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17時20分,中建西部建設貴州公司開展試驗,成功將C90高強高性能機制山砂混凝土泵送至云貴第一高樓--貴陽花果園雙子塔西塔頂端,泵送垂直高度達345米,一舉創下全國C90機制山砂混凝土泵送高度新紀錄。
在歷經數月潛心研究、數日精心準備的基礎上,29日上午9時,中建西部建設貴州公司彭家灣攪拌站就為試驗混凝土的生產緊鑼密鼓地做著準備。15時30分,隨著機操工鄭重地按下操作按鈕,攪拌樓操作間瞬間安靜下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屏幕,監控著特供砂石、PO52.5水泥、微硅粉、微珠、高性能減水劑等原材料向攪拌機匯聚、融合。15時38分,在緊張而激動的氛圍中,第一罐混凝土順利出機,經快速檢測,該混凝土的和易性與泵送性等性能完全滿足試驗要求。16時整,在又加入兩罐精心配制的混凝土后,攪拌車在試驗團隊的護送下,隆重地向雙子塔進發。
泵送成功
16時25分,攪拌車到達雙子塔西塔,彼時,由貴州省建設廳、貴陽市技監局以及試驗合作方中建四局六公司、貴州中建建筑科研設計院等多家單位組成的“迎親隊伍”早已在此等候。在對混凝土進行再次檢測合格后,“迎送親隊伍”迫不及待地登上電梯,直奔345米的塔頂而去,等待試驗成功一刻。
17時20分,糊漿般的混凝土“狠狠甩開地心引力、管壁摩擦力等牢牢拖住的后腿”,順利“蹦”至345米高空,在一陣簡短而熱烈的掌聲之后,現場的人們紛紛掏出相機和手機,記錄這歷史性的瞬間。
中建西部建設貴州公司彭家灣攪拌站技術負責人馬佳不無激動地說,“這真是一次難忘的經歷,難忘的不僅是取得的成果,更有過程中團隊無數個日夜奮斗的艱辛!”馬佳進一步介紹,“由于機制山砂棱角分明、針片狀顆粒多、表面粗超、石粉含量不穩定、含泥量高的特點,致使原材料的選擇超越‘第一次吃螃蟹’的困難,成為試驗開展初期的最大工作障礙,經過3個月的苦苦尋找以及試配和論證之后,團隊才從眾多原材料中遴選出滿足試驗要求的此次使用的骨料。”
密切關注
據了解,由于我國主要使用機制山砂混凝土的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致使國內對機制山砂的研究較河沙而言并不十分深入,對高強高性能山砂混凝土超高泵送的研究更是才處于起步階段。隨著西部經濟的快速崛起,加上河沙資源的日益枯竭,機制山砂的運用將越來越普及。此次試驗的成功,不僅為將來高強山砂混凝土的超高泵送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對促進生態保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