改革面前踟躇不前的企業、頑固堅守粗放型發展模式的企業已經失去了參與競爭的機會,“強者恒強”的局面或將到來。
“工匠精神” 促行業全面轉型
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一詞首次出現在了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批量化生產”思維模式將逐步向追求嚴謹制造力和強大創新力的精益求精思維模式、行為模式轉變。
從社會發展的要求來看,為更好地服務新型城鎮化發展,建筑業必須不斷提高產品品質、提升精細化服務能力,在多樣化產品、綠色節能建筑和智慧城市等方面下足功夫;而從企業角度來看,未來,堅定、踏實、有責任感、能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踐行“硬承諾”的品牌企業將更受市場歡迎。
回顧近年來建筑業的改革發展,主管部門開展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推動統一開放建筑市場建立、施行行業資質改革以及建立全國聯網的監管與誠信一體化平臺等,都是與總理提出的“工匠精神”的遙相呼應。
由此來看,2016年,建筑業改革重點已然清晰:行業將以市場化為導向、以整飭發展秩序為重點,企業將以能力提升為重點,在建設方式、技術路徑、市場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砥礪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