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單一的變化,而是全方面的改變與進步。
剛剛實施2年的水泥錯峰生產,其影響力和作用力,也正在以縱橫并驅之勢,快速蔓延,尤其在2015年下半年,水泥錯峰生產已不僅僅是北方采暖區的事,甚至已不僅僅是水泥行業的事了。
錯峰生產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北方采暖區冬季霧霾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但隨著錯峰生產的不斷實踐,其意義與影響也向著縱深延展。
不僅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水泥企業也有了錯峰的決心與實踐,甚至于其他產能過剩的傳統行業,也汲取了水泥錯峰的經驗,結合自身條件,踐行了“錯峰”的精神。錯峰的內涵也因此得到了極大豐富。
北“峰”南吹
曾有專家預估,水泥行業冬季錯峰生產4個月,整個北方地區可減少煤炭消耗436萬噸,減少煙氣排放1774億立方米。更重要的是實行錯峰生產后,僅華北和東北地區在冬季統一停窯4至5個月,就可將水泥產能過剩由目前的51%減少到16%至21%,趨于合理水平,提高行業景氣度。
對于深陷產能過剩、價格下跌,背負排污大戶的水泥行業來說,錯峰生產的優勢無需多言,北方地區的水泥企業在錯峰的過程中紛紛受益。但幾家歡喜幾家愁,霧霾和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是全國性的問題。如何化解產能過剩,提高效益,同樣是南方地區水泥企業的心頭之患。
北方地區近幾年來錯峰生產的成功實踐,讓南方地區的水泥企業和行業協會坐不住了。雖然南方地區沒有采暖季,但是梅雨季節、電力有缺口的夏季都是有條件執行錯峰生產的季節。南方地區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實行錯峰。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在接受采訪時多次表示錯峰生產的經驗值得推廣。不僅在北方采暖區錯峰生產,還應在南方和全國范圍內推行,緩解供需矛盾、霧霾等問題。
南方水泥總裁肖家祥也曾表示,應由環保部和工信部牽頭,在南方地區開展以減少碳排放和節能為主要方式的常態化限產,并在春節、夏季高溫等用能高峰季節開展錯峰生產。
南方水泥旗下企業就多次在夏季用電高峰進行停窯檢修,也曾多次發動旗下企業輪流停產,以此實現限產節能,避免資源浪費。
雖然許多業內人士對于錯峰也應在南方地區進行推廣有了共識,希望能盡快推行,但若是沒有政府的政策支撐,僅僅依靠行業自律,很難推行下去。
湖南經信委原材料處雖曾提出在區域之間按市場需求和環境容量合理組織生產,采取錯峰生產等措施,積極維護市場供求平衡和市場競爭秩序,卻并未明確出臺錯峰生產相關政策。
但在近日,南方地區水泥錯峰生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四川省水泥協會結合工信部、環境部《關于在北方采暖區全面試行冬季水泥錯峰生產的通知》精神,在近年來推動行業自律、試行停窯檢修工作基礎上,制定了《四川省水泥行業2016年季節性錯峰生產實施方案》,并征求了各市(州)經濟和信息化委及全省前10戶重點水泥企業意見。
季節性錯峰生產時間有明確規定:各水泥生產線全年季節性錯峰生產時間不少于125天。同時,根據各地發展不平衡、污染防治的實際情況,實施區域和階段差異化錯峰生產。在春節期間、高溫雨季、冬春季節盡量安排停窯檢修。
這是四川省乃至南方地區水泥行業首次開展季節性錯峰生產。更重要的是,此次“錯峰”得到了有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四川省經信委、省環保廳聯合下發《關于開展水泥行業季節性錯峰生產的通知》。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可與支持,使得這次“錯峰”的嘗試變得更有力度。
可以說,錯峰生產不再是北方地區的專利。南方的省市也開始探索屬于自己的錯峰生產方式,利用“錯峰”這一大潮,推進化解產能過剩以及環境保護工作。
“峰”襲多方
產能過剩,如今是困擾我國眾多傳統工業的難題。除卻水泥之外,鋼鐵、煤炭、平板玻璃等“難兄難弟”都在產能過剩和經濟下行的漩渦中掙扎。傳統工業如何破解瓶頸,進而實現轉型,成了擺在這些行業面前的頭等大事。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徐德龍曾表示,對于污染較重的重工業,都應實行錯峰生產機制,水泥工業需要與鋼鐵工業、化工工業達成共識,重工業都聯動起來,自我約束。
水泥錯峰生產,帶來的環境以及經濟效應,無疑給其他產能過剩行業提供了示范和參考,也給苦于解決傳統工業帶來環境問題、產能問題的政府相關部門以靈感。
2015年11月,環保部緊急印發《關于做好今冬明春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工業企業治理方面,積極開展鋼鐵、水泥等行業錯峰生產,加快重點行業環保提標改造步伐,加大涉氣企業排查力度,強化對重點企業監管,確保治理設施穩定運行。
國家的相關部門已經從水泥行業錯峰生產中得到了靈感,明確將“錯峰”與污染治理,減少排放相結合,并將其運用到其他高污染行業。
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推動下,這使得這股新“峰”自然而然地吹到了諸如鋼鐵、化工等行業中去。
更重要的是,“錯峰”,作為已經得到實踐并在化解過剩和環境保護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的方式,得到了其他產能過剩行業自發的認可與支持。
譬如在鋼鐵、電解鋁、煤炭等行業,“錯峰”也在悄悄盛行。
與水泥行業不同,鋼鐵等行業因生產方式、地域分布所限,難以實現水泥錯峰生產式的“停窯幾個月”。但也通過錯峰用電、行業自律等方式進行屬于自己的“錯峰”。
鋼鐵行業錯峰用電也并非稀奇事,近幾年,不僅鋼鐵行業,其他高耗能行業也都在夏季用電高峰進行錯峰或是避峰用電,借此節約生產成本。但是,隨著行業形勢的越發嚴峻,水泥錯峰生產的實踐示范,錯峰用電更添加了節能降耗、調節生產的內涵。
例如寶鋼集團一般在用電高峰季來臨前就擬定了合理安排避峰用電生產優化方案,對其上海生產基地的生產進行相應調整。沙鋼集團的負責人也曾表示,將錯開高峰盡量多用低谷電,在用電高峰期,組織安排主要冶煉設備停爐大修。
通過在用電高峰季節進行生產方案調整設備檢修等方式,鋼鐵行業的產能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節約電力的同時也降低了生產的成本。
而電解鋁行業則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通過彈性生產、協議減產的方式,以減少產能,僅2015年就實現了全年減產500萬噸,其節約的能源資源量更是可觀。
更重要的是,在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協調下,產能在全國占比達到75%的14家電解鋁企業承諾關停產能計劃不再重啟,已建成產能至少在1年內暫不投運。
電解鋁行業通過行業協會的協調引領,實現了彈性生產,達到了與水泥錯峰生產相同的目的。
煤炭行業在產能過剩,需求不旺,環保要求越發嚴苛的形勢下,也不斷思考如何突破困局。
2015年初,神華集團、中煤能源煤炭產量同比下降均超三成,中煤產量更是連續4個月環比下降。春節期間,大量煤礦停產放假。這些信號表明,市場“寒冬”下,控制產量已成行業共識。煤炭行業脫困工作第24次聯席會議也把關注點放在生產環節,包括“違法違規建設生產、不安全生產、超能力生產、劣質煤生產和消費”等方面。
煤炭行業如今有意識的從生產環節的控制開始,減少產量。這種方式與水泥錯峰生產雛形極為相似,在國家去產能的大背景下,也將逐漸完善,發揮功能。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產能過剩行業都吸取了水泥錯峰生產的有益經驗,進行著屬于自身的“錯峰”嘗試。雖然各自采用的方式不同,但核心的內容卻與水泥錯峰一脈相承。
“錯峰”,這一原意為兩個以上水源地的洪峰在不同時間到達某一地點的詞語,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被引申至多個行業中,席卷多方。
水泥錯峰生產經過幾年的發展,其蘊含的意義以及影響早已跳出北方地區,更跳出了水泥行業,成為傳統工業化解產能過剩和保護環境的方式,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的決心。這使得它的內容更充實豐富,也是它能夠由水泥行業延伸至其他產能過剩的行業中去,并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與認可的重要原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水泥錯峰生產這一顆火種如今已成熊熊之勢。若能多幾個向水泥錯峰生產這般產生重大影響的意識創新,水泥行業甚至是傳統工業“去產能”之路,又何愁不走得更順、更遠?若是有了一顆又一顆這樣有力的火種,傳統工業的轉型升級之路也定當是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