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重工業部建材工業管理局,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專司建材管理的中央管理部門。自此,中國水泥工業的列車在計劃經濟的軌道上行駛了三十年。八十年代以后,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水泥工業進入快行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終至形成了擁有世界一流工藝、設備水平,總產能和人均產能雄踞世界第一的行業。
六十多年的歷程,數不勝數的可歌可泣、可圈可點的人物和事件,多少做出杰出貢獻的當事人已離開這個世界,從而導致了我們對于時間的焦慮。當焦慮被歲月的流逝所觸發,自然引發出對于終極價值的追問:誰來接管我們的未來?誰來續寫我們的精神族譜?為此,中國水泥協會特成立《水泥人生》寫作團隊,從采訪人物入手,力圖忠實地再現各個時期我國水泥工業發展的圖景,在六十多年的歷程中尋找答案。
就目前而言,在所謂的文字、語言、視覺作品中,稀缺的是那種充滿命運質感和生活細節的、基于人性溫度的報道。所以,《水泥人生》的報道,不能只簡單地向受眾告知信息,而且要告知其深層的真相和邏輯,并從中萃取這個時代水泥行業的經典意象,闡述這個時代水泥行業的演進規律,塑造這個時代水泥行業各個階層的代表人物,特別是戰斗在生產第一線的工人、設計人員群體,他們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從關注人的命運出發,著力維護最基本的價值,尤其是那些人性中最難向外人表達的真、善、美、智慧、寬容、丑陋、痛苦以及大愛,使心靈話語和社會話語產生契合,從個人的境遇折射出整個行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這無疑是一項文化工程,只有文化才能超越日常生活空間,成為我們不斷回想和引為自豪的東西。時不我待,我們歡迎行業內有志于這一工程的職工參加寫作團隊,為給我國水泥工業留下詳實的史料貢獻自己的力量。
《香行子·憶歲月》
斗轉星移,荏苒時光。憶歲月思緒迴蕩。啟蒙培才,一中成長。入高學府,學業奮,圖自強。
奔赴巴蜀,幾經磨難。沐風雨意志更剛。烏云乍開,霞光萬丈。飲歡慶酒,杯中淚,語中狂。
返還津城,終回故鄉。赴伊國重任擔當。荒漠深處,現代工廠。恁技術難,生活苦,常思鄉。
走入仕途,人民為上。切不可怠慢松放。人過古稀,時入夕陽。愿身體健,家庭美,祖國昌。
國務院參事蔣明麟先生的座右銘是:人生不能虛度,無論扎根何處,要盡其所能,為國家、人民做點事兒。至于成功與否,歷史自會做出評價。2012年元月70壽辰,他自己賦辭一首,濃縮了他精彩的人生歷程和矢志不渝的理想。今年是甲子馬年,他正是“馬不揚鞭自奮蹄”的賢能者。讓我們跟隨他的足跡,共同回顧他成長、從業、為官、參政那些難以忘懷的歲月。
啟蒙成長—-德智體全面發展
蔣明麟1942年1月15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江蘇江都。賢惠、善良的母親文化底蘊不深,因此她希望兒女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蔣明麟非常理解母親的心愿。幼兒園畢業后,6歲時被母親送入當時天津的“重點”小學---培才小學,開始學習生涯,從小勤奮、努力讀書。在小學,他第一批加入少先隊,并擔任大隊干部。12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男一中,這是校風和師資力量一流的中學。在那里他錘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樂觀、積極向上的性格;培養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使其終生受益。14歲成為一名光榮的共青團員。在中學時代他的志愿是做一名科技工作者。1959年參加高考,分數很高完全可以考入第一批錄取的重點高校,但在“階級斗爭”年代,并非高分就能進入頂尖大學,他被北京建筑工業學院機電系電氣自動化專業錄取。在五年的大學生涯中他拼命汲取專業知識,積極要求進步,樹立了建設祖國、報效人民的理想。正可謂“學業奮,圖自強。”
在家庭中蔣明麟孝敬母親,是好兒子;他是長子,關愛弟妹,是好哥哥;在學校,他學業名列前茅,是好學子;他從小喜歡的體育運動是踢足球,練就一身好腰板。他身材高大、體魄健壯。在青少年時代,他德智體全面發展,為今后的錘煉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奔赴巴蜀—-磨礪一身硬功夫
1964年9月蔣明麟北京建筑工業學院畢業,他主動請膺,申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要求“奔赴巴蜀”,到大西南支援國家建設,被分配到建工部西南工業建筑設計院任電器專業技術員。在這一段時間里,他響應“設計革命”的號召,背起行囊,帶上設計資料,奔波于貴州水泥廠、廣西柳州水泥廠、云南開遠水泥廠、四川渡口水泥廠,做現場設計工作。一年的摸爬滾打,針對不同的窯型、解決不同的問題,每天在現場調查研究,與工廠技術人員和工人研究設計方案。在工作條件十分簡陋的環境下,完成設計和施工駐廠任務。經受了鍛煉,提高了工作能力。
然而在“階級斗爭”年代無論是上學還是工作,他感到的是壓抑,特別是在十年動亂期間不被重用,沒有工作機會,這些都給他留下痛苦的回憶。1965年10月,建工、建材系統“分家”,他被分配到地處綿陽地區江油縣的建材部西南水泥工業設計院,得到消息時,他還在出公差。1966年“文革”的動亂給人們帶來的更是失無可挽回的災難。“文革”開始時他正在現場工作,一紙通知“速回院參加文化大革命”,從此在十年動亂期間他少有工作的機會。但是無論怎樣顛簸,他始終不忘學習,在艱苦的條件下,自學了可控硅電力拖動、晶體管電路、數學電路基礎、熱工儀器儀表等專業知識。
1976年改革的春風終于吹遍華夏大地。1978年啟動巴基斯坦日產700噸巴克水泥廠項目。機會總是會給有準備的人。蔣明麟是派往巴基斯坦六人考察工作團成員之一,承擔電氣設計任務。他抓住機遇為國家做貢獻。在北京集中培訓期間,他深入研究巴基斯坦地理、人文等情況,做各種設計方案。當他們在巴考察時,他到大使館聆聽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文件的傳達,得知黨的工作將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改變了知識分子政策的消息,他熱淚盈眶,正是“烏云乍開,霞光萬丈。飲歡慶酒,杯中淚,語中狂。” 巴蜀18年艱難歲月,他磨礪了一身硬功夫,政策的改變,使他放飛夢想,此時他更加下定決心,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奉獻智慧和才能。
返還津城—擔當更艱難重任
天津是蔣明麟的故鄉,母親年邁,1982年建材部調整設計院的布局,思鄉之情使他決定調到剛組建的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然而接踵而來的工作重任,使他根本沒有時間陪伴母親、家人,他所有的精力都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了,且非飛得更高、走得更遠。剛到天津不久就承擔起江西水泥廠擴建工程---我國第一條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水泥廠電氣設計任務。1984年5月派往數萬里之外的伊拉克卡爾巴拉水泥廠。該廠規模為兩條日產3200噸熟料生產線,年生產能力200萬噸水泥,全部按英國標準生產抗硫酸鹽波特蘭水泥,是西德克虜伯一伯利休斯公司承包的“交鑰匙”工程,中國建材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公司承包生產管理。薩達姆總統要求建成世界最先進的水泥廠。該廠在工藝、裝備、自動化等方面均代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國際先進水平。機電設備和儀表等基本由西德、美國、荷蘭、瑞士等各著名廠家供應。這里也是一個“小聯合國”,有來自德國、意大利、土耳其、美國、瑞士等十幾個國家的各專業人員。作為電氣工程師蔣明麟從天津出發時,只帶著概念、頭腦、機電維修手冊,并不了解該廠技術和裝備的性能和特點。然而在這個項目中經歷了各種風險和考驗,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與升華,在那里練就了技術的成長,意志的磨練,抗風險、抗壓力的能力。卡爾巴拉廠電氣、儀表、計算機和自動控制方面的裝備相當多,費用近9000萬西德馬克,約為機電設備投資的35%;其中直接用于計算機和自動化方面的就達約2500萬馬克。蔣明麟如饑似渴地汲取這些先進技術的營養,克服了生活關、技術關、語言關,可謂“赴伊國重任擔當。荒漠深處,現代工廠。恁技術難,生活苦,常思鄉。”在大沙漠中,他和他從江油、重慶、渡口水泥等廠邀請來的技術工人發揮智慧和才能,日積月累,掌握了最先進的新型干法生產電氣自動化專業技術。他深切地體會到:勝利就在不斷堅持的努力之中;在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團結所有能團結的人,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是成功的保障。1986年7月,他信心滿滿地返回祖國,成為中國水泥工業新型干法技術的種子,在廣袤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回國后第一個實踐的項目就是江西水泥廠日產2000噸生產線調試與達產。從1986年11月經過三年的堅守,度過無數不眠之夜,與現場工人、技術人員解決各種管理和技術問題,他各方面的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其間從一名工程師被提拔為天津院副院長,1995年10月擔起天津院院長的重任。
他在任的幾年,國家正處于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歷史時期,設計院尚未適應這種變化。他不懼艱難,帶領全體員工共克時艱,一方面在管理上開源節流、親自到企業尋找新項目;一方面狠抓新技術研發,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為天津院在行業科研、設計處于行業保持領先地位打下堅實的基礎。他注重人才培養,并給他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現在,國內各大設計院以及世界多個國家著名的水泥企業和裝備制造商都有來自天津院各專業的人員。
他任職院長期間以職業的敏感,認識到余熱發電技術大有可為,于是在科技攻關小組的基礎上建立余熱發電專業室,集中精力研發余熱發電技術。他直接領導下的 “八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帶補燃鍋爐的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及裝備的研究開發》,獲得了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財政部聯合頒發的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他帶領天津院科技人員研發低品位原燃料的利用,現在這些技術都已非常成熟,為水泥工業的節能減排做出了巨大貢獻。余熱發電技術已走向世界。
從業30余年,他的業績使他獲得了各種榮譽:1988年被天津市政府授予“七五”立功獎章;1992年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被國家建材局評為“有重要貢獻專家”,同年被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京城為官—傾注建材業發展
1997年11月蔣明麟調任北京任原國家建材局副局長。雖然他最熱愛的是技術工作,但黨和國家的需要就是他的志愿,至此又肩負起建材行業發展和機構轉型的重任。他主抓國家建材局直屬單位的體制管理改革、行業科技工作管理和財務工作。在國務院領導下國家建材局原直屬企事業單位順利與政府機構脫鉤。在建材行業中形成了實力很強的中國新型建筑材料集團(現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非金屬礦工業集團(現中材集團);國家建材局直屬的武漢工業大學也劃歸為教育部。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和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歸屬中央企業工委(現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在公務員安排方面,他積極與經貿委、人事部等溝通,給予適宜的安排,使每個人各得其所,有施展才華和發展的空間。蔣明麟完成了國家建材局黨組交給他的重任。在這些政治性、政策性很強,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工作中,進一步提高了執行黨和政府方針政策,以及處理復雜局面的能力。這是他走入仕途的第一步。
參政議政—言實情、講真話、獻良策
2001年1月蔣明麟調任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4月起兼任國務院參事。此后當選第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并任全國政協民族與宗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在參政后更為關注民生,馬不停蹄地奔走于基層,礦井、農村、邊境……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參政一任,造福一方”是他的宗旨;“言實情、講真話、獻良策”是他建言的原則;敢于擔當風險,是他為人的信條。
經過5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的政府參事工作已經成為政府智力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成為政府領導的思想庫,并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科學民主決策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務院參事由國務院總理聘任。他們都是有德、有才、有望之士,其中不少人是中國各民主黨派人士、無黨派人士以及著名專家學者。蔣明麟以“和諧、包容、團結、聚力”的誠懇態度,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從而為黨和國家提出有價值的建言。
蔣明麟任參事室副主任期間印象深刻的工作是參與起草兩個文件。第一個是上任伊始,就起草《關于加強新時期政府參事工作的若干意見》,即“中辦發[2003]10號文件”,內容是明確社會主義條件下參事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職責、紀律、任職資格等,10號文件有力推動了參事工作;第二個是2010年1月1日頒布的《政府參事工作條例》。作為一個政府機構,必須依法行政。《政府參事工作條例》以法規的形式來規范參事工作,具有規范性、法治性和長期性。
蔣明麟任國務院參事期間,自己主導對國民經濟發展有意義的建言舉例幾項:
第一,2002年9月蔣明麟等四位參事撰寫《關于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的建議》。闡明央企是國有企業的中堅力量,代表國有經濟和公有制形象,改革央企管理勢在必行。建議應在國務院系列內組建專門的央企資產管理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能,明確國有資產的管理責任,實現管人、管事和管監督職能的統一,制定績效考核和評價體系。隨后國務院多位領導在建議扉頁上批示。2003年3月十屆人代會一次會議《國務院關于機構改革的通知》設置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4月4日任命李榮融為國資委主任。一個建議,催生了一個部委。
第二,2006年5月,蔣明麟深入金融機構調研我國外匯儲備工作的相關情況后,提出《關于我國外匯儲備的若干建議》,指出我國外匯儲備日益增長,首先“不能把雞蛋都裝在一個籃子里”,不但要購買美國國債,還要購買歐元等貨幣;二是要經營外匯,利用外匯優勢購買戰略物資、稀有金屬等;三是利用外匯支持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挑戰;四是加強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領域的流通,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他建言,利用外匯“錢生錢”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第三,關于我國高鐵發展的建議。全面分析了高鐵在迅猛發展中的安全風險和挑戰,得到國務院領導重視。2007年蔣明麟等三位參事,到鐵道部、發改委等部委調研,并親自從武漢到赤壁、從鄭州到三門峽乘坐高鐵駕駛倉現場考察,反復乘坐、觀察。參事調研后提出三個風險。一是技術風險,當時速達到250公里~350公里,以致416公里時,供電配套、整流、拖動、信號自動控制技術我們是否已經全部消化掌握?二是事故風險,速度如此之快,道路管理情況是否安全?山區采石管理可否安全?高鐵如同兩個軌道上奔跑的噴氣式客機,但是每架飛機的乘客僅200余人,而高鐵要達到千余人,事故風險必然存在;三是經濟風險。高鐵投資過高,盈利是很不容易的。鐵道部在建設和運營體制上缺乏必要的監管。此后發生的事實證明,這些建議切中高鐵發展的要害。
第四,蔣明麟從2003年起十幾年間,始終關注實施“走出去”戰略。連續幾年分別從石油產業、勞務輸出、工程承包、民營企業“走出去”到2011年向國務院領導建議“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直接對外投資”等參事建議都得到國務院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重要批示。他提出我國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不斷增強綜合國力,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蔣明麟認為“走出去”戰略的主體是企業,既包括國企、民企、混合所有制企業。闡明“走出去”的架構、知識產權及相關問題。他認為建材行業、水泥行業在“走出去”的戰略上還有很多實質性的事情做得遠遠不夠。
第五,蔣明麟借鑒發達國家利用水泥回轉窯協同處理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在2004年第十屆人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關于利用水泥回轉窯處置工業廢棄物的政策》的建議。早在2001年他就開始關注帶熱焓工業廢棄物的利用技術。2002年到國外考察調研。回國后根據我國情況向國務院領導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十幾年來他一直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2012年又以個人名義向溫家寶總理匯報,并得到總理的重視和批復。目前這項技術有進展,但是離目標相差尚遠,政策、技術、百姓的認可度還有距離。要深化改革,他提出政府拿出10億元給予支持,“十二五”期間建成100條廢棄物處理生產線,使水泥行業從污染環境,變為城市清潔器,實現清潔、可持續發展。
蔣明麟的參政經歷正是實踐他“警句”的歷程---“走入仕途,人民為上。切不可怠慢松放。”在國務院參事室十余載,最關注的是國計民生。他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大會發言中提出“十二五”期間改善民生是重大任務。中國已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的生活已經有所改善,但與經濟發展不相稱。蔣明麟認為老百姓應分得更大的蛋糕,享受改革紅利,這樣可以拉動消費,反之又可促進經濟的發展。
人過古稀—馬不揚鞭自奮蹄
蔣明麟志向高遠、思維敏捷、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精神鼓舞著很多同仁,國家、行業都需要他的繼續奉獻。蔣明麟關注的事情非常多,今后擬做事情之一是標準體系的“革命”。國標、行標要大幅減少,重點突破企標,地標要保留,地方要立法。實現煤的清潔燃燒,鼓勵技術創新,減少各中小工業鍋爐的排放。蔣明麟的另一個愿望是騰出時間,整編歷年的作品,著書立說。
蔣明麟《香行子·憶歲月》的結尾是“愿身體健,家庭美,祖國昌。”表達了他愛國、愛家的深情。他的愿望是 “只要國家還需要,身體還允許”,將繼續發揮余熱,盡最大的努力承擔國務院參事的職務。他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他的夫人樓新德也是天津水泥院電氣專家,曾任冀東水泥廠第一條國產4000噸水泥生產線和耀縣水泥廠新型干法生產線電氣專業的負責人;同時她也是賢妻良母,蔣明麟長期在外駐廠,聚少離多,尤其在卡爾巴拉的兩年,那里消息閉塞,后來戰火紛飛,他的夫人毫無怨言地承擔起工作和培養孩子的雙重重擔。蔣明麟到參事室后經常外出調研,很少有時間陪伴她,但他們數十年來相濡以沫,比翼雙飛,是令人羨慕和敬佩的最佳伉儷。蔣明麟誠懇地贊揚夫人“功勞簿上她占多一半”。兒女均已長大成人,有著各自的事業和家庭。一切都是如此和諧、幸福、美滿!
蔣明麟參事的感慨是“斗轉星移,荏苒時光。”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人雖過古稀,時未過夕陽。“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衷心祝愿蔣明麟參事在精彩的人生路上,揚鞭躍馬,繼續奔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