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新常態”這個詞就頻繁出現的,房地產市場對于“新常態”的反應更是積極。一方面源于房地產企業一貫以來的敏銳,另一方面新的經濟形式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似乎的確是個挑戰。
新常態與環保壓力讓建筑業承受新挑戰
國家對于建筑行業環保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對于建筑工人的權益保護也日益提升,這些無不觸動著開發商敏銳的神經,增加了房企開發項目的成本與難度。比如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早已執行的現場攪拌砂漿禁令,逐漸推廣到了二三線城市,廣東清遠就根據《散裝水泥管理辦法》、《廣東省促進散裝水泥發展和應用規定》(廣東省政府令156號)等法律法規,在市區范圍內的建設工程項目,限期禁止在施工現場攪拌砂漿,推廣應用預拌砂漿。體現出了建筑業政治施工污染的堅定信心。武漢市也在農民工工資的發放方式上做了新的嘗試,建設單位、施工總承包企業應當在開展專用賬戶管理業務的商業銀行開設專用賬戶,專門用于保障農民工工資的發放。建設單位、施工總承包企業應當按時足額將農民工工資暫付款撥付到專用賬戶,不得拖延付款。農民工工資由商業銀行統一代發,每月第10個工作日前經專用賬戶直接劃撥到農民工的個人工資銀行卡上。專用賬戶資金不足的,由用人單位自行補足。
長久來看,這些在建筑行業的新舉措都是為“新常態”做出的積極嘗試。但對與開發商和房企業來說人力和環保成本的增加,無疑對新一年市場的預期和信心產生了影響。根據RICS對于去年第四季度開始中國建筑市場調查顯示,整體建筑工程量繼續下滑,且下滑速度較前一季度更快。事實上,在最后的三個月中,凈值顯示由第三季度的-17驟降至-41。除了基礎設施建設之外,其他領域的建筑工程量均進一步回落。由于私營工業和私營商業領域下滑尤其嚴重,私營建筑市場工程量縮水最為明顯。30%的受訪者表示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量上升,這也表明政府為維持經濟增長勢頭而擴大基礎設施投資規模的嘗試已初見成效。同時,公共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工程量連續兩個季度下跌。需求不足、財務限制以及規劃和監管仍是制約建筑工程量增長的顯要因素,83%的受訪者對其表示了憂慮。
建筑工業化為建筑業提供“強心針”
但是在這份調查報告中,有一個細節特別值得注意,那就是調查結果表明,受訪者認為客戶可持續性預算在2015年很有可能減少而非增加。而被問及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普及性時,33%的受訪者表示在進行本季度調查時使用了BIM,且大多數將其用于成本管理。足以說明在建筑產業中,包括BIM建模在內的模塊化、工業化建筑設計已經進入了開發商的視野,并且卓有成效地在展現縮短工期、控制成本的作用。
建筑工業化在其他方面的發展,就顯得更加高歌猛進。中南建設等房企正在嘗試用機器人去取代部分人工,以減少工人數量減少和用工成本增加給企業帶來的困境。王石(微博 博客)也曾公開表示萬科在關注機器人行業,多家房企更是在今年試水綠色建筑和住宅工業化,不少設計機構也表示出對BIM、預制件等住宅產業化進程的興趣。
北京建筑設計院第十設計所副所長樊則森就表示,消除地產行業的污染要從源頭上控制。他認為,通過提高建筑本身的性能來改善節能環保,才是綠色地產未來的方向。
從去年開始,政府投資的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等建筑,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機場、車站、賓館、飯店、商場和寫字樓等大型公共建筑,都要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萬科、方興、當代、朗詩等房地產企業均涉足了綠色地產。萬科實行“綠色建筑三步走”:第一是精裝修,第二是住宅產業化,第三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目前的綠色地產,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即增加投資,用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改善室內環境,但仍需電等能源,這種是不環保的;被動型即最大程度減小熱損失,利用墻體厚度最大限度維持室內熱環境。因此,被動型相對主動型更為環保,
由于制作工序比較簡單,施工難度不大,且需求量大,預制板極有可能成為住宅產業化切入建筑業的第一個環節。而且這種重復的可以標準化的工藝是最容易被機器人替代的,而且工人重復勞動久了會感到疲憊,可能會降低板材質量,但是機器人取代工人卻可以順利解決這一質量問題,生產出的預制板有統一的標準,質量安全有保證,制作好之后可以直接運到工業就可以投入使用。
此前國務院就曾發布《綠色建筑行動方案》,要求推動結構件、部品、部件的標準化,推廣適合工業化生產的預制裝配式混凝土、鋼結構等建筑體系,加快發展建設工程的預制和裝配技術。上海、廈門、合肥等城市也已經開展建筑預制化的探索。
目前建筑業的工業化程度很低,建筑施工環節的不少工藝流程都要靠工人現場完成,受人為因素、環境影響較大,這是導致質量通病難以根治的重要因素。如果實現住宅工業化以生產線替代傳統粗放式的建材生產,或許能給這個傳統行業帶來些改變。
人力施工往往容易出現建筑精度上的誤差。比如地坪的測試需要有經驗的工人用肉眼檢測,但在實際操作中,人為因素會影響建筑細節,瑕疵便會出現。機器人就可以通過標準化的設定,來保證建材質量和施工質量,讓建筑“零缺陷”。同時,“零缺陷”建筑的打造需要機器人新技術搭配新材料。周楊表示,如果建材使用輕質板材,可以降低住宅稱重,從而降低打樁建造地基的成本。
同時,這些輕質板材又可以由建筑機器人來制作,這就實現了新技術和新材料的聯動,從而既保證了建筑施工質量,又降低建筑成本,給利潤越來越薄的房地產行業帶來一絲喘息的機會。
目前在中南等房企嘗試的NPC體系下,將建筑所需材料提前在工廠進行預制生產,再到現場進行裝配;采用NPC技術建造的項目,與傳統施工方式相比,縮短工期近三分之一,每平方米耗水量比傳統施工方法減少63%,木模板使用量減少87%,建筑垃圾產生量減少91%。可見住宅產業化將是重塑建筑行業信心的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