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4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國家標準2007年第12號(總第112號)公告,批準發布了《水泥混凝土和砂漿用合成纖維》國家標準,標準編號為:GB/T 21120-2007,該標準批準日期為2007年11月1日,自2008年6月1日起實施日期。
具體見: http://www.sac.gov.cn。
隨著現代建筑技術的不斷提高,對水泥混凝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朝著高強度、高韌性、高耐久性、高體積穩定性和良好的工作性的方向發展。研究表明,在水泥基中加入不連續的纖維是提高混凝土的韌性、耐沖擊性、抗滲性的有效途徑。大量實驗又證明,在混凝土中加入少量的纖維,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變化不大,而混凝土的抗塑性收縮性能、抗滲性、抗凍性、抗沖擊性、抗彎強度、抗腐蝕性有明顯提高。合成纖維用于水泥混凝土和砂漿是近年來發展迅速、應用量較大的防裂、抗裂、增韌、增強的高性能復合新材料,其彌補了水泥基材料的固有缺陷,成為繼鋼筋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之后,高性能混凝土技術發展新的里程碑。為促進合成纖維材料的發展和混凝土行業的技術進步,適應我國纖維增強混凝土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在編制過程中突出以下特點:一用于水泥混凝土和砂漿的合成纖維僅限于:聚丙烯纖維、聚丙烯腈纖維、聚酰胺纖維、聚乙烯醇纖維。經試驗驗證和國外資料反映,聚酯類纖維不能滿足耐堿要求,所以本標準不包含該類纖維(包括經過表面處理或改性纖維)。對于聚乙烯纖維,按目前的合成纖維表面處理技術其與水泥混凝土和砂漿的握裹力仍舊較差,不適合在水泥混凝土和砂漿中使用,所以本標準中不推薦使用聚乙烯纖維。今后如纖維表面處理技術發展,能解決其與水泥混凝土和砂漿的握裹問題,再經試驗確認。二標準中不僅包含合成纖維自身的技術指標,而且還包含應用到工程中應注意或需要測定的指標;三標準立足國內儀器裝備進行長度5mm以上短切合成纖維的實體檢測,突破短切纖維無法實體檢測的瓶頸。
這是我國首次發布水泥混凝土和砂漿用的合成纖維國家產品標準。本標準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分別提交了對標準草案、標準征求意見稿、標準送審稿等,并向有關單位發出征求意見;制標小組還先后召開了三次會議,在會上聽取各位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國內纖維水泥復合材料專家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沈榮熹教授、纖維混凝土資深專家空軍工程設計研究局王璋水高級工程師、北京工業大學鄧宗才教授等以書面形式或到會對標準編制提出寶貴意見。在廣泛征求科研、檢測、生產、用戶等方面的意見,統一了產品指標和試驗方法,使標準執行更具可操作性、測試數據更具可比性,以促進國內纖維增強混凝土技術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