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常用的建筑材料是什么,恐怕大多數人會想到混凝土。建筑物使用期限過長,或不再適用時,就得拆除。而破拆一棟混凝土建筑,通常需要重型機械,耗用大量能源,創造成堆瓦礫。
在破拆現場你會看到,來回晃悠的破拆球,巨大的“怪手”挖掘機,消防水龍噴水減少粉塵擴散。人們甚至動用爆破手段來炸混凝土墻。這都是能源密集型的過程。一旦被破碎后,還得用人工猛砸,分離出鋼筋供繼續使用。而混凝土殘骸,則往往結束于垃圾填埋場,這個過程需要動用大量重型卡車。
一位瑞典學生設計了混凝土破拆機器人ERO,能有效地拆卸混凝土結構,減少環境污染,還在現場輕松回收。
當ERO進入破拆現場后,它在合適的起始位置對周圍環境進行掃描,確定執行操作時的順序、線路。破拆開始,ERO使用高壓水流將混凝土塊分解成骨料和水泥漿,骨料被清洗后裝進大袋子,貼上標記,整齊堆放以便再度利用。鋼筋洗清鐵銹,準備再利用。水槍用水被回收到系統循環使用。
“高壓水槍的水柱沖刷混凝土結構微小的裂縫,使混凝土表面開裂,結構分崩離析,”設計者、于默奧設計學院的學生奧默·哈吉埃于普奧盧說,“它讓鋼筋裸露,以便重新使用。”
ERO的包裝單元為其水槍單元提供電力,并實現真空抽吸。空氣吸入管道旁安裝的湍流發電機提供ERO所需電力的一部分。整棟混凝土建筑在現場分離,當場“回收”,沒有什么需要填埋或外送處理,避免了混凝土重塊和鋼筋送往回收廠的成本和污染。
奧默還設想了新的商業模式:倒樓的時候,破拆人員可以在附近設立一個工作站,將回收的可利用材料直接轉為新的預制建筑塊,就地賣給附近蓋新樓的工地。“你可以就在城里利用它,不必送很遠去破碎、分離,累得要命。”
他的設計2013年在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評審的工業設計競賽中獲獎。發明者已與制造商洽建造樣機進行測試,這可能需要2到3年。
由于混凝土建筑往往只能持續使用40到60年,不斷有老建筑需要拆除;僅在美國,每年新增的混凝土廢棄物就達3億多噸。專家還認為ERO最大的市場之一可能是中國,這里新建項目如雨后春筍,老建筑被夷為平地的速度前所未有,而只有5%的建筑廢料被有效利用。
“是的,ERO在亞洲有很大潛力,”奧默說。“但它適用于世界各地。即使在歐洲,人們拆除很多混凝土建筑但不知如何回收,浪費了寶貴的材料。ERO是個聰明辦法。我想設計的是標桿型產品,為行業顯示如何以全新而充滿進取心的方法拆除混凝土舊建筑。”